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實驗與時空可變
摘自:百度百科
追光實驗
追光實驗是著名物理學家阿爾伯特 愛因斯坦16歲時提出的一項思想實驗,該實驗銳利的指出了經典物理學所無法解釋的矛盾之處。愛因斯坦的「追光實驗」成為他的狹義相對論基礎。
火車實驗與時空可變
中文名 追光實驗 外文名 Light experiment
目錄
1 突破實證科學
2 火車實驗——時空可變
突破實證科學
追光實驗(3張)
歷史上不乏在科學、藝術、政治和體育等領域做出偉大貢獻的難民,其中包含物理學家愛因斯坦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現代科學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提出的「相對論」物理理論不僅改變科技界的時空觀,甚至影響了二十世紀的人類的宇宙哲學觀。
火車實驗與時空可變
令人驚嘆的是,這位科學巨匠所進行的實驗是在他的思想之中,而不是在實驗室。愛因斯坦所做的思想實驗如著名的「追光實驗」,無法在實驗室複製和進行,只能通過思考和分析。
愛因斯坦在16歲時,開始思考如果追逐空間中的一束光,會有什麼結果。愛因斯坦推斷,如果能追上光,就意味著空間中的光像凍結了一樣。但是,光不會被凍結。因此,光的速度不會慢下來,仍然以光速運動。那麼,即使追上了光線,觀察者也會發現光速不變,出現變化的是其它東西如時間。
愛因斯坦的「追光實驗」成為他的狹義相對論基礎。
火車實驗——時空可變
如果一個人站在火車上,而他的朋友在地面,一束光線照射在火車的頭尾,他的朋友會同時看到亮光。但是,那個在火車上的人卻感覺火車前進的方向早出現光亮。愛因斯坦相信,火車裡或地面所見的不同說明時空是相對的、是可以變化的,這個實驗也為建立狹義相對論打下基礎。
廣義相對論認為時間和空間不僅會因大質量物體的存在而彎曲,大質量物體的旋轉還會拖動周圍時空結構發生扭曲黑箱實驗愛因斯坦想像,空間中漂浮一個黑色的箱子,一個人站在其中,因為他看不到外面的情況,所以只能通過箱子內部的運動變化推斷外界。突然,這個人下落到箱子的一邊,那麼怎樣判斷是箱子自身原因還是外界造成的。愛因斯坦認為,不論怎樣原因,表現的結果相同,所以在考慮時空可變的條件下,物體產生重量的原因可以解釋為空間變化造成重量現象。這種邏輯後來被愛因斯坦用於形成廣義相對論。
今年6月,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觀測的時空彎曲效應(即愛因斯坦預測的引力波)再次說明,他在1916年發表描述時空可變的廣義相對論是正確的。但是,人們似乎只關注他的思想成就,而忽視他產生可以改變科學和哲學觀的思想過程。科學家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繪製的成對黑洞引力波突破實證科學框框現代科學是實證科學。
火車實驗與時空可變
實證科學只承認觀測到的現象對科學研究有意義,無論提出假說還是檢驗假說,都只能根據觀測到的現象。嚴格講,愛因斯坦使用的思想實驗方法不是現代實證科學的所謂「觀察、假設、實驗」。愛因斯坦所做的和實證科學的要求不同,所以100多年前當他提出相對論時,遭到幾乎整個科技界的嘲笑和排斥,僅僅少數幾個理智佔主導的科學家如麥克斯韋等感受到愛因斯坦思想的巨大現實意義——用非實證方法得到的理論也是可以描述這個宇宙的。愛因斯坦曾說:「在原則上,試圖單靠可觀察量來建立理論,那是完全錯誤的」。[1]
天才的奧秘
愛因斯坦26歲就發表了震驚世界的相對論,比爾?蓋茨先生20歲開始領導微軟創造出Windows,是什麼成就了他們成為天才?
愛因斯坦3歲還不會講話為什麼後來成為了天才?他為什麼能創造相對論?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先生為什麼能創造出windows?天才們有共同點嗎?如果有,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可以打造出天才。
天才的奧秘是什麼?「天才的奧秘」將為你解密, 如上圖,請在搜狗搜索「天才的奧秘」。
天才的奧秘是什麼?從天才的成長曆程發現他們都熱愛科學喜歡看書,有好奇心喜歡做趣味科學實驗,對數學有深入研究。
天才的方程式:天才=X+Y+Z=愛好看書+喜歡實驗+陶醉於數學
早期教育與天才有關係嗎?怎麼樣對嬰、幼兒實施早期教育?未來的競爭是創造力的競爭,怎麼樣培養孩子的創造力?怎麼樣培養出天才?如何培養出天才?哪些書籍能夠指引我們在成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理科天才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怎麼樣引導孩子開始極具魅力的數學探究之旅,進行數學思想的熏陶?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有很多讀者沒有看過小編的文章,現在把其中幾篇文章鏈接貼出來,方便大家閱讀。推薦大家看一看。
今日頭條!世界首富用數學構建了財富的摩天大樓!
怎麼樣賺錢最快全球賺錢速度最快的人是誰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世界因你而精彩
請點擊文章標題下方小編「企鵝號」圖標,就能看到所有文章列表了。
覺得文章好,歡迎點贊、評論、轉發,您的支持是小編創作的源動力。有你的下一篇更精彩!
※男子用太空棉做實驗,卻發生了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
※個別實驗室囤積骨頭,古DNA研究上演「骨頭的遊戲」
※賽多利斯園區:全新實驗室儀器生產設施正式啟用
※戀愛會變瘦!實驗:10天減脂15%
TAG:實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