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陳蓮笙道長最大的功勞,一是培養優秀的接班人,二是發展道教文化

陳蓮笙道長最大的功勞,一是培養優秀的接班人,二是發展道教文化

2017年是中國道教協會原副會長、上海市道教協會原會長、上海城隍廟「中興住持」陳蓮笙大師誕辰一百周年。為禮敬道門先賢,緬懷大師功績,10月12日上午,上海市道教協會假座上海國際會議中心隆重舉行「陳蓮笙大師百年誕辰紀念大會」。

道行深厚的愛國者

陳蓮笙大師出身道教世家,七歲開始學道。在多名嚴師指導下,他在十八歲時就成為上海道教界最年輕的法師。

1935年,在陳榮慶等上輩高道的舉薦下,陳蓮笙以19歲的年齡獲得了江西龍虎山天師府第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真人頒授的「萬法宗壇」之「三五都功籙」,成為道教正一派高道。

「洗心凈行」必得在齋蘸中進行,做道場精通道教科儀,是正一派道士的必修課。而陳蓮笙精通道典,擅長科儀,熟知齋蘸科儀的各項技能,他從學道起,就對科儀本子反覆熟讀,凡是在儀式中某一具體環節不甚明白的,就去查閱科書,這種學養是他較快成為有造詣的高功法師的重要條件,也成了他一生不變的習慣,一直保持到晚年。

陳蓮笙很好地繼承了上海城幫道士的科儀特色。城幫的道場壇場鋪設講究,有很強的藝術性,對於唱念、器樂的配合極為強調,而陳蓮笙擅長道教音樂,尤擅竹笛和打鼓,演法水平很高。他常年參加上海地方江南絲竹的演出,道友聯誼,他也會拿出竹笛,吹一曲仙音。

據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上海道教協會會長吉宏忠回憶,當年崑劇表演藝術家俞振飛到白雲觀參觀,聽了陳蓮笙的演奏後,「你們的唱功一點不差,某種程度上比我們還厲害。」

1947年,陳蓮笙大師受張恩溥之邀擔任「大世界」「羅天大醮」的高功法師之一。31歲的陳蓮笙是那場法事中最年輕的高功,在那樣盛大隆重的儀式上,精熟科儀的陳蓮笙,在壇場上唱念聲音清涼,韻味十足,進退有序,吹拉彈唱無一不精。

新中國成立後,陳蓮笙大師看到新舊社會鮮明對比,擁護中國共產黨,擁護新生的人民政府,積極投入各項社會改革和建設事業。他曾說,「我們道教徒應該自覺地愛國愛教,把愛國愛教作為自己行為的一個準則。」當上海各界為抗美援朝貢獻力量時,陳蓮笙也在思考道教如何能為新中國出一份力,1951年,他聯合上海虹廟主持張源錕和上海關帝廟等道觀的負責人,發起了上海道教界支持人民政府、為抗美援朝捐贈物資的活動,各宮觀的道長、散居道士,在愛國主義情感的鼓舞下,捐款捐物。

1956年,上海市道協籌委會成立時,39歲陳蓮笙大師憑藉其愛國熱情和對道教事業的奉獻,豐富的道教知識,道教修養,嫻熟的齋蘸科儀,多年來在道教界廣泛的影響力和高尚的人品,被道教界一致推選為籌委會秘書長。

完善科儀的愛教者

在陳蓮笙的理念里,廟像廟,觀像觀,宮觀像宮觀,不僅要在管理上完善,格局架構也要完善。經過文革的衝擊,不少宮觀被改作他用。為儘快落實宗教政策,陳道長帶領上海道教界積極配合政府有關部門,短短几年時間相繼開放了包括上海白雲觀、浦東欽賜仰殿在內的八座道觀,請回了道教神像,恢復了正常的宗教活動。

上海城隍廟,是上海道教的一個重要宮觀。"文革"中被關閉,大殿成了工藝品商場。為了恢復城隍廟的活動,他幾乎逢會必講,以至於別人看到他,就說,「城(陳)隍廟來了!」。從1986年,他和上海市道教協會第一次向有關部門正式提出開放上海城隍廟的要求,到1994年11月28日,上海城隍廟使用權正式交還給上海道教協會,整整8年,既是政府支持,相關企業積極配合,也是他不懈努力的結果。

除了恢復、修葺宮觀,陳蓮笙大師非常注重科儀的完善、傳承。經過文革的衝擊,湊齊一壇執事很難,科儀的本子也有不少散失。他擔心這些文化遺產保不住,白雲觀一恢復,就積極做有關道教音樂的整理的工作。在他的組織下,那些重新回到廟裡的老道士們,常常坐在一起,一段段回憶,找人把唱的詞、表、經文等記錄下來,再整理、抄成正式文本,經過共同努力,終於完成使命。這個憑藉記憶整理好的科儀文與後來找到的原本對照,竟然基本不差。

他一直關心著科儀的傳承,直到年過古稀,仍常參與科儀,有時在樂隊中司鼓,指揮著音樂的節奏。從八十年代初起,陳蓮笙大師與上海音樂學院密切合作,對道教齋醮儀式音樂進行採集、錄像、錄音工作,出版了第一部《中國道教齋醮·上海卷》錄像片和錄音磁帶。1988年由陳蓮笙提議的上海道教樂隊成立,陳蓮笙大師為總顧問,其主要成員均是來自上海道學院的畢業生。他從上海道學院的學生中挑選了一批懂音樂、素質高的學員,組建了自己的道教音樂隊,整理演奏道教音樂,並親自出任樂隊總顧問,這支樂隊多次除外省市和國外演出,受到了良好的反響。

