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運動 > 詹姆斯與庫里出生於同一家醫院,兩家家境卻有霄壤之別!

詹姆斯與庫里出生於同一家醫院,兩家家境卻有霄壤之別!

在此之前,人們從未想過NBA的巨星可以長成史蒂芬-庫里這個樣子,什麼樣子?便是你同村同學校同班一起打遊戲抄作業的那個小男生的樣子。

1988年3月14日,美國俄亥俄州東北部的小城阿克倫,蘇馬阿克隆城市醫院,德爾-庫里和妻子桑婭迎來了他們的第一個孩子,他們給這個小寶貝起名叫「史蒂芬-庫里」。四年前,一個叫「勒布朗-詹姆斯」的孩子也出生在這家醫院,後來,蘇馬阿克隆城市醫院被人們稱作「MVP醫院」。

醫院至今還保留著兩位MVP的出生記錄:勒布朗-雷蒙-姆斯於1984年12月30日出生於本院;沃德爾-斯蒂芬-庫里於1988年3月14日出生於本院。

可是,1988年的時候,並沒有人知道「史蒂芬-庫里」和「勒布朗-詹姆斯」是誰。

與從小單親的詹姆斯不同,史蒂芬-庫里擁有著完美的家庭和幸福的童年,他的父母都是運動員,父親德爾-庫里甚至還是NBA職業球員,1988年,剛好是德爾-庫里個人職業生涯的第2個賽季,德爾被交易到了克利夫蘭騎士,於是小庫里便出生在阿克倫。

詹姆斯與庫里出生於同一家醫院,兩家家境卻有霄壤之別!

現實如童話一般美妙,兩個來自阿克倫的孩子,兩位聯盟的MVP,一個高大威猛,一個輕靈俊秀,一個如日中天名震聯盟,一個則是後起之秀勢不可當。勒布朗前不久還在為庫里榮獲2014-2015賽季常規賽MVP而由衷高興,說這都是咱們阿克倫的驕傲,今天卻在總決賽的舞台上,接受這位小老鄉的挑戰,箇中滋味,只有他自己知道。

我們在強調個人努力奮鬥的時候,也不該迴避遺傳因素和家庭教育的作用,優秀的基因,良好的教育環境,在當下這個世界更為重要,庫里不同於艾弗森、奧尼爾、詹姆斯、杜蘭特,他不是那種底層黑人家庭長大的孩子。貧民窟的窘迫和暴力街區的威脅從來與他無關,你看他那張臉,就知道上帝給他的童年撒了多少陽光了。

詹姆斯與庫里出生於同一家醫院,兩家家境卻有霄壤之別!

父親德爾不只是一位擁有十六年NBA生涯的成功球員,還是一名在弗吉尼亞理工大學讀完四年大學拿到學位的精英和紳士,母親也是一位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淑女,父母遺傳給他的不只是天賦和技巧,更多的是耳濡目染的風度和修養。

其實父子倆雖然都是著名的外線射手,但是風格卻截然不同,德爾是一個老派的投手,球風樸實一絲不苟,從不會在球場上秀華而不實的動作,每一次出手的姿態都像鐘錶那麼精準,那個時候的球員,除了金字塔上的幾位天皇巨星,剩下的只不過是兢兢業業的工薪階層,從頭到腳都是工人師傅們沉穩嚴謹的味道。

當你看到史蒂芬-庫里和德爾-庫里站在一起,你很難想像他們是一對父子,因為除了眉眼間有幾分神似,他倆體型差異太大了。史蒂芬削瘦俊美,如日本漫畫中的翩翩少年;德爾則粗獷剛毅,稜角分明,充滿雄性氣息,如西部沙漠中騎馬殺出的持槍牛仔。

詹姆斯與庫里出生於同一家醫院,兩家家境卻有霄壤之別!

除了德爾教給他的投籃手型之外,父子之間連籃球技術並沒有什麼相似的地方,德爾打球的時候,並不會把球運個不停,他那個時代的球員講究簡單和高效,控衛的職責是傳球,投手的職責就是跑位、接球、出手。即便是引領Show time風潮的魔術師-約翰遜,也曾一本正經地說:「我們那個時代的球員,並不會滿地玩Crossover,我們傳三四次球就能結束一次進攻,皮球根本不會落地。」這倒不是假話,德爾-庫里最巔峰的時候,也頂多運四下球就會出手,就如同今天的雷迪克、丹尼-格林一般。而史蒂芬-庫里的控球技術,簡直可以與NBA最強的後場大師們相提並論,你看他花蝴蝶一般地穿梭於人群之中,秀著雜耍一般的控球技術和突破腳步,身上既有克里斯-保羅的穩重綿密的氣度,又有艾弗森的花樣百出的神韻,更誇張的是,他能在把球運得滴溜溜亂轉的時候,隨時就抬手就射。

庫里從小就嚷嚷著要做」白巧克力「傑森-威廉姆斯那樣的球員,他在童年時期被那些匪夷所思、充滿創造力的傳球和控球技術迷暈了。這些是父親教不出來的,庫里的投射天賦來自於父親,而他的運球技術,則來源於母親大人的自幼熏陶。

桑亞是高中球隊的控球後衛,也是佛吉尼亞理工大學的排球名將,在女子籃球隊中,桑婭的控球技術堪稱鶴立雞群。她夫君德爾-庫里直言不諱告訴人們:「我運球不能超過四次的,那是我的極限,我們早都知道庫里的投籃姿勢很美,但他在成為好的射手之前是一個好的控球手,這正是人們忽略的一點。他在運球之後可以直接投籃,這是我驚呼『wow』的時刻。而這都繼承於他的媽媽。」

詹姆斯與庫里出生於同一家醫院,兩家家境卻有霄壤之別!

然而桑婭並不認為孩子必須把籃球當作畢生的事業,因為人生有很多選擇,像他們這樣的家庭,孩子可以選擇很多不同的未來。桑婭一直告訴他,籃球只不過是爸爸的工作,而不是娛樂和興趣。斯蒂芬-庫里孩童時期對籃球是懵懂的,雖然每個周末他都會被老媽帶去看球,但老爹似乎並不願意讓他視自己為英雄。

「從小到大,他一直告訴我,他站在籃球場上是命運的安排,不意味著他的孩子們也要延續。」——斯蒂芬-庫里如是說。

這是一種了不起的覺悟,在美國的黑人社區中,無數的父母都逼著孩子從小去做一個「NBA超級巨星」的美國夢,總是給他們灌輸一種「籃球改變命運」的神奇思想,就如同當年艾弗森的母親拖著兒子的胳膊把他拽進籃球場那樣。但德爾和桑婭從未如此逼迫過自己的孩子,這就是精英階層額優越性,他們從不會把夢想強加於子女身上,而是希望孩子有一個自由快樂、輸於自己的人生旅途。對德爾來說,籃球真的只是一種工作,沒必要把它當作真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