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母嬰 > 你孩子和頭等艙之間,就差一個高財商的爸爸

你孩子和頭等艙之間,就差一個高財商的爸爸




前段時間看過一則報道。



重慶開州,一個12歲的男孩,不到半個月,瘋狂打賞女主播

9

萬元,其中金額最多的一筆資金,刷新了整個網路的消費新數據:

5

秒鐘

6

萬元。




記者問男孩:為什麼會打賞這麼多錢呢?




男孩:我覺得她很搞笑,我非常喜歡她,就打賞了。




記者:你的錢從哪裡來呢?




男孩:刷媽媽的支付寶,還有自己的壓歲錢。




記者:你刷錢的時候,不會想一下嗎?這麼多錢,一下子花出去。




男孩:想什麼?我喜歡就買道具,然後打賞咯。




記者:可是媽媽掙錢很辛苦的。




男孩:很辛苦嗎?我沒感覺啊。




記者不知道該怎麼回答了。





圖片來源:濱田英明


 

在《中國孩子的金錢教育》一書中,有一個例子。




某經濟學家問一個孩子:你知道錢是什麼嗎?




孩子:我知道啊,就是一張張紙。



經濟學家:那你知道這些紙是怎麼到你手上的嗎?




孩子:知道啊,過年的時候,會有壓歲錢;過生日的時候,也會有錢。反正每次過年和過生日,我都可以拿到錢。



經濟學家啞口無言。

是啊,他怎麼能指望一個毫無金錢意識的孩子明白,錢是通過勞動換來的,是需要去掙的。




而孩子沒有這種經歷,

就只能按照自己的常識去理解——過年有壓歲錢,過生日有生日費,於是,錢就變成了壓歲錢和生日費。



只要過年,和過生日,就能有錢,既然錢是這麼輕鬆即可得來的,花起來自然也沒有感覺,反正到過年和生日那天又會有。




「中國孩子理財教育缺失的一個重要特點,

即是中國孩子壓根兒就沒有金錢意識,孩子們不知道金錢是從哪裡來的。在孩子的眼中,金錢就像是一種玩具,一張可以隨意擺弄的紙。他們完全忽略了金錢背後的勞動付出。




所以,很多孩子花錢大手大腳,其實這不是鋪張浪費,因為在孩子眼中,根本就沒有浪費這個意識。這是沒有金錢觀念。」經濟學家楊長江說。





圖片來源:濱田英明






從小沒有金錢觀念,長大了會有什麼後果?




後果很嚴重。




我有一個朋友,畢業後在一家金融公司上班,高薪行業,月薪過萬,工資不算低,但工作2年了多,存款還不到

1

萬元。




他幾乎每個月都是月光族,當月發的工資只夠填信用卡的窟窿,而還完信用卡之後,他又每天刷天貓、京東,看見好的,隨手就買下來,一個月過去,信用卡額度又上萬了,上個月工又白乾了。




典型的月光族,花起錢來絲毫沒有節制。智聯招聘對職場白領進行過一次調查,60%以上的年輕白領,都是月光族,花起錢來沒有限制。




這是從小缺乏理財教育和金錢意識造成的惡果。




《富爸爸窮爸爸》作者羅伯特先生在一次演講中,總結了那些從小就沒有金錢意識的孩子未來會碰到的四個問題:




·沒有節制消費意識


·沒有需求排序意識


·沒有投資意識


·沒有危險意識




喜歡知乎財經大神謝熊貓君的說法:




「需要」和「想要」是兩個概念,需要是需求,必須要花錢的;「想要」是要不要無所謂,但看到了心痒痒想買的。





圖片來源:濱田英明




 



從小就沒有金錢意識的人,永遠進行著「想要」式的消費,看到好的,就買下來,哪怕買下來沒用。




其次,這些孩子一樣沒有需求排序意識。當每個月的收入是固定數額時,就需要對需求進行排序,輕重緩急,那些急需不得不買的東西,就放在第一位,可有可無或者可以延遲滿足的需求,放在最後一位,不買也沒關係。缺乏節制和沒有需求排序意識就意味著存不下錢,存不下錢,碰到好的投資機會,只能白白錯過,當然,他們本身也不會有想投資的想法。




但最重要的是,這些孩子不會有危險意識:




·生病了怎麼辦?


