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唯一支持劉備伐吳的人為何死得這麼慘

唯一支持劉備伐吳的人為何死得這麼慘

公元220年,曹丕篡漢,作為漢室後裔、並位居漢中王的劉備自然不能無動於衷。

首先,劉備通告天下,為漢獻帝發喪(此時謠傳漢獻帝已遇害)。之後,在益州群臣的勸進下,於公元二二一年四月即帝位於成都,仍以「漢」為國號,「襲先帝(指漢高祖劉邦)軌跡,亦興於漢中」,史稱「蜀漢」。

在劉備稱帝前後,面對東、北兩線受敵的態勢,蜀漢內部對於是東征討伐背盟偷襲荊州的孫權、還是北伐篡漢自立的「國賊」曹丕,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

三兄弟中的老三張飛以兄弟之情,強烈要求東征孫權,為關羽復仇。而以趙云為代表的蜀漢大多數群臣則認為應該趁曹丕剛剛篡漢自立,人心仍然向漢的機會,出師北伐,先定關中,再圖中原。

而劉備不聽多數群臣的苦諫,命張飛先統兵至江州,等待他本人由蜀中御架親征,一同討伐東吳。到了七月,劉備又接到了張飛慘死的噩耗,還被割了首級,而暗殺張飛的叛將范疆、張達,更是將張飛的首級帶往東吳邀功。這筆帳,劉備在傷心之餘,自然將其記在了孫權的頭上,於是毅然決定集結大軍,東征伐吳。

恰在此時孫權在內部主和派的勸說下,遣使求和,而使者正是諸葛亮的兄長諸葛謹。諸葛謹以私人名義致書劉備,陳說輕重大小,云:「陛下以關羽之親何如先帝?荊州大小孰與海內?俱應仇疾,誰當先後。若審此數,易如反掌。」蜀漢內部以趙云為代表的主和派則趁此機會,進行了最後的苦諫。但劉備此時已無法聽進任何勸諫,反而將大臣下獄治罪。至此,蜀漢東征,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吳蜀之間的一場大戰,已經無法避免。

關於劉備為何會不顧一切,決策東征討伐孫權這一點,歷來是大家關注的焦點。我覺得單純認為劉備是為關羽復仇,未免太小看這位劉皇叔了,況且從時間上來講,從關羽遇害到劉備出師,中間足足隔了有十九個月。而且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在群臣苦諫時,作為蜀漢群臣之首的丞相諸葛亮並不在其列,也就是說諸葛亮雖不見得贊同東征,但至少沒有全力阻止,這就說明諸葛亮也認為此舉有其必要性。我個人認為,劉備之所以決策東征,是基於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諸葛亮「隆中對」的基本思想是第一步跨有荊、益,建立兩路北伐的基地;第二步北伐,以荊州之軍向宛、洛,益州之眾出秦川。而孫權襲取荊州,使得隆中對所規劃的北伐條件徹底喪失,蜀漢被困於四塞之地的益州,這一點是劉備所絕對無法接受的。而且劉備此時已經六十多歲了,再看看自己那個不成器的兒子,劉備也必須在自己有生之年恢復跨有荊、益的態勢,重建北伐基地。

其次,劉備一向以正統自居,稱帝之後必然要討逆伐叛,以表示有統一天下的能力,並欲使天下民眾明了正統所在。若北伐曹魏,因在荊州一戰中大傷元氣,力量不足;東征討吳,則自認為有必勝的把握。

再者,劉備始終以「信、義」號召天下。而從「信、義」的角度來講,討伐背盟偷襲荊州的孫權,不但不是一怒之下的喪失理智之舉,反而是堂皇正大地捍衛神聖的信與義。正如裴松之所說「孫權潛包禍心,助魏除害」偷襲關羽,親者痛,仇者快,天理不容,劉備「義旗所指,宜其在孫氏矣」。

最後,劉備與關羽「名雖君臣而義則父子」,他不可能不為關羽復仇。《三國演義》中描寫劉備的復仇情緒說:「二弟俱亡,朕安忍獨生!」這也是很符合清理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說風雲歷史 的精彩文章:

從對待同一件事的態度上,講講日本為什麼能成功,而中國會失敗
抗戰期間,中日士兵的直接對話,中國士兵的一句話說的太好了
德國戰敗後,下場將如何?希特勒早就知道,因為曾說過這一句話
統治西川長達20年的劉璋,出於什麼目的,一定要請劉備入川
1940最傷痛一幕:奪回張自忠將軍遺體,我們的英雄我們安葬!

TAG:趣說風雲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