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眼見袁世凱的勢力越來越大,為什麼不幹脆殺了他?
(影視劇《走向共和》中的慈禧)
當年「辛丑條約」簽成,兩宮移駕回京,段祺瑞奉袁世凱之命,率部在道路兩旁立正行禮。醇親王載灃見了,當場就責問他:「這是你的部隊嗎?……見了兩宮聖駕緣何不下跪?」
段祺瑞認為,不下跪很正常,因為北洋新軍是按照德式操典訓練的,根據操典規定,軍儀就是最高禮節。
載灃聞言很是不悅:「難道大清的新軍僅有你一家?」
載灃不但是親王,還是當朝皇帝光緒的親弟弟。可是段祺瑞仍然毫不客氣地給頂了回去:「別的新軍如何,屬下不清楚,但我這是按操典規則行事。」
「大膽!」載灃頓時被對方的倔犟態度給激怒了。
(德式操典)
就在眾人都在替段祺瑞擔心的時候,有人出來給他解了圍——坐在轎子里的慈禧太后傳下話來:「新練之洋隊參用西法,訓練有素,堪為棟樑。」
有了這道旨意,載灃才不好再說什麼了。
說起來,彼時的北洋系確實是過於惹眼,他們所掌握的北洋新軍已漸漸超越舊軍,成為全國首屈一指的軍事力量。特別是在1905到1906年之間,國內兩次組織秋操(指秋季的軍事演習),在這兩次規模宏闊的秋操中,新軍都引起了國內外輿論的密切注意。
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看完秋操後,在會見清廷大臣時直言不諱:「我看中國之軍事,唯有新建陸軍,而中國之軍事統帥,也唯有袁總督大人(袁世凱)了。」
(《走向共和》,第二排站立者為袁世凱)
因秋操而聲譽鵲起的不僅有袁世凱,還包括段祺瑞。段祺瑞擔任秋操中的北軍總統官,他所指揮的北軍在與南軍的對抗中略佔優勢,之後其知名度和權力便猶如長了翅膀一樣的扶搖直升。
面對北洋系勢力的急速膨脹,以鐵良、載灃、良弼為代表的一批滿清貴胄,即所謂「中興派」,均深感威脅。其實掌控中樞的慈禧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但是覺得不安是一回事,怎麼做又是另外一回事。
為什麼要編練新軍?當然是因為舊軍太不足恃,而指揮訓練新軍又得依靠袁世凱、段祺瑞這些人。如果像「中興派」所設想的那樣,將北洋系掃地以盡,效果可能適得其反。
慈禧不會幹這種傻事。作為一個宮廷權力鬥爭的高手,這個老太婆向以狠鷙多智著稱,其心機和魄力決非一般婦女所能及——只要試想一下,連曾國藩、李鴻章等中興名臣,都曾被她放在手掌中撥拉來撥拉去,又何況袁世凱這些後起之輩。
(《走向共和》,若論權術,滿漢群臣無一是慈禧的對手)
「下跪事件」發生兩年後,身為北洋魁首的袁世凱突然調任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看上去官職是升了,實際卻是拿走了他手中最重要的兵權,隨之而來,段祺瑞等北洋系將領也都不同程度地坐了冷板凳。
在袁世凱調任軍機處之前,陸軍部已經收回了北洋六鎮中的四鎮,但是四鎮軍官仍出自於北洋系,於是鐵良和良弼便醞釀對這四鎮中的各級軍官進行改組。由於觸及自己的底線,招致了袁世凱及其北洋將領的劇烈反彈,雙方鬧得不亦樂乎。
慈禧看到後,立即出面調節,讓與袁世凱私下關係不錯的慶親王奕劻掌管陸軍部,「中興派」的改組計劃由此擱淺。
駕馭滿漢大臣,慈禧的一貫策略就是這樣,即恩威並用,權不旁落。她一方面利用「中興派」乃至一些反袁漢臣的意見,用明升暗降的辦法,對袁世凱及其部屬進行壓制和防範,另一方面也對「中興派」的過激舉措進行適當限制,以免把袁世凱逼得太緊太急。
※55年授軍銜時,本授予毛主席大元帥軍銜,卻被他一句話婉拒了
※另一個角度看歷史:假如張學良誓死抵抗日本根本上就不敢和中國打
※誰說廣東人抗戰不給力:這支部隊打得日本人都說自己丟臉
※此仗紅軍陷入絕境 朱德率警衛排去肉搏 連毛主席都親自端槍上陣
※蔣介石四段婚姻,三次失敗,宋美齡就靠這一招俘獲蔣介石芳心
TAG:lishi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