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不小心就「走火」!射箭時佩戴的扳指到底該怎麼用?

一不小心就「走火」!射箭時佩戴的扳指到底該怎麼用?

射箭拉弦的手法,目前來說,主要分為兩種大類:地中海式射法和亞洲式射法(蒙古射法)。亞洲式射法因為只用一根拇指勾弦的話,細細的弓弦就對手指產生的壓強很大。所以亞洲式射法需要戴扳指來輔助鉤弦和保護手指。

婦好墓中出土的玉韘

1976年,在河南安陽小屯西北發現的商代早期的婦好墓中,就有射箭用的扳指出土。婦好是商王武丁60多位妻子中的一位 ,廟號「辛」,生活於公元前12世紀前半葉。她墓葬中出土的玉韘證明了,至少三千多年前,我國射箭的技術就已經比較成熟了。這種射箭的扳指在當時被稱為韘,韘音同「射」。《說文?韋部》:「韘,射決也。所以拘弦。以象骨。韋系,著右巨指。」這裡就已經解釋得很清楚了,是戴在右手大拇指上用來鉤弦用的。婦好墓的玉韘內側刻槽用以勾弦。弦槽還有長期鉤弦留下的使用痕迹。外側有兩孔,是用以綁腕繩,以繫於腕部,以免射箭時扳指被弓弦勾脫手。

美國佛利爾美術館藏玉韘

韘在古代不僅僅是射箭的護具,而且還是古代成人的重要配飾,詩經中就有佩韘的描寫《詩?衛風?芄蘭》:「芄蘭之葉,童子佩韘。雖則佩韘,能不我甲。」毛傳:「韘,玦也。能射御則佩韘。」可見,先秦的風俗,少年們可以熟練射箭和駕馭戰車的時候,就可以佩韘以示成年,有資格擔任武士保家衛國。不過與商代玉韘相比,春秋晚期以及戰國早期玉韘,其原緊貼拇指肚的高側由近垂直變為平緩的舌狀斜坡,韘的高度變矮,已經很接近於明代的坡扳指的樣式。

到了漢代,玉韘已經逐漸演變為純粹的配飾,失去了射箭的功能,最後已經變為整體扁平的玉韘佩了。東漢以後,歷兩晉、南北朝,儘管文獻和實物都非常稀少,但佩韘的觀念依然存在。可惜到了宋代,宋人已經不知道詩經中的佩韘為何物了。北宋沈括對《詩經》所謂 「佩韘」之韘已不甚了解,推測其形狀與芄蘭之葉類似:「所謂『佩韘』者,疑古人為韘之制,亦當與芄蘭之葉相似,但今不復見耳。」

東漢玉韘佩

雖然玉韘逐漸演變為配飾,但是射箭用的實用扳指卻一直存在,只是稱呼已經不同。在明代,扳指被稱為指機,明代高穎所著的《武經射學正宗》里就記載了一款他自己改進的扳指:「前口敞,中多分肉,控弦時大指不必極力扣緊。則彀時脫弦鬆快。一便捷也;後面稍厚,兩旁極薄如錢,引弓彀時指機底離箭根不過一線許,則箭易彀。二便捷也;然兩旁既薄,指機底如刀口,恐彀時傷弦。故於指機底前,用兩足砥住弓弦,不使控在兩旁薄處。只以指機前旁平底,控弦則弦不傷。一弦可當五弦之用。三便捷也。邑中諸友愛之者,號曰高公四捷機雲。」高穎稱這種指機撒放乾脆,受力均勻好發力而且不傷弓弦,所以大家都稱其為高公四捷機。可見在古時,人們也一直在不斷的改進扳指,使其能夠更好的射箭。

