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中的動物氣象預報員
自古以來,我國廣大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不斷觀察、分析動物的生活習性,利用動物的異常變化來預測天氣。如唐詩中的「水旱卜蛙聲」;元朝末年的《田家五行》中的「狗吃青草主晴」「海燕忽成群而來主風雨」。為什麼我們能根據動物的行為預測天氣?
通過對氣象學、大氣物理學和動物學等多種學科的研究我們得知,在天氣變化之前,特別是劇烈的天象到來之前,大氣壓力、溫度、濕度等氣象要素和大氣中的氣溶膠以及部分地區的電磁場等,都會呈現出不同程度的變化。這些變化對動物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從而使動物表現某些異常反應。引起動物行為異常的原因大致包括:
在陰雨天氣到來之前,往往出現雲量增多、氣壓降低、氣溫升高、濕度增大、風力變小等現象。這些現象容易造成水中、空氣中的溶解氧減少,滿足不了動物的生活需要,如諺語「魚起浮有雨」和「河裡魚跳,風雨之兆」「旱天蚯蚓出洞,有雨必凶」和「蚯蚓路上爬,雨水亂如麻」等。又如「癩蛤蟆白天出洞,下雨靠得穩」的諺語,癩蛤蟆又叫蟾蜍,一般多在夜晚活動。它是兩棲動物,肺的呼吸功能有限,單靠肺呼吸不能滿足其所需的氧氣,還要靠皮膚進行呼吸,所以,癩蛤蟆的皮膚必須經常保持濕潤,才能使空氣中的氧氣溶解在皮膚的黏液中,然後再經由皮膚進入血液。如果皮膚過於乾燥,就會失去呼吸功能,造成其呼吸困難,甚至死亡。另外,下雨之前天空雲量增多、陽光減弱、濕度增大,適宜癩蛤蟆白天出洞。因此,這樣的諺語能預報天氣。
初步探測顯示,陰雨天氣來臨之前,或者連陰雨天轉晴時,懸浮在大氣中的帶電粒子會發生變化。實驗表明,動物對正電粒子和負電粒子的反應是不同的。正電粒子進入動物體內可使其煩躁不安、神經興奮,而負電粒子進入動物體內可使其感覺舒適、心情愉快。
生在陸地、長在水中的甲魚,每到夏秋季節上岸生蛋,在民間有「甲魚生蛋一條線」的說法,不少地方還流傳著「甲魚放蛋窩,洪水到窩邊」的諺語。這是有科學根據的,從甲魚生蛋到小甲魚孵出,在夏秋季節一般需要20天左右。如果小甲魚出殼時,河水少、蛋位高,剛出生的小甲魚要爬較遠的路才能回到水中,它們可能會在半路乾死;如果蛋位低,甲魚蛋容易受到洪水衝擊。為了繁殖後代,甲魚在世代進化中逐漸形成了防止後代遭受災害的本能。
類似這種情況的動物還有許多。比如「母豬銜草,大雪會落」「喜鵲做窩高,雨水大;喜鵲做窩低,雨水少」等。
季節的變化可引起動物的變化。如「群雁南飛天轉暖」「雁過十八天有霜」「燕子來得早,春天回暖早」等諺語。大雁、天鵝等候鳥,每到冬天就飛向溫暖的南方越冬,到了春天再飛回北方。它們每年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間遷徙,而候鳥遷徙時間的早與遲是由自然界季節的變化引起的。
由於某時段天氣出現反常可引起動物的異常行為。例如,在湖南等地廣為流傳著「正月青蛙叫,秧子撒兩道」的諺語。它的含義是,在農曆正月上中旬,若聽到青蛙的叫聲,早稻育秧時將遭遇寒潮天氣。由於青蛙是冷血動物,它的體溫隨周圍環境溫度的變化而變化。我們知道,環境溫度在8℃以下時,青蛙開始休眠;當環境溫度在0℃以下時,即可造成其死亡;環境溫度在10℃至15℃時,是其最佳活動溫度。
湖南一些地區通常在3月底到4月初這段時期早稻育秧,假如在這期間能聽見蛙叫,代表著氣溫較高,但是3月底到4月初的氣溫還不穩定,假如此時出現低溫陰雨天氣,早稻秧苗易受凍害,造成嚴重爛秧現象。
來源:知識就是力量
『 中國氣象科普 』
不談時政,不聊財經,專註氣象宣傳與科普工作。
有趣,有料,有生活
關注服務號:qxkp2014
※秋凍,一定要躲開這幾個誤區!
※科學家預測:至2040年或會有100人入住月球
※「風雲四號」能幹嘛?看透大氣的小心機!
※天涼睡個好覺!多少度最舒服?
※《2018星座日曆》更多精美實物圖來襲,長草了沒!
TAG:中國氣象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