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為何能在二戰後迅速成為發達國家?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這兩個詞是二戰後不久出現的,雖然大家都在用,不過比較奇怪的是:並沒有公認的國際評判標準去告訴你:具體要做什麼才算是發達國家了。
我們談談日本在二戰後被認為發達國家的原因:
第一點:日本原本在二戰以前就具有類似發達國家資格
二戰後很多原先列強的殖民地獲得獨立,學術界一開始習慣用先行者(pioneers)來稱呼原來擁有殖民地的列強國家,而用「後來者」(latecomers)來稱呼獲得獨立的原殖民地國家。
「先行者和後來者」後來就演變成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因此,從原先的演變看,實際二戰前的日本雖然與第一線的美國英國有巨大差距,但仍然可以被認為天然就是發達國家的資格。
第二點:朝鮮戰爭帶來的巨大貿易需求讓日本經濟加速復甦。
當然,擁有發達國家的資格和真是發達國家還是有區別的,在二戰結束後,美國對佔領的日本期望起初 是將其變為一個貧窮的農業國,1945年9月發布的《投降後初期美國對日方針》中明確表示「日本的困境是由自身行為的直接後果,盟國不承受修復損失的負擔。」
但朝鮮爆發的戰爭改變了這一切,日本被作為遠東抵禦蘇聯陣營的砥柱受到扶持,戰爭期間的巨大物質需求給日本經濟打了一針強心劑。美國不但進行巨額貸款,更進行了一系列技術轉移,從戰後到七十年代末,70%的日本貸款來自於美國。
而較低的資源價格,又給了日本極好的環境,除了因為第四次中東戰爭造成的石油危機,導致是有大幅度攀升以外,在1973年之前,國際原油價格便宜的令人髮指,平均每桶不超過2美元,而同時,由於戰後民族獨立浪潮風起雲湧,給日本帶來了最廣大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材料市場,在藉助美國的庇護下,日本充分利用了勞動力充足的優勢和較高教育水平的優勢,迅速佔領亞非拉市場。
第三點:戰後日本採取的經濟發展路線最終提高了民富程度
當然,僅僅只有外部需求帶來的龐大貿易其實也不足以讓日本人的生活水平達到西方發達國家水準,日本選擇的經濟發展之路選擇了以內需啟動為基礎,即國內中產階級發展消費作為市場動力,日本還實行了嚴格的進口限制政策。
從1955年開始的「神武景氣」期間,國民生產總值年增長12%,消費熱逐漸升溫,從1957年開始,消費品的「三大神器」—洗衣機、電冰箱、黑白電視機迅速普及,進入尋常百姓家。家用工業品的增長率中,電視機達到47倍,電冰箱 達到24倍,普通工人2個月的工資即可買1台電視機。
1960年日本更提出「國民收入倍增計劃」。 計劃的主導思想是:用國民收入的增長來帶動經濟總量的增長,而不是 像傳統的習慣那樣,用經濟總量的增長來帶動國民收入的增長。也就是「民富國強」而不是「國強民富」。
在1960年代底,聯合國統計年鑒第一次提出了「發達市場經濟體,發展中市場經濟體和中央計劃經濟體」的分類。日本在這時被正式認為是「發達市場經濟體」的一員。
※宋代的重文輕武是怎樣一步步削弱其軍事實力的?
※朱棣上聯只有兩個字,滿朝無人能對,為何對上的卻被凍死?
※堯舜禹時期的的大洪水是真是假,全世界為何都有記載?
※李小龍去世後,他的妻兒命運如何?
※太平天國是一支農民出身的軍隊,為什麼能打敗八旗、綠營等正規軍?
TAG:夢回中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