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變科學寫作索然無味的現狀?
史聰一 編譯
對科學家而言,大量閱讀科學文獻已成為工作生活的一部分。但令人詫異的是:科學家這一群體卻難以理解大眾的閱讀偏好,或許是因為學術論文的枯燥使他們忘卻了之前的研讀內容。
經過同行評議的論文,已然成為科學界的硬通貨。它們建立在知識記錄與交易的基礎上,並成為科學家們的通行證,使後者能夠在該領域擁有一席之地。簡言之:研究型論文便是科學家們的食糧。
然而,科學家以為食糧的論文卻難以被「消化」。其典型特徵呈現出腫脹、密集化與枯燥無味的特點,即使產量頗豐,讀者也味同嚼蠟,難有大快朵頤之感。
因此,部分科學家們決心改變現狀:撰寫了一篇關於如何進行論文寫作的論文,去闡釋科學家們緣何需要改變寫作模式,並說明了此改變的重要性。本文的重點將首先圍繞一個關鍵詞展開:X要素(Ingredient X)。
X要素
對於大眾而言,X要素是一種在交談或施教中十分罕見的要素。換言之,受眾與之接觸的概率微乎其微。一旦接觸,X要素便能夠使讀者完成以下四點:首先,使讀者輕鬆了解複雜的概念;其次,讓句子閱讀的方式從緩慢跳讀變為整頁略讀;再次,激發讀者興趣而不是抗拒性;最後,對科學信息牢記而不是忘記。X要素具有創造性和透明度的特點,通過使用敘事與具體的寫作風格使文章變得淺顯化。不僅如此,讀者的閱讀重心會因此集中於X要素之上,而非作者本身。這便是為何科學家們要努力在X要素上取得突破的原因:
1.醍醐灌頂首先,科學家們通過不斷地訓練使自己變得更加客觀,並專註於自身的研究領域——對他們而言,讀者能否很好地汲取其所傳遞的科學信息,並非訓練範疇。正因有讀者發現了這一問題,故而科學家們需要想方設法去解決。
2.打破怪圈其次,科學家們應對研究型論文寫作的重要性加強認識。學術寫作絕不僅僅是一種以事實與數字為終點的方法,而是兩者的有機結合。此外,它還是打磨學者學術性的手工藝,而不是促使後者均等化的手段。就如同飢餓的人都希望用又干又硬的麵包去充饑,科學家們必須打破「錯誤傳播」(miscommunication)的怪圈:因為,誰又會喜歡這種麵包呢?
3.對優秀寫作進行褒獎再次,如果科學家們重視寫作,那麼學界的寫作基準將不斷提升,優秀的寫作成果也會獲得嘉獎。這種重視行為是每個人的責任,從奮戰在一線的人群(例如監管人員、作者本人、審稿人以及期刊編輯等)延伸到更高更深層次的機構群體(例如高校、政府機構以及科學界等)。
4. 向「官方體」教學說不第四,現今的科學家們正在使用「官方體」(officialstyle)進行學術寫作,因為如今的科學界已如染缸,眾人隨波逐流。而對科學家而言,將重心置於讀者參與度和作品可讀性之上,便為其如何教授寫作方法提供了的全新視角。
5. 讀萬卷書,寫萬篇作最後,科學界應鼓勵科學家們進行閱讀,並從所收集的傑出成果中學習其寫作觀點,去研究什麼是優秀的寫作。在此過程中,一些優秀的指導手冊將指引他們不斷進步(首先須從檢驗一篇文章的注釋開始)。的確,科學家們寫作成果頗豐,但其仍需要發散性思維,去創作出更多不同風格的學術成果。
請保持簡潔性、原創性和靈感性
然而,有一點必須明確:科學家們並非在提倡轟動效應(sensationalism)。他們本有充分的理由對轟動效應心存芥蒂,因為科學建立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上,而非通過誇大事實的手法去兜售新聞賣點。但科學家們卻堅持:客觀性與寫作中的創意型元素並不衝突,或許後者將使前者變得更加清晰,更易於閱讀甚至發掘讀者對閱讀的興趣。
圖為龜兔賽跑的雕像圖,拍攝於紐約。
如同受到《伊索寓言》中「龜兔賽跑」的啟示,下述科學假設性文章的標題可能會令人深思:《 哺乳動物與爬行動物類群基於種間競爭的不同運動反應》。
這一標題符合準確與客觀的科學準則,但同時也缺乏情感因素和個人色彩,並呈現出正式化與術語化等特徵。但讀者們是否真的會對「種間競爭」(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盎然生趣呢?
但若以感官論者的角度寫作,也許讀者將會看到如下標題:《全新的恐龍時代!爬行動物笑到最後》。
儘管這一標題簡明與風趣並存,但仍被冠以感官化、簡單化與誇張化的頭銜。因為在大多數科學家們看來,如此形式的標題難以符合專業水準。對此,「折衷方式」(happy medium)不可避免,科學家們稱之為「未來文化」(futureculture):既標題不僅客觀、簡潔、清晰,同時具有感染力和原創性,並且易於理解。如下所示:《 運動性邊緣:緩慢且穩重的步伐如何造福那些最無受益可能性的物種》。
科學寫作的傳統性
傳統的科學寫作通常枯燥且令人費解,原因何在?事實上,科學家們對此也尚無定論,因為過去如此,現在仍舊如此,且每況愈下。
似乎,大多數圈內人士堅信,寫作應就其自身的研究展開,因為讀者希望他們如此。如果之中有人另闢蹊徑,那麼例行公事的經驗主義便會提醒他們:如此行事並不合理。然而,現實性問題是:如果科學家自己對文獻閱讀都存在困難,那麼對沒有學術背景的讀者們而言,閱讀科學文獻的難度可想而知。
無論是科學界的新聞傳播者、記者、企業家,還是政策制定者和熱衷於此的公眾,都對最新的科學研究興趣頗豐。然而,作為一種傳播工具,科學論文卻不能有效地起到傳播作用,這著實令人不可思議。
正值「知識時代」(Knowledge Age),知識形式多樣且觸手可及,這種現象前所未有。然而,人們對許多知識的掌握仍處於封閉隔絕的狀態。對於科學家而言,做出改變並重新進行評估已然成為圈內法則,但科學寫作的步伐卻停滯不前。
對此,科學家們應找准X要素在科學與寫作間的平衡點,並付諸實踐,摒棄當前的寫作模式,將結合X要素的具體方法傳授於那些真正希望從科學寫作中獲得樂趣的人群。
※人工智慧需要道德準則
※對專家的信任首先要知道他們也是人
※在科學的幫助下選擇較好的密碼
※為什麼說尋找外星人對人類社會大有益處?
※2.52億年前哺乳動物祖先的諾亞方舟
TAG:科學媒介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