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共贏經濟學人性理論和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人性理論比較

共贏經濟學人性理論和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人性理論比較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於北京時間10月9日下午17點45分揭曉。美國芝加哥大學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因其在行為經濟學方面的貢獻獲獎。理查德-塞勒通過對人們反常現象的研究否定了主流經濟學理論關於理性人假說的人性理論,並深入對人的具體行為研究,形成了行為經濟學的人性理論。這些成績對於主流經濟學的人性理論來說是顛覆性,但是和共贏經濟學的社會複雜人的人性理論相比較,共贏經濟學的社會複雜人的人性理論的概括力更強,對經濟現象解釋力更強,更加具有普遍適用性。下面就共贏經濟學人性理論和理查德-塞勒進行比較分析。

一、塞勒關於人性理論的主要觀點

塞勒認為經濟學基本假設的缺陷在於:無論是企業理論、金融市場還是消費者選擇理論,個人在所有經濟現象分析中均被假設成是理性和自利的,同時會儘可能地追求最大利益。然而,現實中的個人往往依靠直覺來解決問題,而且就算人們謹遵各種假設,也會經常犯錯誤,所以說理性的經濟人假設往往是一種理想的、簡化的假設。現實世界紛繁複雜,個體之間千差萬別,不可能用一個假設束縛住所有個體。塞勒認為自利原則(R.Tha ler,1988a)也不是完全有效的,人們會通過合作來產生共贏,甚至會無私地犧牲掉自己的利益來進行慈善捐贈。因此,人既不完全自利,也不完全自私,只是個非完全理性的個體。

塞勒等在《合作》(Dawes & Thaler,1988)一文中,基於單次博弈和重複博弈兩種情況考察了許多的合作行為,並引出阿克塞爾羅德(Axelrod,1996)的互惠利他主義(reciprocal altruism),得到了一個經典結論:只要一起合作的人沒有占對方便宜,人們總是傾向於選擇合作。經濟學模型中理性、自利的人基於利己主義做出相互選擇,他們往往所得到的只是總體的次優選擇,而「明智的合作者」才會得到最優的收益。塞勒在《最後通牒博弈》(R.Thaler,1988b)一文中通過觀察最後通牒博弈這種遊戲得出一個結論:公平概念在決定談判結果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從公平問題出發,又引申到「公平人」和「經濟人」問題,在試驗中有些人看重公平,有些人看重博弈。塞勒認為經濟學家存在一種思維模式,他們認為自己和模型中的人都是頭腦冷靜、不講情面、斤斤計較的,同時他們關心財富超過關心公平;而其他的社會科學家往往認為人們都是「老好先生」。塞勒和特沃斯基(Tversky & Thaler,1990)在偏好理論研究方面突出探索了偏好反轉現象(preference reversal)。偏好反轉現象向傳統假說提出了挑戰,對經濟學和決策理論具有重要的意義。傳統假說認為,決策者有固定的偏好順序,人們可以像翻書那樣「查」到他們的偏好,但他們通過實驗證據得出結論認為,不同的誘導方法能夠改變偏好因素的相對權重,從而產生不同的偏好順序,或者說,價值和偏好通常是在誘導過程中建立起來的。

二、共贏經濟學社會複雜人的人性理論

針對西方經濟學這個先天性的不足,共贏經濟學以社會複雜人這個客觀事實代替西方經濟學的經濟理性人假設作為經濟理論研究的前提。

1、什麼是社會複雜人。社會複雜人就是完全按照社會上多樣性複雜性的客觀人性特徵歸納總結。社會複雜人就是人性非常複雜,有的人自私,有的人無私;有的人聰明,有的人愚蠢;有的人認為升官發財是是自己利益,有的人認為名垂青史才是自己的利益;有的人今天認為一種商品非常好,明天又可能會認為這個商品非常糟糕。總之,人性非常複雜,我們根本無法準確預測別人需求,甚至我們都無法準確預測自己將來的需求。

2、以社會複雜人為基礎的個人利益最大化規律。共贏經濟學在把社會複雜人作為經濟規律研究的人性前提條件下對個人利益最大化規律進行了重新研究,對個人利益最大化規律進行了重新定義。我在《關於個人利益最大化規律的研究》一文中對個人利益最大化規律定義如下:儘管不同的人會由於自己的生活習慣、知識水平、道德品質、宗教信仰、政治抱負、所在社會經濟制度的不同而對同一種產品和勞務的效用大小判斷有所不同,對於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來說,老百姓對其肯定比給他金山銀山都重要,對於道德低下的人來說,可以要錢不要臉,這就造成不同的人對每種具體利益的效用大小判斷有所不同,但是每個人都會選擇能夠讓本人得到最大利益或者最符合自己利益的行為。個人利益最大化規律就是每個人都會充分利用法律法規道德規範,選擇能夠讓本人得到最大利益或者最符合自己利益的行為。這裡的個人不僅僅是自然人,也可以是企業、政府部門、社團組織等法人,或者是任何一個可以界定的群體,比如一個家庭、一個村莊、一個國家。個人利益最大化規律就是任何一個可以界定清楚自然人或者群體都會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一個人會追求自己個人利益最大化,一個家庭就會追求自己家庭利益最大化,一個企業會追求自己企業的利益最大化,一個國家會追求自己國家利益最大化。