·父母動手術怎麼辦?


·朋友困難急需用錢找你借怎麼辦?


·失業了尚未找到工作怎麼辦?


·孩子進醫院了怎麼辦?




這都是急需用錢的地方,但他們沒有意識。




存不下錢,想一想,父母住院了,找你要錢,你說你上個月買了個愛馬仕,工資卡里只有幾百塊錢,父母是什麼心情。孩子住院了,醫院要你付費,你上個月出去豪華遊了一次,信用卡都快透支了,你是什麼心情。




但其實你無需自責,該責怪的是你爹媽。從小慣著,要錢給錢,想買就買,從來沒有進行任何形式的理財教育,十幾年養成的隨手花錢的習慣,即使是工作了,也很難改變。只好做月光族。





圖片來源:濱田英明






理財師張雯講過一個身邊的例子,她有一個媽媽朋友,對自己的育兒經頗為自豪,她把女兒從出生開始,用過的錢:進口奶粉、衣服、學費、興趣班、旅遊、生活費等等,每一項支出全部用賬本記錄下來,時不時拿給孩子看,說:「你看,爸爸媽媽養大你多不容易,你一定要好好讀書。」




小女孩看完,哇,這麼多錢,臉色沉重:「媽媽,我一定會努力讀書的。」




媽媽心滿意足,她想讓孩子知道,養大她多麼不容易,要花多少錢。這樣一來,一方面可以刺激她努力學習,另一方面,可以讓她意識到父母的不易,勤儉節約,不會動不動就要這要那。




但是張雯卻很擔憂,因為這位母親其實就是一個大債主,她這麼做其實就是在告訴孩子,你從一出生就背上了一身債。




這樣的父母倒是告訴孩子錢是怎麼來的了,但也過分誇大了掙錢的辛苦,孩子本來就沒有金錢意識,被這樣過分渲染,從小便會形成固化的意識:掙錢非常辛苦,所以不能亂花錢,哪怕是壓制自己的合理需求,也不能花錢。這一樣是理財教育的畸形發展。





圖片來源:濱田英明





在天涯看到一個故事,許女士在一家外企工作,白領,從小城市裡出來,爸媽都是兢兢業業的農民和工人,從小被父母嘮叨:「掙錢不易,花錢要省。」念叨了十幾年,從小腦子裡固化一個意識:掙錢是這個世界上最難做的事兒,所以要省著花錢。工作了之後,能不買的就不買,家裡的衛生紙,也要從公司廁所拿,

5

年前老舊款式的衣服,一直穿到今天,衣角磨得泛白。




按理說,節約是好事兒,但過了,就不好了。




行業年會,來的都是行業精英,每一個人西裝革履,許女士穿了一件很土的女士中山裝過來,所有人看著她就跟看著一個與時代脫節的小老太太一樣,公司為了拓展國際業務,組織員工英語專業學習,要收費,請外國人來教。




許女士覺得沒必要花這個錢,自學就行了。每天拿一本英語書,像高中讀書一樣學習英語,練成了一口帶著方言的英語口語,非常不專業,直接被公司開了。存倒是存了不少錢,但都是省吃儉用省下來的,錯過了無數次本可以提升自己的機會。




用金融分析師spencer的話來說:「因小失大,存了一點錢,喪失了太多東西。」




這些喪失的東西至少包括:




·通過培訓得到的專業能力和素養


·結識行業精英的機會


·融入更高階層圈子的機會


·進入更大平台的機會


·自己的競爭力




你要相信,世界上最能掙錢的,是你自己,你的能力、見識、人脈。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投資自己,永遠是黃金法則。




