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亞冠︱消亡的力量
郭亞冠
2015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四工作室
研究生在讀
「當陌生人走進我的畫室,都會因我畫的這些陰暗題材而不知所措,甚至是恐懼。我無力辯解自己並非是個麻木的人,相反了解我的人懂得我甚為敏感。假如有一天我和他們一樣感到恐懼,這已與初衷相違背。繪畫——我在這一切中解放自己。」
消亡的力量
2014年,郭亞冠來到天水麥積山石窟寫生佛像。
魏晉時期的雕像在數千年間歷經歲月的洗禮,
很多已消失匿跡,
而能留存至今的造像大多也都破敗不堪。
《是無等等2》︱57.0x76.0cm︱布面油畫
石窟中藏傳佛教護法神作迎擊惡魔的戰鬥姿態,
面目猙獰、粗獷威猛,
加之殘破的面貌人心生敬畏。
從那時起,
郭亞冠開始以佛像身上被破壞的痕迹為主線創作作品,
從中感知一種強烈吸引他的力量——消亡。
《是無等等5》︱50.0x70.0cm︱布面油畫
這些祖先雙手創造出的泥像,
經由時間的風蝕與雕琢後,
呈現出獨特魅力與震撼的力量,
而這樣的「美」深深地打動了郭亞冠,
也是從那時開始,
他的創作方向發生了改變。
《是無等等3》︱50.0x80.0cm︱布面油畫
「在我看來,美,是被摧殘過的,被破壞過的,是帶著一種惋惜的情節。人們極盡溢美之詞稱讚一朵花縱情綻放的美麗,即便應和,我骨子裡也從沒認同過。當花和葉子一片片凋零下墜即將消失,同時帶著從容,這種力量深深地紮根在我的內心,也影響著我對世界的態度。」
生命的逝去
經過一段時間沉澱思考,
郭亞冠開始將研究的重心和創作的意識
轉移到現實中活生生的人。
《黃泉路上之蔣開銀》︱200.0x350.0cm︱布面丙烯
「時間對一個人肉體的洗禮,這種變化會埋在肌肉組織的表面、隱藏在一個眼神里,同時也會凝聚在空氣中。」
郭亞冠調動起所有的感官,
去感受這些微妙的變化。
《黃泉路上之王磊》︱200.0x350.0cm︱布面丙烯
臨近畢業,
郭亞冠決定將「消亡」主題
直接運用到自己的畢業創作中。
他選擇畫四位身邊逝去的人,
四張四米高黑壓壓的畫佇立在畫室里,
被畫者有十幾歲的孩子,
也有七十多歲的老人。
「每一個他者於我只是相交的兩條直線,那些或大或小的交點,在生命中戛然而止。生命的消逝,讓我深刻感受著易碎的傷痛,人們無法控制亦無法挽留,便只能學著接受,於是懂得稍縱即逝的瞬間,更顯得彌足珍貴。」
《黃泉路上之陳成運》︱200.0x350.0cm︱布面丙烯
相比較人的消亡,
植物的變化幅度不算大。
但同樣觸動著郭亞冠對於生命消逝與情感延續的思考。
「植物每天一點點的變化,非常微妙,但仔細觀察,你還是會發現它們和之前的不同,那些色彩的消退、線條的扭轉,這一切都讓我感受到自然生命的偉大力量。」
《萬水千山畫遍系列之山西呂梁1》
140.0x120.0cm︱布面油畫
「我寧願去創造一大堆別人所謂的『垃圾』,也要讓我的作品裡溢出我所嚮往的博大與活力。我也可以像雕琢寶石那樣把自己的作品做得完美無瑕,做到極致,但總覺得那樣反而會讓我失去了內心真實的追尋與嚮往,那樣的表現方式會讓我迷茫。」
《萬水千山畫遍系列之山西呂梁6》
120.0x140.0cm︱布面油畫
郭亞冠嚮往自由,
但從未被它束縛;
珍惜時間,
也並不為它所奴役。
故意而為之嘗試的失敗,
也比循規蹈矩的成功更有價值。
藝術,就是要在你的「傷口」上撒鹽
GIF/2K
郭亞冠將人們的情感需求比喻為「傷口」,
他認為藝術的功能只有兩種。
一種是治癒你的「傷口」
「當我們往這個傷口撒『葯』的時候,你會覺得很舒服,感覺被治癒了。這是大多數人喜歡的藝術形式——美好的畫面令人清新,使人放鬆。這沒有錯,這就是治癒的效果,是藝術存在的一種功能與價值。」
另一種,就是刺痛你的「傷口」
「我們往『傷口』上撒鹽,刺痛你,深深扎到你的內心。它太殘酷地揭露一些東西,甚至對你是一種折磨,但正是這種刺激,也在清洗著你的傷口,讓你變得更加清醒。」
TAG:寶甄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