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職場 > 打破舒適圈,先從物理環境開始

打破舒適圈,先從物理環境開始

余 悅39篇原創。

1

早上6點起床,運動30分鐘,自由書寫20分鐘,卡片式閱讀打卡10分鐘,百詞斬30個單詞,上下班途中聽《羅輯思維》或者《每天一本書》。

白天上班。

下班後,晚飯全家散步半小時,陪兒子1-2個小時,寫作半小時,看會小說,然後睡覺。

雖然這種學習成長的節奏並沒有讓我獲得豐富的物質回報,但是,如此充實的一天,卻可以讓我的心靈獲得極大的成就感,幸福感。說白點,至少不再焦慮。

哪怕沒有什麼具體的回報,至少堅持一年多下來,收穫還是可見的。

2

放假回老家。

早上睡到自然醒,飯來張口,衣來伸手。

躺在沙發上,一邊玩著手機,一邊看著電視,還能順手在往嘴裡塞點零食。

如果有機會,小區樓下湊個局,麻將整個下午。然後沉浸在贏錢的喜悅或者輸錢的懊惱中。

晚飯後繼續全家散步,如果有人約,稍晚點再找個地方吃個麻辣燙或者燒烤。

剩餘時間,繼續手機,電腦,電視,各種吃……

臨睡前,準備完成寫作任務時,大腦卻一片空白,就像一個胖子吃完大餐之後再也不想動的感覺一樣,一天爽到晚的我,也突然不想再做任何的事情。

3

溫柔鄉,英雄冢。

武俠小說里特指英雄沉浸在紅顏的懷抱中,喪失了英雄的氣魄。

而在我這裡,溫柔鄉是家裡太過於舒適的環境,豐衣足食,家庭幸福。英雄冢則是,沉溺於這種舒適的狀態中無法自拔,以至於能力退化,甚至無法適應社會的發展,而最終被淘汰。

溫柔鄉就是我們的舒適圈,而在舒適圈中的生活就會成為我們的英雄冢。

舒適圈理論由美國人Noel Tichy提出的理論,圖裡的3個區可以表示為你想學習的事物的等級 。

最裡面一圈,「舒適區」, 對於你來說是沒有學習難度的知識或者習以為常的事務,自己可以處於舒適心理狀態。

中間一圈,「學習區」,對自己來說有一定挑戰,因而感到不適,但是不至於太難受。

最外面一圈,「恐慌區」,超出自己能力範圍太多的事務或知識,心理感覺會嚴重不適,可能導致崩潰以致放棄學習。

對於一個人來說,最理想的狀態是處於「學習區」,學習具有適當挑戰性的東西, 一段時間後,「學習區」會慢慢變為「舒適區」, 「舒適區」越變越大, 而一部分的「恐慌區」 也會相應變成「學習區」。

是否需要打破舒適圈,因人而異,這完全由每個人的需求和對自己的要求決定。因為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每個人所經歷的生活都不同,只要能符合自己需求的就是好的,畢竟改變自己的大門,只能自己給自己打開。

做事的標準高自然會對自己要求高,進而會去做一些有挑戰性的事情,挑戰能夠激發自己的潛能, 從而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在學習區不斷提升自己。

4

有個同學曾經跟我說過這樣一段話:「我不想回老家工作的最大原因就是,我不想在每天打麻將的生活中,20歲就看到60歲!」

從我自己的親身經歷中,也可以體驗到,在工作的城市,每天都是成長,在老家,則每天都是享樂。

因此,如果你不是那麼自律的人,想要打破自己的舒適圈的話,就先從物理環境開始吧!

離開那些讓你舒適的環境!

余悅

應用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生涯規劃師。理性背後是感性,炙熱的外表下是一片柔情,我是熱愛分享,期待用文字點亮希望的余悅。(簡書同名同步發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余悅一直聊 的精彩文章:

TAG:余悅一直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