但這些人由於從小被父母灌輸「省吃儉用」的生活理念,過分渲染掙錢的困難度,導致潛意識裡認為「花錢」是一個很邪惡的事情,邪惡到,投資自己,把錢花在自我增值上,也變成了邪惡的。似乎除了一切必要的生活開銷,其它任何消費都是不應該的,這是一種畸形的理財教育的灌輸,這樣的孩子,註定窮苦一生。





圖片來源:糖豆子的媽






學者楊長江把人類的金錢意識分為五個層面:




第一層:即視金錢為一種玩具,一張可以隨意擺弄的紙;




第二層:不認識錢,知道錢可以換東西,但沒有自覺地交換行為;




第三層:認識並能計算錢的多少,意識到錢可以買東西,有比較自覺的買賣行為。




第四層:認識到錢的多種物質和精神交換功能。




第五層:具備了運用金錢進行金錢增值的自覺意識。金錢是可以越變越多。




絕大部分的中國人只具備第三層的金錢意識,即只會用錢去進行交換,而絕少懂得利用錢去產生複利,也就是更多的收入。




下這個論斷的是著名經濟學家學者吳曉波先生。




他講過一個故事,他的一個朋友祝小兔女士2010年時在北京買了一套房子,全款,因為實在忍受不了北京的霧霾和堵車,把房子賣了,賣了500萬;在依山傍水的大理買了一套小別墅,花了100多萬,還剩400萬,祝女士選擇存下來,作為孩子的教育基金。




常人來看,這沒有問題,賣房、賣房,還考慮到了孩子的教育問題,特地存下400萬,眼光放得挺遠,沒問題。但在吳曉波先生看來,有問題。同樣的情況下,懂得理財的人怎麼做呢?




首先,不會賣房。那是北京的房,北京的房子就是黃金,而且是價值飛漲的黃金,對比一下北京和香港的房價,就知道還有不少上漲空間。房子一賣,意味著房價再怎麼漲,也和你沒有關係了。




那麼,不賣房,哪裡來的錢去大理買房?




貸款呀,北京的房子作為抵押,貸款100多萬,買下大理的房子。然後,再把北京的房子出租,租金不僅能每個月還清銀行貸款,而且還有盈餘,完全可以拿著盈餘的錢給孩子買奶粉。




所有的一切沒有變,還是可以在大理生活,保住了北京的房產,還能掙錢。




同樣一件事情,懂得理財的人,和不懂理財的人,有著截然不同的處理方式。




這種差異在哪裡?




吳曉波先生說,在有沒有理財意識上,而理財意識,是要從小開始培養的。如果父母從小就沒有培養孩子的理財意識,即使長大了,即使有一定的經濟知識,他依舊不會懂得理財。就只會像祝女士一樣,進行簡單的產品買賣。而不懂如何利用,錢生錢。






世界上最懂得理財教育的當屬猶太人,大名鼎鼎的格林斯潘、伯南克、巴菲特、索羅斯、摩根家族、雷曼兄弟等金融大鱷和財富巨人都是猶太人。




猶太人有著世界第一經商民族之稱。也是最重視孩子理財教育的民族,他們有著非常獨特且成系統化的理財教育體系:




·猶太孩子的第一份生日禮物是股票




在猶太家族,孩子一周歲的時候,父母都會把股票當禮物送給孩子,這是猶太家族的慣例,也是猶太父母對孩子獨特的理財教育。而目的很簡單,讓孩子從小就接觸金錢,認識錢,了解錢。




·給孩子非常明確的理財教育規劃




當孩子有了初步的金錢概念之後,猶太父母會給孩子制定詳細的理財教育規劃:


3歲:開始辨別硬幣和紙幣;


5歲:知道錢可以用來購買任何他們想要的東西,並知道錢是怎麼來的;


7歲:能看懂價格標籤,並懂得「錢能換物」的理財觀念;


8歲:通過額外的工作掙錢,並把錢存在銀行賬戶里,初步培養勞動掙錢,和存錢的意識;


10歲:有意識地省錢,以便後續進行更大項目操作,例如旅行;


11歲:制定兩周以上的開銷計劃;


