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倫敦西區看戲記之《歌劇魅影》:當之無愧的音樂劇之王

倫敦西區看戲記之《歌劇魅影》:當之無愧的音樂劇之王

我在倫敦看的第三場戲,是Her Majesty』s Theatre(女王陛下劇院)的《歌劇魅影》。

(《歌劇魅影》駐場的女王陛下劇院)

與之前提到的《悲慘世界》一樣,《歌劇魅影》這部大熱音樂劇採用駐場演出的模式。1986年,英國著名作曲家安德魯?韋伯在自己的莊園夏季音樂會上試演了《歌劇魅影》。本劇最初的劇本由韋伯和理查德?斯蒂爾格合作完成。試演過後,韋伯認為歌詞中的浪漫元素還遠遠不夠,於是又請查理?哈特為該劇重新作詞。不久,全新的《歌劇魅影》在倫敦皇家劇院揭幕,由韋伯當時的妻子、家喻戶曉的歌唱家莎拉?布拉曼飾演女主角克里斯蒂,邁克爾?克勞福德扮演魅影。詭異的劇情、動人的音樂以及光怪陸離的舞美設計,使《歌劇魅影》一夜之間成為西區最令人期待的音樂劇。之後,本劇移至女王陛下劇院上演,直至今日,依然受到世界各國觀眾的熱烈歡迎,票房收入已達到數十億美元。

《歌劇魅影》改編自法國作家勒魯發表於1911年的同名小說,這部作品近似於當時流行的偵探小說,又帶有鮮明的荒誕色彩。小說從一個記者的角度,講述了發生在宏偉的巴黎歌劇院的一個「鬼故事」。實際上,音樂劇《歌劇魅影》並不是這部小說的第一次改編。小說問世後曾經多次被改編成電影,其中不乏經典之作。

1922年,好萊塢電影界巨頭、環球電影公司總裁卡爾?勒姆爾偶然得到一本《歌劇魅影》。他通宵讀完這本書,當即決定將它搬上銀幕,並聘請因《巴黎聖母院》中的鐘樓怪人卡西莫多一角而走紅、素有「千面人」之稱的朗?錢尼扮演男主角「魅影」。

1943年,環球翻拍了這部電影。與前作相比,這一版本更加註重音樂的表現。

《歌劇魅影》的故事甚至還有中國版。1937年和1995年的兩版《夜半歌聲》的故事都取材於《歌劇魅影》,片中的男主角宋丹平(「魅影」)的扮演者分別是金山和張國榮。

(兩版《夜半歌聲》的海報)

而觀眾們更為熟悉的版本則是2004年直接改編自音樂劇的電影《歌劇魅影》,扮演男主角的是彼時硬漢形象還沒有深入人心的蘇格蘭男演員傑拉德?巴特勒,雖然他的唱功不盡如人意,但他在片中邪魅的扮相還是打動了不少人(包括我)。

(傑拉德?巴特勒飾演的魅影)

其實我不是特別喜歡《歌劇魅影》的故事,因為它實在太狗血了,魅影對克里斯蒂的愛也太令人感到窒息。然而這種特質反而成為《歌劇魅影》廣受人們歡迎、獲得巨大商業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西區劇院林立,可對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們最有吸引力的永遠都是《歌劇魅影》《悲慘世界》《媽媽咪呀》這樣的音樂劇——畢竟,很多話劇作品都涉及到歐美國家的歷史、文學、宗教、政治等背景,對於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來說有些門檻,並不好懂;更何況不少話劇的台詞密度極大(我之後會寫到的《熱鐵皮屋頂上的貓》和《擺渡人》均屬此類),對觀眾的英文水平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反觀音樂劇,唱詞通俗、旋律琅琅上口,像《歌劇魅影》這種浪漫愛情主題(還是三角戀)更是大家喜聞樂見的——所以即使英文水平不太高,也能聽懂看懂。

(20170812《歌劇魅影》演出陣容)

而《歌劇魅影》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本劇流光溢彩的舞美設計——它成就了一部真正意義上「好看」的音樂劇。劇中魅影在巴黎歌劇院建起的地下宮殿是依據該歌劇院真實存在的龐大地下排水系統而設計的,而水中蠟燭的夢幻效果也讓人少女心萌動。在這個場景里,「湖水」緩緩流上舞台,小船在舞台上自由滑行,極富魔幻色彩。除此之外,劇中還有噴火、大變活人等大陣仗,舞台機關設計精巧令人嘖嘖稱奇。

最能代表《歌劇魅影》舞美風格的是下半場開場時的Masquerade(《假面舞會》):大幕拉開,數十位身著華服的演員戴著各式各樣的面具,姿態各異,站在樓梯上。配合現場的音樂和燈光打造出的完美效果,身邊的觀眾都在」Wow」,實在是美到詞窮。

水晶吊燈,《歌劇魅影》中最為經典的道具。在短短的拍賣會的引子過後,巴黎歌劇院巨大的水晶吊燈緩緩升起,伴著《歌劇魅影》的主題音樂,20世紀初金碧輝煌的巴黎歌劇院展現在觀眾眼前。那一刻,我全身的汗毛都豎了起來。

上半場的高潮,是水晶吊燈突然墜落、飛過觀眾席砸在舞台上。為了能有一次難忘的觀劇體驗,我特地買了池座D排的票。吊燈被升上去之後的位置大概是F排或G排中間座位的正上方,落下來的時候走一個弧線軌跡,先後划過E排、D排中間的位置,最後落在舞台上。坐在池座前排的觀眾在觀劇過程中可能已經忘記了頭頂吊燈的存在,所以吊燈真的落下來的時候才會覺得特別驚悚,有一種a disaster beyond your imagination的感覺。演到這一幕的時候,台上演員和台下觀眾的驚叫聲連成一片。

池座的完美觀劇體驗不僅限於吊燈場景。在劇中的一個段落里,魅影不斷變換著位置說"I am here",坐在池座的觀眾能夠準確地判斷出他的位置——樓上的circle等位置的聲音方位感可能要遜色得多。(但噴火的那個瞬間有點嚇人,感覺自己要被烤糊了。)

《歌劇魅影》是一部音樂劇,而且故事本身和音樂緊密相關,因此「音樂」自然是這部劇的核心元素。有作曲大師安德魯?韋伯的加持,本劇的音樂環節自然出色到無以復加。《魅影》中的音樂風格不僅有正歌劇、喜歌劇、音樂劇等,還出現了民謠、爵士、搖滾、電聲等現代音樂元素,堪稱韋伯音樂劇的集大成者。而從藝術手法上來看,《歌劇魅影》就是一部小歌劇,特別是演員的唱法,以及劇中取代對白的宣敘調,都賦予這部音樂劇以歌劇的氣質。

在我看來,《悲慘世界》中動聽的唱段要多於《歌劇魅影》。但是後者在旋律和技巧方面都已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比如劇中的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唱段,女主角克里斯蒂從High C飆到了High E,歌聲直衝雲霄。而我最喜歡的The Point of No Return的旋律迂迴轉折處極多,猶如翻山越嶺,魅影和克里斯蒂兩人不安茫然的內心世界、矛盾與交鋒在這個刻畫情緒糾結的片段里被無限放大,張力一觸即發。

無論是動人的旋律、浪漫的故事,還是舞台布景技術的開拓性探索、豐富的視聽語言,都成為《歌劇魅影》在世界範圍內經久不衰的保證。這部浪漫華麗又陰鬱的作品,用超凡的想像力讓夢幻成為舞台上的現實——造夢的能力如此強大,「音樂劇之王」的稱號當之無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唯佳 的精彩文章:

TAG:唯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