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新媒體時代,如何找回深度閱讀的習慣?

新媒體時代,如何找回深度閱讀的習慣?

當雜誌和報紙開始被新媒體賬號取代,各種各樣的公眾號、閱讀 App、iPad 和 Kindle 開始取代紙質書,它們便於攜帶,價格更低,為什麼還要費力去購買紙質書呢?一起來看看學霸貓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我的辦公室對面,就是南方報業。彷彿在風暴中心眼一樣,短短几年,這個新聞集團里的記者們,都投入了新媒體的滾滾洪流,成為坐擁百萬粉絲的大號,徹底擺脫了紙質媒體的束縛,在互聯網閱讀的時代乘風破浪,好不瀟洒。那棟破舊的大樓,彷彿象徵著紙媒昔日的輝煌,每每抬頭望見,總能聽見還在體制內的朋友,一聲嘆息。

數字化閱讀徹底取代紙質閱讀,全球人民唱衰紙媒和紙質出版物已經幾十年了。的確,我們花了越來越多的時間瀏覽互聯網上的信息,雜誌和報紙開始被新媒體賬號取代。可是,互聯網時代,人們對紙質書籍的消費,不降反升。就連亞馬遜,都已經在美國開設線下實體書店。

乍一看,這似乎不合情理。我們有各種各樣的閱讀 App,書籍從 PDF,到 iPad,到 Kindle,有無數多種電子化閱讀的方式。效率高,便宜,便於攜帶,可以隨時隨地閱讀,內容也足夠豐富,明明這麼方便,我們為什麼還要費力去購買紙質書呢?

在你繼續往下閱讀之前,停下來,思考五秒鐘:你最近一次買紙質書,是因為什麼原因呢?

對我而言,這個答案很簡單。用最淺白的話來說就是,紙質書才能提供真正的「閱讀體驗」。用稍微科學一點的話來說,閱讀是一項很費力的工作,需要大腦調動大量的注意力,和非常高級的認知功能,才能完成的。對於這樣一項消耗腦細胞的工作,我們必須要為之營造出足夠的儀式感,專註和沉浸的環境,才能真正達到閱讀的效果。因此,那些我們認為有價值的,需要反覆看的訊息,必須要被印刷出來,我們才會有真正在「閱讀」的感覺。

所以,很多人在網上找到自己喜歡的文章,還經常列印下來閱讀,甚至手抄下來,也正是這個加深印象的需求。閱讀的前提條件,是集中注意力,而在手機屏幕上或是電腦屏幕上,我們自然而然地處於一個注意力渙散的狀態,總會覺得靜不下心來。

因此,即使內容和電子書一樣,紙質書這種呈現形式,所提供的功能,就是靜下心來,專註起來。而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人們越來越忙碌和分心,這樣靜下心來的體驗,越來越成為了人人都渴望的稀缺商品。

同樣,大部分電影我們花 5 塊錢,甚至不花錢,就可以在電腦屏幕上看,為什麼我們還要花 10 倍的價格,走進電影院觀看呢?

其實,電影院的屏幕、聲效和漆黑的環境,提供的也是同樣的體驗,這種沉浸下來,專註於此的體驗。想一想,我們在家裡一邊看電影,一邊玩微信,一邊又叫個外賣,其實從來不是認真在看電影。只有走進電影院,一片漆黑,我們把注意力全都放到了電影上,才能獲得 2 個多小時完整無缺的沉浸快樂。

如果從大腦的角度來理解,其實,電影是什麼內容,書籍本身是什麼內容,可能並沒有那麼重要。而在這個觀影和閱讀的體驗中,我們能否得到深度的沉浸和投入,進入一種暫時忘我,煩惱較少的狀態,才是我們追尋的快樂之源。

你用什麼狀態看電影,比你看什麼電影更重要。

同理,你用什麼狀態看書,比你看什麼書更重要

你是否也在電腦里存了好多免費下載的 PDF 書籍,卻從來沒有閱讀呢?你是否也在瀏覽器里收藏了無數個網頁鏈接,卻再也沒有打開呢?你是否在 Kindle 和各種閱讀 App 里也塞滿了好多書,然後有一天忽然發現「咦,我怎麼買了這個?」甚至,你可能家裡也有書櫃,堆滿了很多很多的紙質書,卻只閱讀過其中的百分之十……

所謂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我怎麼知道呢?因為,我也是這種人啊。我有兩個 Kindle,一個綁定國內賬號來看中文書,一個綁定美國賬號來買英文書。我還在豆瓣閱讀 App 里,買了各種各樣奇怪的書。當然,很多書買來了也沒有看。作為一個對自己要求非常鬆散的人,倒也覺得很正常。

每一個年輕人,都有過美好的學習幻覺——我無時不刻都在瀏覽訊息,無時不刻都再學習。哇,因為我買了這麼多書,我一定會逼自己拿出更多時間來看書,來學習,來成長。而事實老祖宗早就告訴我們「書非借不能讀也」,那些書買回來就躺著了,該吃該玩該幹嘛還是幹嘛,那些各處搜羅來的厲害的書單,就繼續躺在那裡,好像在祈禱,總有一天,你會變成一個精進的人。

