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日記:特呂弗與塞林格
本文作者「耳東某」,歡迎去豆瓣App關注Ta。
特呂弗27歲時,《四百擊》殺青隨之驚艷戛納,一個憤世嫉俗的壞小子變成了舉世矚目的大導演。塞林格27歲時,歷經諾曼底登陸和突出部戰役的九死一生,回到美國並完成了構思許久的《麥田裡的守望者》,成為垮掉一代迷一般的偶像。我27歲,唯一突出於常人的地方就是大概看了十遍以上的《四百擊》和《麥田》,能複述安托萬為了逃學撒的謊和霍爾頓關於中央公園那個永恆的問題。
特呂弗(右)和塞林格
《四百擊》和《麥田》不僅幾乎同時出場,兩部作品的內核也極其相似:成人在裡面以一種不負責任又難堪大用的形象出現,只有孩子正在以自己的純真,艱難地對抗著這個難以捉摸的世界。他們都不得已逃離學校,在大人處尋求慰藉未果後,選擇無目的的逃離。安托萬在少管所的一場球賽中溜走,並在一個可能是電影史上最出名的長鏡頭中一口氣跑到海邊,然後停了下來,迷茫地回頭。霍爾頓計劃帶著自己的小妹妹菲比出走,他夢想成為「麥田裡的守望者」,看著田地里玩耍著小朋友,田的邊上是懸崖,他要確保他們不會掉下去。安托萬逃離的是冷漠的成人世界,他得不斷撒謊加以應對,因為說真話他們並不信;霍爾頓更是直白,他自詡道,「I am the most terrific liar you ever saw in your life.」
而這兩個符號般的少年形象,都來自作者自己。
特呂弗從不否認《四百擊》實際上就是自己童年的真實寫照:非親生,被開除,去過少管所,一個人孤獨的在巴黎的黑夜裡遊盪。《四百擊》之後,他又拍了四部「安托萬系列」,安托萬的扮演者利奧德也跟隨劇情成長,在電影里重複特呂弗的生活軌跡,將銀幕前後的界限不斷模糊:對利奧德來講,生活就是電影,而對特呂弗,電影里演的就是生活。後來他又拍了一部《夜以做日》,把自己,自己的替身利奧德和自己的職業都塞進去,卻在電影里不斷重複一個夢魘——童年偷取海報的片段——這一幕同樣出現在《四百擊》里,安托萬被停課,和好朋友熱內遊盪街頭看完電影后,後者隨手撕掉一張海報。關進少管所後,管理人員同安托萬的母親談話,她說這孩子周末總是一個人,並且只知道看電影。影片中父親經常威脅安托萬的一句就是要把他送到軍校,安托萬態度很堅決,寧可選擇和父母生活,也不去經受軍事管理,現實生活中,導演特呂弗就是因為逃避了二戰的兵役,而被關進了少管所。
Jean-Pierre Leaud與安托萬
塞林格則是槍林彈雨中出來的戰士,他經歷過傷亡慘重的諾曼底登陸,並且被編製在作為先遣部隊的第12軍團,又不幸在戰爭即將結束時捲入盟軍傷亡最慘重的阿登戰役。在《麥田》之前,他同樣為霍爾頓·考爾菲爾德寫了一系列短篇,其中的一些,考爾菲爾德兄弟出現在了戰場上。儘管對身世三緘其口,甚至在一些重要文件上撒謊開玩笑,霍爾頓來自於塞林格的生活,同樣是不爭的事實:瘦高,敏感,來自富裕的紐約上東區,家在中央公園附近,在昂貴的私立學校就讀,並感到不快樂。霍爾頓也被開除了,和安托萬一樣,想避開自己的爸媽,所以在12月陰冷的紐約街頭徘徊。二戰之後的紐約和巴黎,前者在飛速成長為世界之都,後者也在恢復戰爭中失掉的元氣,重拾並要超越昔日的榮光。但塞林格筆下的紐約街頭,不能給小孩提供庇護的地方,霍爾頓接連被打,點著煙哭著和自己死去的弟弟講話;在巴黎同樣如此,安托萬第一次不歸家,就住在好友舅舅的廠房,半夜被吵醒溜出去,偷了一瓶牛奶充饑,再溜達到廣場,鑿來噴泉里的冰洗了下臉,天色這才微微發亮,鏡頭裡,框出一個多麼偌大、空蕩又孤獨的巴黎城。
Holden Caufield,麥田裡的守望者
童年的孤獨和脆弱,是兩部作品之間細細的連線。霍爾頓唯一能與之交流的,是他死去的弟弟艾里和幼小的妹妹菲比,他最抑鬱的時候,連街上的十字路口都過不去,於是哭著在內心求艾里「親愛的老弟,請別讓我失蹤在這裡」,艾里死去時,霍爾頓難過的砸壞了所有汽車的玻璃,手指關節在「每個下雨前的陰天都會疼痛」,卻被父母送去做精神分析。他滿懷深情的寫了一篇關於艾里棒球手套的故事,卻被嘲諷寫的不知所云,還挨了頓打。安托萬離校的引子同樣是一篇作文,老師說他完全抄襲巴爾扎克,他憤怒回擊於是被停課,在一些列小錯升級的累加上,安托萬的生活如同影片開始時那個小孩的本子,因為一點點小錯最後最撕的精光,宣告完蛋。被送至少管所的路上,這個倔強的小孩難過的流下淚水,大概是因為除了死去的祖母,這個世界上並沒有一個人發自內心的關心他。
特呂弗在電影里致敬文學,安托萬甚至把巴爾扎克供奉起來,雖然差點釀出火災。塞林格則不喜歡電影,書中霍爾頓去看一部加里·格蘭特的電影使他倍感無聊。塞林格的初戀最後嫁給了卓別林,自己的一部短篇被改動到面目全非的上映,使他徹底切斷了把作品搬上銀幕的做法,所以我們失去了在影院看戴紅色棒球帽的霍爾頓的可能性。這反倒使作為時代符號的霍爾頓形象更加豐富,每個讀者心中都有自己的霍爾頓,正如每個觀眾眼中的安托萬一樣,他在海邊回頭一剎,影片戛然而止,關於他之後的命運如何,我想,每個觀眾都應該為自己的安托萬,安排了自己最稱意的結局。
公眾號:耳東某
(全文完)
本文作者「耳東某」,現居深圳,目前已發表了53篇原創文字,至今活躍在豆瓣社區。下載豆瓣App搜索用戶「耳東某」關注Ta。
※豆瓣日記:如果你在倫敦,請代我吻一下查令十字街84號
※豆瓣日記:我是怎樣光明正大地用361元買到大劇院580元的票
※豆瓣日記:易拉罐產商的騙局:被掩蓋的致癌物
※豆瓣日記:沒有什麼能比一碗面更溫暖飢餓的胃
※豆瓣日記:八月十五走人家
TAG:每日豆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