三、兩種人性理論的優劣分析

共贏經濟學人性理論和理查德-塞勒的行為經濟學人性理論比較起來,共贏經濟學的社會複雜人的人性理論的概括力更強,對經濟現象解釋力更強,更加具有普遍適用性。

1、共贏經濟學對人性的歸納總結更加具有概括性

首先共贏經濟學的社會複雜人的人性理論和理查德-塞勒的行為經濟學人性理論都對主流經濟學的經濟理性人的人性假設理論進行了否定。理查德-塞勒通過研究人的反常行為論證主流經濟學理論的理性人不能普遍成立,但是沒有提出一個可以同時包括理性人和非理性人的概括性概念。而共贏經濟學提出了社會複雜人的概念,社會複雜人既可以包括理性人,也可以包括非理性人。就是理查德-塞勒引申到「公平人」和「經濟人」問題,也可以被社會複雜人概括在內。

共贏經濟學在社會複雜人的人性事實前提下研究經濟基本規律,共贏經濟學對經濟規律的表述就更加接近客觀規律,而理查德-塞勒的對人的行為研究不能適合於所有的人,所以共贏經濟學社會複雜人的人性理論比理查德-塞勒的人性理論表述更加具有普遍的真理性。

2、共贏經濟學的人性理論對經濟現象解釋力更強,更加具有普遍適用性。

首先關於人自利性論述理查德-塞勒的認識不夠全面。塞勒認為自利原則(R.Tha ler,1988a)也不是完全有效的,人們會通過合作來產生共贏,甚至會無私地犧牲掉自己的利益來進行慈善捐贈。但是人們通過合作來產生共贏,並不能證明自利原則沒有效,因為通過合作可以增加人們自身利益,而且本來市場經濟最基本規則就是在不損在他人合法利益前提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就是人民會無私地犧牲掉自己的利益來進行慈善捐贈也不能證明自利原則無效,一是慈善捐贈可以增加自己的好名聲,二是慈善捐贈可以讓自己心靈得到安慰,這最多只能證明不同的人對不同事物判斷價值標準不同。所以塞勒認為自利原則(R.Tha ler,1988a)也不是完全有效的,這個觀點是缺乏系統全面思考的結果。

而共贏經濟學把個人利益最大化規律上升為了沒有反例普遍適用的真理。共贏經濟學理論通過對西方經濟學的人性基礎的創新,用社會複雜人替代經濟理性人假設,個人利益最大化規律就是社會領域的客觀存在,就跟萬有引力定律是自然界的客觀存在一樣,不在存在任何反例,適用於所有的人,適合於人類社會各個階段。

個人利益最大化規律適合於所有人。不管他是道德高尚還是道德敗壞,不管他高貴還是貧賤,一個人都會選擇能夠讓本人得到自認為的最大利益或者最符合自己利益的行為。只是人們對於同一件事情的利益認識各不相同,所以最後人們選擇行為也可能各不相同。比如:雷鋒同志干一行、愛一行、鑽一行,關心戰友,關心群眾,樂於助人。這也是雷鋒同志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做出的選擇,雷鋒同志的人生信仰就是把「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看成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樂,政治抱負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和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再比如筆者本人,寒窗苦讀、見義勇為、筆耕不綴,在金錢和地位方面無所求,這也屬於為了實現個人利益最大化做出的選擇,因為本人認為其最大利益就是通過自己思考和行為改變世界。

個人利益最大化規律適合於所有社會。個人利益最大化規律從人類社會產生一直到現在,無時無刻不在發揮著作用。原始社會,在族群實行平均主義分配方法,在族群之間,要麼相互通婚,組成部落,要麼就是相互征戰,殺死敵對族群的所有人。人們這些行為也是個人利益最大化一種表現形式,因為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非常低下,一個人沒有能力捕獲足夠的獵物和生產出足夠物品,而且只有平均分配才能保障族群的繁衍,留下其他族群的俘虜也沒有價值。隨著人類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們就再不殺死俘虜,而是讓俘虜成為奴隸。當人們發現掠奪成本過高,當兩個族群和部落勢均力敵時,人們發現用物品交換獲得自己想要的物品成本更低。戰爭和物品交換都是人們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選擇的結果,都是個人利益最大化規律的具體表現。

綜上所述,共贏經濟學人性理論比理查德-塞勒關於人性的論述更加具有概括性,解釋力更強,普適性更強!當然共贏經濟學人性理論提出也是在參考像理查德-塞勒這樣的經濟學巨人成果基礎上,再經過自己對世界觀察歸納總結出來的,一句話:我看得更遠更寬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富國策 的精彩文章:

TAG:富國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