辦學育才的開拓者

陳蓮笙大師被稱為「開明老人」,在其有先見之明。有人說,陳道長最大的功勞,一是培養了優秀的接班人,二是發展了道教文化。

1985年4月22日,上海市道教協會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正式成立上海市道教協會,陳蓮笙大師當選為副會長兼秘書長。

那時百廢待舉,道教界近三十年沒有收徒,人才斷層是不爭事實,如何來改變這個窘況?1986年,上海市道教協會創辦"上海道學班",這在上海道教史上屬首創,後改為「上海道學院」,陳蓮笙大師出任院長。他明確制定辦學方向,改進道教傳統育徒方式,精心聘請任課教師,並親自為學員上課。

他不僅組織人員編寫講義,還親自授課,將他多年來從事道教工作的寶貴經驗、科儀理論、道教知識以及對教理教義的獨特見解,都毫無保留地傳授出來,在教學上,秉承了「心傳口授,口口相傳」的傳統做法,採用集體授課和學用結合的方式。

「當時他已經是一位70歲的老人,付出心血之多,難以計量。在學員面前,既是一位嚴師,更是一位慈祥的老長輩。」 吉宏忠說,只要有空,陳蓮笙道長就會去學員各個宿舍溜達,去詢問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情況,指導他們的樂器演奏,以及科儀知識。

1986年入學的第一屆學生周道長,談及陳蓮笙,非常激動,普通話和上海話夾雜,「在我們學習的三年中,陳道長和我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所以太熟悉了,以至於對於當時他對我們的關懷都忽略了,覺得稀鬆平常啊,現在想起來,他對我們真是如同父親對待兒子一樣啊」。據史孝進回憶,陳老道長雖年逾古稀,但精神矍鑠,特別關注道風建設,且身體力行,每日早晚功課不輟,「他對我們闡演科儀,從科儀的意義到口授心傳的咒語,從基本動作到音樂的演奏,都逐一加以指點。」

一方面陳蓮笙用新的方式方法培養人才。考慮到科儀的傳承,在年輕的學員入學後,就按傳統方式拜師學法,陳蓮笙親為保舉師,讓學員們拜一拜在老道長門下,根據他們的不同條件,有意地從中物色和培養高功法師。

在他擔任會長期間畢業的三屆道學院學員,現都進入了市區兩級道協和本市宮觀工作,絕大多數已經成為道教界的中堅,有的還擔任了市道協、區道協的主要領導職務。

傳承道教的弘道者

不僅熱衷辦學,陳蓮笙還熱心於辦刊,傳承道教文化。

1987年,陳蓮笙大師與潘雨廷教授一起創辦"道教文化研究室"。1988年,由潘雨廷倡議、陳蓮笙會長參與籌劃的《上海道教》雜誌創刊,陳蓮笙大師曾先後任《上海道教》的社長、主編,並堅持出版二十年,得到海內外廣泛重視。

他在《上海道教》的創刊辭中說,「今日研究道教文化,是我炎黃子孫義不容辭的責任。」

這份刊物傾注了他的很多心血,他親自物色和聘請編輯人才。不僅如此,陳蓮笙大師還身體力行,筆耕不輟,撰寫弘道文章,他從當代道教徒所處時代特點,發展機遇和面臨挑戰,進行全面思考,形成在新時期弘道的一系列思想,後來這些文章結集成《道風集》。

《道風集》的文筆輕盈,語言平實,樸素而具有深度,從奉道行事、愛國愛教、學道為人、適應時代等八個方面論述了作為一個道士搖如何進行的真正的修養。有人評論道,「字裡行間展示了培養有道之士的拳拳之心,體現了振興道教的執著之義。

與此同時,他力行「齊同慈愛」「無量度人」的教義思想,成立「上海城隍廟陳蓮笙慈善基金」,幫助弱勢人群和特殊困難對象,為社會公益事業作出了貢獻,被評選為「第三屆上海市慈善之星」。

80年代中後期,他還積極推動上海道教界與我國的台灣、香港和澳門地區道教界的之間的交流,並開始與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等東南亞臨近國家的道友的相互往來,向他們昭示中國當代改革開放中道教新面貌的機會。

1998年8月中國道教協會第六屆全國代表大會,為了提攜道門新秀,陳蓮笙大師主動提出不再擔任常務理事,只任顧問。他的高風亮節,使同道深為感動,特別是使青年道長們獲得極大教益。1999年,上海市道教協會第四次代表會議上,陳蓮笙大師主動提出不再擔任會長。鑒於他為上海道教界長期和卓有成效的工作以及不可磨滅的貢獻,大家一致尊奉他為上海市道教協會名譽會長。

就如這位一代宗師所言,天道至公,人道無私,至公者昌,自古以來,盡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天天談 的精彩文章:

北頂娘娘廟盤著碗口粗的巨蟒
牟道醫推算:這個冬天容易爆發心血管疾病
皈依道教有什麼途徑
高校老師用周易算出逃課學生學號

TAG:道教天天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