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血液科7、8、9層醫生
【打造首個醫療原創新媒體,報道中國最頂尖醫療團隊,提供服務性最強就醫指南】
尋訪中國頂尖醫療團隊——
本期人物: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江倩(系列報道)
每天早上,總有一位精神氣十足的女醫生出現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血液科病房中,配上她快節奏的有力步伐和冷靜沉穩的氣場,划出科室里一道明亮的風景。二十多年,她一直以這種優美的姿態戰鬥在北大人民醫院血液科。
和這種始終如一相應的,還有她對於血液系統各類疾病診治工作的熱愛和對於白血病、淋巴瘤和骨髓增殖性疾病,尤其是對於慢性粒細胞白血病臨床研究的濃厚興趣、執著追求。她叫江倩,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北大人民醫院血液科血液病房主任。
她的門診從來都是「人滿為患」,等待叫號的隊伍從來都是圍得水泄不通,她從來都是看門診過程中感覺不累、門診一結束才覺得——累了!
她說,醫生這個職業是為病人而生的,所以病人永遠是第一位。病人來找醫生了,都是需要幫助了,作為醫生,所能幫到的只有高超的醫術和一顆關愛的心。
忙碌:門診加號到66號
那天早上,我跟訪江倩的門診,剛8點多的血液科五診室門口又上演著水泄不通的一幕,里三層,外三層,我實在擠不進去,撥通了江倩的電話,隨後她的助手從人群中伸出一隻手來招呼我,順著手打開的一條縫隙,我擠了進去。眼前的江倩已經在病房「轉了好幾圈」後,才坐在這人山人海中。
這天上午的門診,江倩一直看到下午三點半,加號到66,一共接診91位患者。對於白血病這樣的大病種,門診大夫的講解需要細之又細,而「91」這個一次性的門診量,對於大部分醫生來說幾乎不可思議。「有些是我的老病號,要複診,要解決緊急問題,得加!有些是專程奔著我來的,不少外地病人,拖家帶口,千里迢迢,也得加!白血病,不是個小病,有些診斷及時不及時,就決定著生與死,這樣的號更得加!」面對請求加號的病人,江倩幾乎有求必應。
而這樣的門診日,江倩早已習慣了中午不吃飯。「剛開始,中午餓了我也想吃飯,但門診人數漸漸多起來了,想想病人的焦急、排隊的辛苦,我挺心疼的!如果去吃飯,讓別人等著,很不忍心。後來,我索性中午不吃飯了,抓緊把最後一個病人看完。」
因為走廊上沒有凳子,病人大多自己帶著便攜的小椅子,坐著排隊。我禁不住上前問一位大爺,「您這麼辛苦,都要排上江大夫的門診啊?」「不看江大夫的門診就不踏實啊!」大爺說。
雖然每次門診時間常常從早上不間斷地延伸到下午兩三點,一坐就是幾個鐘頭,喝不上一口水,除了看病歷時的靜默,幾乎一直在詳細講解病情,但江倩並不覺得累,「因為病人信任我,奔著我來的,我能幫到他們,這種感覺特別好。」只是,有時候,門診結束了,一歇下來,才忽然感覺到——累!
比起長年累月這樣的辛苦,江倩心裡更多的是欣慰。「這些病人都是沖著我來的。我得給他們看完,儘力看好,這是責任!」
關愛:讓病人感覺「好得有點天方夜潭」
「你們查了幾遍病人的體溫?如果是需要特殊關注的病人,一天三次很顯然是不夠的。」
「還有,***床的病人要做這些檢查。。。。。。」
早晨的交接班,江倩認真嚴謹,氣場十足。我套了一件白大褂,三步並兩步地跟上她的步伐,去查房。
在每個病房門口,江倩都要認真地聽取主治醫生詳盡地彙報病人情況,然後細緻地討論一番。進入病房的那個瞬間,剛剛那個一絲不苟、甚至對專業討論近乎苛刻的江倩不見了,只見她走到每一個病床前,身體前傾45度,輕輕拍拍病人的肩膀,拿起電筒觀察病人的皮膚、口腔狀況,一面柔聲安慰,「你看,不少癥狀都在減輕了。」「慢慢來,別著急!恢復還需要一個過程!現在已經很不錯啦!」「有任何不舒服的情況,一定及時找我們!放寬心,養身體。其他的,有我們呢!」,一面兼顧著做現場的教學。
和她接觸深入了,你會看到她為了給一位剛剛確診急性髓性白血病的病人聯繫加急骨穿,再多的為難也義不容辭,讓患者感到「好得有點天方夜譚!」。
就像那天我在門診中感受到的點滴細節。一個病人各項指標都比較符合進入藥物實驗組的條件,這意味著病人的治療費用會省很多。一個病人對我說,江倩的診斷和治療方案,都會綜合考慮到病人的經濟狀況,從不開一份多餘的葯,從不多做一項無謂的檢查。
江倩說,醫生這個職業是為病人而生的,所以病人永遠是第一位。病人來找醫生了,都是需要幫助了,作為醫生,所能幫到的只有高超的醫術和一顆關愛的心。
最近,又有這樣一個急性白血病晚期病人,醫生們想了很多方案,都沒有很好的治療效果。病情不停地反覆,發燒、感冒、並發感染無休止地折磨著病人,也困擾著大夫。江倩也在竭盡醫生的最大努力,後期的配藥過程中,她絞盡腦汁,憑著多年的經驗判斷,江倩做了一個鮮有人為的創造性的化療藥物組合,這讓病人在去世前的一兩個治療療程里,緩解了太多痛苦,也讓周圍的大夫們又一次刮目相看!
