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火年代,一把油紙傘的輕與重
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成了最強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負擔越重,我們就越真切實在。
——米蘭·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在歷史的長河裡,總有一些時刻如同恆久不滅的燈塔,照亮一個民族未來的航向。
今天推薦的這本童書,將帶你領略超越戰火與生死的偉大親情。
《紅色油紙傘》
徐魯/著
[俄]安娜斯塔西亞·阿卡普瓦/繪
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2017年9月版
油紙傘的輕與重
孫建江
在七八十年前的中國大地上,特別是在多雨的中國南方,油紙傘是家家戶戶必備的日常用品。這種傘,取材方便,製作工藝簡單,普通,實用,而且十分輕盈。在多雨的南方,人們打著輕盈的油紙傘出門,那既是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是一道美麗的風景。
然而,當平靜的生活遭遇戰亂,遭遇外敵入侵,一切都改變了,輕盈的油紙傘變得沉重了起來。
圖畫書《紅色油紙傘》講述的正是20世紀30年代日軍鐵蹄下中國普通人家的生活。作者沒有正面描寫戰爭,而是通過兒童視角,巧妙地用一把油紙傘把整個故事串連了起來。
抗日戰爭硝煙瀰漫,爸爸在遠方打仗,我和媽媽生活在多雨的江南小城。每天放學,媽媽總會等候在小巷口接我回家。戰火燃燒到了家鄉,我們不得不向南方後撤逃難。路上,媽媽一病不起,我強忍淚水和媽媽告別。戰爭結束了,媽媽再也沒能回到我們身邊。
在這個故事中,油紙傘出現的畫面,讓人印象深刻。
畫面一:多雨的江南小城,青石板,小巷口,每天放學回家,媽媽總會撐著油紙傘接我。這是油紙傘第一次出現,點明了油紙傘之於我、之於媽媽的特殊意義。
畫面二:日軍侵佔家鄉,人們向南方後撤逃難。媽媽病倒了,無法繼續前行,她把油紙傘留給了我。我帶著油紙傘一路逃難。油紙傘是媽媽的託付,也是我的保護傘。
畫面三:戰爭結束了,我帶著媽媽留給我的油紙傘回到了故鄉,媽媽卻永遠離開了我們。當我站在濕漉漉的小巷口,彷彿又看見撐著油紙傘等我放學回家的媽媽。
這就是我和我的油紙傘。
我和我的油紙傘一起經歷和見證了故土溫情,顛沛流離,家破人亡……這是一種沉重,一種失去親人的沉重,一種失去童年的沉重,一種戰爭的沉重。
作品中,作者把油紙傘設定為「紅色」,是恰當妥帖的。一方面,這具有中國革命紅色基因的象徵意義。另一方面,紅色在畫面感上也極好地起到了對比襯托作用。戰亂,恐懼,逃難,民不聊生,山河破碎是灰暗的,而油紙傘的一抹「紅色」,似乎又讓人看到了光亮和希望。
《紅色油紙傘》由中國作家徐魯和俄羅斯畫家安娜斯塔西亞共同創作完成。安娜斯塔西亞曾為多部兒童讀物繪製插畫,是俄羅斯功勛畫家。她的畫風偏重寫實,強調畫面的構圖感和色彩的對比運用。或許是中俄兩國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有共同的記憶,她以自己獨特的理解詮釋了這個中國抗戰故事,實不失為一次有益的國際合作與和平願景的呼喚。
※以傳統為根,寫現代之魂
※喬葉《藏珠記》:「來自唐朝的你」如何遭遇現代愛情?
※《簡素》:崇物之心,簡素之道
※《心房客》:世間的孤獨皆源於彼此成過客
※45歲寧靜越老穿衣越放的開,深V魅力四射,粗臂、贅肉實力搶鏡
TAG:文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