多年的生活經驗應該使我們承認,隨時隨地都在勤奮讀書,真的,只是一個「都市傳說」。

汝欲讀書,功夫在書外。

問題不在讀書本身,而在於,我們必須以足夠大量的沉浸式讀書經驗,讓讀書從一件費力的事情,轉化為不那麼費力的事情。意識到這一點,就會明白我們之所以「想讀書,而靜不下來讀書」,恰恰是因為自己沒有用力積累到一個自然而然,讀書不再費力的過程。

你可以做一個實驗,了解自己現在的閱讀水平。哪些書你覺得完全不用腦子也可以看?哪些書覺得自己是稍微用點腦子可以看?哪些書必須要自己用全部的腦子才能看?哪些書自己就算用了全部的腦子也沒法看?

然後,徹底拋棄前兩類,把時間都投入到第三類書上,找到那些「你要用全部的腦子」才可以看的書。這是你閱讀能力真正突破的關鍵,不斷閱讀這一類書,並不是要從書上學到多少道理多少知識,而是要透過這樣的閱讀,磨練你專註沉浸的能力,真正有效的鍛煉我們大腦。

有的人喜歡一邊讀書,一邊做個思維導圖,然後侃侃而談這本書講了什麼內容。這還是比較低級的閱讀方式,因為,它沒有調動我們更高級的認知功能,只是在進行簡單的加工和重複。我從來不會對書籍內容做思維導圖,也很少會大段摘抄書籍內容。一個更好的方式是,讀完書,就徹底放下,然後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加工,寫出一篇具有自己觀點的書評來(不用怕自己寫錯,或者誤解作者的意思)。我們要做的,不是寫最正確的書評,而是鍛煉自己的高級認知功能——沉浸專註的閱讀,沉浸創造的寫作,來激活自己的大腦。

顯然,這樣的讀書方式不會很快。最開始你可能一天讀個二十分鐘,就覺得累爆了,大腦並不適應這樣的工作。這很好,不斷挑戰自己的大腦的極限,慢慢去增強自己的專註和沉浸的能力,就是學習能力的根本。當你真正理解了這一點的時候,你也就會明白,炫耀自己的讀書數量和讀書速度是沒有意義的。

而當你關上書,開始寫書評的時候,很可能會意識到,哇,自己腦袋一片空空,完全寫不出來……沒關係,開始胡編亂造,把印象中模模糊糊的那些感覺寫出來,其實就已經是一種更高度的創造和鍛煉了。(激活一種你從未用過的大腦功能吧)

真正的重點,永遠在於,你讀書的時候,是認認真真,全心全意,專註在讀。這才是我們做一切事情,讀一切書的重點。而那些拼閱讀速讀,拼閱讀數量的念頭,讓我們完全偏離了讀書來鍛煉大腦的本意,總是想立刻拿著點兒東西出去用,出去騙贊騙粉騙關注;越是這樣,就越靜不下心來,越讀書越焦慮,越努力越沒有長進。

我常常說「讀書是沒有用的」。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們總想在書里找到答案,找到創可貼,找到解藥。好像我讀完這本書,收入就能翻三倍。出版商們深諳人們這種速成的心理,5 分鐘改變人生,1 小時建立習慣……而我們總是一次次被自己的惰性引誘,不自覺地掉入「尋求速效葯」的讀書心態。

那些總在找解藥的同學,建議在床頭貼上這句話:

如果讀書有用的話,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應該是有六塊腹肌的億萬富翁了!」

所以,我們閱讀,只是在他人的思想中找到啟發,只是獲得一些快樂,一些審美上的情趣,卻絕不要想著照著書上說的做,我就一定能走上人生巔峰。時刻提醒自己,我們閱讀的根本,是沉浸在那些引人入勝的思想和作品裡,讓自己能真正安靜下來,專註起來,有意識的去磨自己使用注意力的方法,去磨自己的腦子和心態。

挑一些稍有難度的作品,很多小說和故事,因為不費腦子,讓人持續想讀,但其實你也會覺察到,正是因為不費腦子,所以你總是在一邊讀書,一邊走神。讀那些你真正感興趣,想讀的書,經典的書,通常不那麼好讀。忘記速度,忘記你制定的閱讀計劃和目標,今天 5 分鐘,10 分鐘也好,只要有幾分鐘,在認真讀,真正讀進去了,就足夠了。

回過頭來,我們記得的,從來不是那本我讀過最有名,或者最牛逼的書,卻是那本我讀的最認真,閱讀時光讓世間一切都消失的書。前者是我們在朋友圈裡發過就忘的封面,後者,才是我們留在心中永不磨滅的,生命體驗。

願你每分每秒,都是在用生命讀書。而絕非用讀書,來打發生命。

融會貫通多個學科,站在認知&神經&心理科學前沿,結合經典美文與文本細讀,教你科學的寫作方式,開智學堂《認知寫作學》課程現正開放預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開智微播 的精彩文章:

《如何閱讀一本書》:閱讀就像打怪升級
實在太偉大了,以至於……
《超越智商》:你真的是聰明人嗎?
你的選擇,決定了你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TAG:開智微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