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致VICE:中國街球並沒有走向死亡,它只是洗凈了浮華

致VICE:中國街球並沒有走向死亡,它只是洗凈了浮華

最近,有篇關於街球的文章火了,內容大致是說中國街球發展到現在已經「差不多死了」,內容很有真情實感,想必作者沒少受到街球影響。

剛看到這個標題時,總覺得很熟悉,在有些媒體專家口中,這些年的中國已經死了不少東西:搖滾已死、嘻哈已死、電影已死、大學已死,凡跟文化沾點邊的幾乎都死絕了,活著的沒剩什麼。

別的東西我不了解,也許它們的現狀和街球相似,又或許截然不同,但單說籃球,我算是懂點,就跟大家談談「街球已死」這個話題好了。

(籃球運動發明者奈史密斯博士)

首先,必須承認,街頭籃球這東西本就不是在中國的籃球環境里土生土長出來的,它來自美國的黑人區,是籃球運動在北美髮展幾十年後,發展裂變出來的新形式。

自1891年奈史密斯博士發明籃球之後,美國先後有了以NCAA籃球為代表的學生籃球、以NBA為代表的職業籃球,還有以哈林籃球隊為代表的花式籃球,它們各不相同卻也各行其道。

同樣的東西玩久了總會膩,總要換換新玩法,於是,將花式籃球表演屬性與職業籃球競技屬性相結合,又飽含美國街頭嘻哈文化的街頭籃球應運而生。

(俯拍美國一場街頭籃球比賽)

相比美國,中國並沒有源遠流長的籃球文化,雖然這項運動傳入中國已有百年時間,但經歷了民國時期的連年戰亂和建國後的體教分離,直到最近二三十年,籃球才真正普及開來。

美國的NCAA大學籃球始創於1939年,美國的NBA職業聯賽創立於1946年,當談到中國校園籃球和職業籃球時,我們總說底子薄、發展晚的事,可到了街球這,好像大家都忘了這一點。

其實,像街球這樣橫空出世的東西,能在中國大地上火上十幾年,已經是莫大的成功了。

(吳悠團隊舉辦街球活動現場)

鋪墊這麼多,也該聊正題了,說說為什麼我覺得街球並沒有死吧。

在我的概念里,街球的定義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狹義的街球,以AND1錄像帶式的浮誇、耍人、花哨為最大特徵,在這類比賽中,觀賞性高於勝負。

另一種是廣義的街球,是與正規籃球相對,大到全國性的業餘籃球賽事,小到學校野場接撥兒的三打三,都算是街球。

(我母校華中科技大學新翻修的東區籃球場)

如果你說浮誇的AND1風格才是街球,那我想現在死去的不應該是中國街球,而應該是世界街球。

從NBA球星雲集的德魯聯賽,到吳悠常去的威尼斯海灘,真正關注街球的人早就發現了世界街球風格的變化,實戰化才是它如今的代名詞,即使偶有自由奔放的耍人動作,但充其量只是個佐料,並非主餐。

耍人的街球,和所有世間消亡的事物一樣,都已經逐漸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就像過去百十年來女孩們忽長忽短的裙擺,大眾對籃球的審美也在不斷調整變化,接下來的時代,應該是屬於實戰的。

(街球王阿爾斯通在NBA也只有收斂鋒芒才能生存)

如果你說的是廣義上的街球,那我真的絲毫看不出「差不多死了」的架勢,我看到的反而是一片欣欣向榮。

在2013年的中國街球制霸賽之後,我們看到了中國各地越來越多的效仿者,武漢、杭州、太原等地先後開啟了城市聯賽,如果你早有留心,不難發現它們身上映著的制霸賽的影子。

在日落東單之後,我們發現原來辦比賽可以如此簡單,一張桌子,一把椅子,半片球場,一個擴音喇叭,簡單的獎品,就足夠讓平日里無人問津的野生球手們感受到儀式感。

(2013年5月的「日落華科」籃球賽)

看似消沉的街頭籃球,其實只是回到了它該去的地方,它洗去了那些看似吸引人的浮華,重新紮進了土壤里,從最基本的籃球技術和對抗比賽中汲取能量。

經歷過那個浮誇時代的人都應該清楚,只有在土壤里生長出的東西才能長久,否則只能是過眼雲煙。

剛剛翻吳悠的微博找素材,偶然發現了一段相當透徹的話,直接搬過來給大家看看,順便收個尾:

「街頭精神不僅僅是自由,更是一種強烈的好勝欲以及個性。刻骨銘心的失敗會成為一支強心劑,在訓練中不斷釋放。

有人帶著借口退卻了,也有人越挫越勇。誰都想贏,還贏得漂亮,你具備這個實力嗎?

脫離了競技的街球會膩,有時需要這杯苦茶。覺醒吧!街球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半神半卡特 的精彩文章:

TAG:半神半卡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