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健身艙是否偽需求?
這兩天被「覓跑」健身艙完成7500萬A輪融資的消息給刷屏了。成立3個月共完成三輪融資,而且A輪領投方是國字頭的國中創投。天使輪及Pre-A輪所有投資方,經緯創投,合鯨資本,信中利資本繼續跟投。看起來很熱鬧,這免不了會導致一批創業者要盲目跟進此類創業項目了.....
站在投資人的角度看這項目的確有幾個值得投資的點。
切入時機較早-「覓跑」是切入比較早的共享健身艙公司,在市場對共享概念不再陌生的情況下,不需要再去普及和教育用戶的消費觀念;
創始團隊優秀-創始人是餓了么早期成員,離開之後創立餓勢力網上訂餐和人人地推,他具備近百個城市和數萬地推人員的行業資源和團隊管理經驗;
運營數據充足-覓跑借著自身的資源和經驗,市場推進速度較快,已經和萬科、綠地等多家地產巨頭簽下上千個場景社區。並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已投放上百個覓跑運動倉,數據足以支撐A輪的融資條件;
政策方向正確-全民健身符合國家政策導向,且市場空間足夠大;
當然,市場上也同樣存在部分投資人和消費者不看,稱此類項目純屬偽需求......
我認為項目雖然在短時間內拿到三輪投資,但並不代表項目已經完美了,A輪死是個無解的詛咒,畢竟拿到前幾輪融資的項目最後的存活率還是小得可憐。
還有個因素是用戶的獵奇心理,對於健身艙這種新生事物而言,在早期階段,部分消費者會因為好奇心而去嘗試體驗,由此形成非真實需求的運營數據也不能完全用來作證項目模式的可行性。客觀的看覓跑還是存在模式、產品結構上的問題。
從用戶的角度分析,目前每個健身艙基本以一兩件跑步機、自行車等為主,而對這些基礎健身器械所存在的需求,用戶很容易自行解決,在一個封閉的艙室里跑步或騎車,還要付兩毛錢一分鐘,我為什麼不在樓下小區、路邊、附近操場或公園裡跑呢,為什麼不騎個共享單車鍛煉呢?跑步不花錢、共享單車還便宜6倍。毫無痛點可言。
相信大部分的用戶進健身房真正的訴求是通過教練的指導和各種專業器械來練形體、線條肌肉,而不是跑步騎車。但覓跑在器械上的布局卻沒做到這一點,這是健身艙的物理局限性。
物理局限性還將有一個弊端就是很難有大倍率的增量價值,因為健身艙里只能放置少量器械,每天使用時長不會超過6小時,所產生的流水很容易算清楚。
何況健身艙產品本身沒有多高的技術壁壘,擅長硬體開發的團隊進去看一眼也就能做了。唯一的競爭優勢是團隊的自身經驗和行業資源。
共享健身艙不可能替代傳統健身房。而傳統健身房也在逐步升級產業形態,所以覓跑能跑多遠?至少我認為在產品結構不能有效切准真正的消費需求的情況下,前景堪憂。
你認為呢?歡迎評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