12歲:制定需求計劃,並懂得正確的銀行術語;


13-15歲:嘗試安全的投資工具和服務,懂得如何進行預算、儲蓄和初步投資;


16-17歲:學習宏觀經濟基礎知識,關注市場消息,了解金融工具及其衍生品。





 


·為孩子設計「金錢遊戲」




孩子是天生喜好玩樂的,如果枯燥地給孩子說教經濟知識,孩子們必然反感。猶太人喜歡通過設計一些小遊戲,來讓加強孩子們的金錢意識,並懂得金錢邏輯。例如最近非常流行的「大富翁」遊戲,便是一類非常好的理財教育的遊戲。




·金錢並不罪惡




與中國傳統文化里「義利對立」的財富觀念不同,猶太人認為金錢和道德本就是一體的。




「付出勞動,必須獲得回報。」所以猶太人建立了「有償回報機制」,即孩子們幫助父母做家務,就可以獲得報酬。在國人看來,這是一種退化,家庭關係退化成金錢關係。




但猶太人認為,這是一種理財教育,更是一種人格教育,即「珍惜你的勞動,重視你的勞動。」




只要付出,理應回報;即使在家庭中也是這樣,你當然可以義務替父母幹活,這是孝心。但父母給你錢,與孝心並不衝突,因為任何勞動,都應獲得報酬,金錢並不罪惡,並不與孝心衝突。




·培養孩子延遲享受的教育




猶太人理財教育最重要的一點是,培養孩子延後享受的理念。所謂延後享受,就是延期滿足自己的慾望,以追求自己未來更大的回報。




「如果你喜歡玩,就需要去賺取你的自由時間,這需要良好的教育和學業成績。然後你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有一筆豐厚的報酬,你可以用來投資,拿到更多錢,實現財務自由,你可以玩更長的時間。如果你搞錯了順序,整個系統就不會正常工作,你只能玩很短的時間,最終的結果是你會陷入貧窮,更加努力的工作去生存,沒有玩具,沒有快樂。」





圖片來源: Jun Okada 


 


·智慧是永恆的財富




「一定不要吝嗇給自己的投資」猶太人反覆對孩子說這句話。




在猶太人家裡,小孩子稍微懂事,父母就會翻開《聖經》,在上面滴一滴蜂蜜,讓孩子去吻蜂蜜。這個儀式的用意在於:書本是甜的。




「如果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燒毀,你的財產被搶光,你還剩下什麼?」




答案是智慧,智慧才是真正屬於你的,擁有智慧,失去的一切,都可以得到,沒有智慧,一切都無法開始。




中國人常有鐵飯碗的思想,認為在有了穩定的工作就是鐵飯碗,但真正的鐵飯碗不是這份穩定的工作,而是你在哪裡都能找到不錯的工作。


 


謝熊貓君說,中國父母的理財理念非常落後,依舊停留在古董的「勤儉節約」上,但「勤儉節約」其實是一種美德,並不是一種好的經濟

理念。也許你

的孩子不一定需要十分富有,但你如果能學習猶太人一樣,從小讓你的孩子學習正確的理財知識,至少能讓你的孩子未來不會過於窮困。




作者簡介:國館(guoguan5000),最中國的文化微刊。用文化修鍊心靈,以智慧對話世界,在這裡,重新發現文化的魅力。國館2017重磅新書《與世同流,但不合污》正火熱銷售中。





兒童財商教育,讓孩子更有「錢途」。跟著王勝老師學習,啟蒙孩子的財商思維,讓你的孩子更有「錢途」。


每周微課

 

∣ 

專業的媽媽學習成長平台

關注我們,每周朗讀,每周聽微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周微課 的精彩文章:

孩子開始愛說「狠話」,正是教會孩子處理情緒的關鍵期
朗讀 | 來信感想
這十堂課太關鍵了,培養孩子健全人格的8大要素!
朗讀 | 爸爸只想要你多寫信
小兒秋季腹瀉,不只是拉肚子那麼簡單

TAG:每周微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