《武經射學正宗》中所記載的扳指插圖

到了明末清初,滿族人學習蒙古人使用筒形扳指,筒形扳指形狀和名稱一樣,是一個圓柱狀的筒形。其一頭的截面一般是做成圓潤的饅頭型或是開成一個大倒角,這是用來鉤弦的一頭,另一面則是平的。滿族八旗子弟於弱冠前,照慣例要到本旗弓房鍛煉拉弓,由「一個勁兒」循序漸進為「二十個勁兒」 甚至「三十個勁兒」。他們拉弓時需要佩戴扳指,所以昔年之八旗子弟對扳指甚為重視,人手一枚。承平日久之後,八旗子弟逐漸不再習武射箭,然而佩戴扳指的習慣卻依然延續了下來,出現了文玩扳指,作為顯示地位的一種象徵受到森嚴等級的制約。翡翠、瑪瑙、珊瑚等名貴材料製作的扳指,非王公貴族莫屬,一般人是不能隨意佩戴的。普通旗人佩戴的扳指,以白玉磨製者為最多。漢民佩戴的扳指以象牙、瓷質為多。

清代牙雕扳指

另外,亞洲各國也有自己的特色扳指。土耳其扳指適合小拉鋸,日本弓道則使用鹿皮護指,韓國人小磅弓用韓式坡扳指,大磅弓則用錐形扳指。

最後談一下射箭的手法和撒放,這個大概是射箭的新手比較關心的問題。一般來說扳指不同,手法也不盡相同,這裡主要介紹最為常見的坡形扳指和筒形扳指的手法,首先介紹坡形扳指的手法。

扳指的材質也有很多,一般實戰用的扳指以角、骨、牙的材質比較常見。傳統認為鹿角是最適合做板指的,因為鹿角中有血管的孔隙,比較透氣。而且鹿角中的角質蛋白會由汗液析出,扳指內壁產生粘性。上圖為筆者的鹿角坡形扳指。一般來說扳指作為比較私人的物品,都是要按照本人手指數據來專門製作。在經常練習的情況下,手指會變粗,在扳指戴著覺得緊的時候還需要自己再做打磨調整。這點在古籍中也有記載,高穎的《武經射學正宗》中就有提到,建議準備兩個指機,因為經常練手指會變粗,用大一點的,好久不練手指又會變細,這時就用小一點的。雖然扳指都是按照手指數據製作,一般來說不擔心脫手,但是以防萬一的情況下,絕大多數扳指還是配有腕繩,以防萬一扳指被弓弦掛飛的情況。

用拇指勾弦,食指扣住拇指,箭在扳指上方虎口位置。換個角度來一張

這種手法是最為常見的,不僅中國,就算日韓的扳指和護指也都是使用這種手法。下面再介紹一下筒形扳指的手法。筒形扳指因為比起坡形扳指來說就很長了,沒法像坡形扳指這樣深扣,所以手法略有不同。由於筆者本人主要還是使用坡形扳指,並沒有滿清流傳的筒形扳指,所以只能用文玩的筒形扳指做一個大概演示。

一樣是用扳指底部鉤弦

手握拳,伸出拇指和食指

換個角度看一下

拇指將扳指壓在中指上,食指伸直輔助箭以免下落,手略擰弦,但是食指並不對拇指施壓,所有的力量都由拇指承擔,所以後三指一定要握緊,不然拇指根本使不出力,拇指稍微有點彎曲即可。這種射法的好處就是撒放對弓弦的擾動很小,非常順暢,但是缺點就是越順暢就越容易走火。最後,撒放的時候無論使用何種扳指,都需要乾淨利落不能拖泥帶水。另外,與地中海式射法撒放時手部動作很小不同的是,亞洲式射法撒放動作較大,戚繼光的《紀效新書》就記載:「凡射,前手如推泰山,後手如握虎尾。」 因為大拉鋸的話,手部動作太小反而撒放不利落。所以一般後手大拉鋸時撒放手會向後甩,如同老虎甩尾一般。這樣箭出去才不會受到太多的擾動。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人渣嘯西風,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更多精彩的冷兵器內容請關注冷兵器研究所微信公眾號:lbqyj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兵器研究所 的精彩文章:

高精尖的武器就一定最好?說說最讓美國空軍丟面子的一次打靶
引發戰爭、喜歡人祭的中美洲第一邪神羽蛇神究竟來自何處?
馬和長矛是標配,南美最能打的印第安人竟是馬普切人?
全身土豪金!英國伊麗莎白女王替身決鬥騎士全身板甲欣賞

TAG:冷兵器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