而最令江倩慰藉的是,病人去世前,親口對她說出了由衷的謝意——「我沒有遺憾了!我知道醫生儘力了!」
擔憂:年輕大夫有著干不完的事務性工作
「我也做過病人,病人最需要的,是一個醫術高明的醫生。」江倩舉起手,比劃著手指,說道,「部分醫生走到1、2、3層,就停止了,能走到4、5、6層,就不錯了,真正走到7、8、9層的醫生,鳳毛麟角。大病,還是需要7、8、9層的醫生!作為醫生,就應該在醫術上追求精益求精!我就要做血液科7、8、9層的醫生。」
當年,還是年輕大夫的江倩,出於對血液系統各類疾病診治工作的熱愛和對於白血病、淋巴瘤和骨髓增殖性疾病,尤其是對於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臨床研究的濃厚興趣,她一有時間就鑽研業務,臨床工作也是全心付出。那時,江倩每周二晚上為了準備第二天全科大查房的PPT,幾乎沒有在兩點前睡過覺。
憑著這樣的精神,江倩不斷地在科研和臨床工作中取得突破。她曾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的身份在國際血液專業頂級雜誌Blood(IF 10.558)和Leukemia(IF 9.379)等國外期刊,以及《中華血液學雜誌》等國內核心期刊上發表文章近30篇,執筆《中國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治療指南》和《中國慢性髓性白血病診療監測規範》,參編《中國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診斷與治療指南》、《中國濾泡性淋巴瘤診斷與治療指南》和全國住院醫師和研究生培訓教材以及學術專著7部。
近年來,江倩陸續受邀參加美國血液學年會、國際血液學年會、MDACC-亞太惡性血液腫瘤大會、日本血液學年會、全球CML倡導者大會(CML Horizons),並做大會報告。
作為項目負責人,她同時還承擔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衛生部行業專項基金、北京市科委課題和人民醫院院內基金等科研工作,擔任著亞太血液聯盟臨床試驗網主要研究者(APHCON CTN Principal Investigator),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血液病專業委員會常委,中國臨床腫瘤學會淋巴瘤聯盟常委,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白血病淋巴瘤學組成員,中國慢性粒細胞白血病聯盟秘書長等多項職務,也收穫了各項榮譽——從優秀員工、優秀教師,到優秀論文獎,再到名醫獎、醫療奉獻獎。
2003年起,江倩作為第一批項目醫生,參與了一個格列衛治療慢性髓性白血病全球援助項目。在幾年前中華慈善總會組織的一次評選中,江倩因治療病人數量最多、病人反饋最好獲得了「全國優秀醫務工作志願者」的榮譽。項目延續至今,她救助的人數已達到一千多。
目前,她正在跟進國外最新的白血病的分層治療研究,她用自己的證據證實,哪種治療方法會更好,具體哪種藥物精確到多少劑量安全性和療效最佳,對於每個病人來說,制定什麼樣的治療方案最合適,哪些因素能更好地判斷病人的預後,如何制定長期治療規劃等,並發表了最新論文《獲得深層分子學反應:慢性髓性白血病治療的新目標?》 (中華血液學雜誌.2014年第35卷第2期第176-179頁)等。
一路走來,她也曾遭遇成長的艱辛,不被理解。但是,憑藉著內心對職業責任感的堅持和對血液病診療的熱愛,「現在回頭看看,其實一些障礙反而更激發了我向目標的奮進,只要付出,就會有收穫!」江倩斬釘截鐵。
只是,對於目前醫療工作的環境和年輕醫生的培養,江倩有著自己的擔憂。她帶研究生、住院醫和進修醫生,苦惱於他們的事務性工作太多,沒有時間跟著老師細緻地鑽研問題。她甚至感覺現在的科室就像是個大工廠,而不是一個教學醫院。在國外交流時受到外國同行的多次質疑和提問,也讓江倩在不斷地反思中國目前的血液疾病診療水平和國外的差距。
※醫者境界「以仁心,行仁術」
※患者訴留置針部位疼痛,這 3 個原因你不可忽視
※卒中樣發作,病灶卻不符合血管支配,如何診斷?
※蜂王漿雖好,但這6種人最好少吃!
※醫家秘傳:保護肝膽的妙法
TAG:大醫生兵器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