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一最大「國賊」,接連放棄三百萬平方,還說「不值」
李鴻章是一個悲劇人物,作為滿清的大管家,他沒少為朝廷出力,如果放在開明盛世,他是輔佐帝王定鼎天下的人物,但他生在中國最敗落的朝代最沒落的歷史時期,可憐的李鴻章做得再好,也是罵聲一片。
其實李鴻章簽訂的條約,有一些是互惠互利的,還有幾個是讓中國受益的,但被認真記錄在歷史課本上的條約,都是讓中國吃了大虧的,李鴻章也落下「賣國賊」的罵名。
究其原因還是中國太弱,條約無論怎麼簽,中國都沒多少話語權的。國家弱,個人強勢,也不能力挽狂瀾。
在臭名昭著的馬關條約中,李鴻章一邊談判一邊發電報給朝廷,他說嚴格按朝廷的意思辦。他自己是不敢有「意思」的,他知道這一次他坐實了賣國的罪名。因為無論從清政府個人的榮譽還是國家的榮譽來看,割地賠款都意味著損失利益和屈辱。
李鴻章挨了日本人一槍子,為中國「省下」一些錢,不過沒人覺得應該給他正名,因為大家都認為,本來一分錢也不該賠。
不過我們不否認,李鴻章李管家,確實有些外交才能,口才了得,也夠賴皮。如果清朝不是那麼孱弱,李鴻章也不會輸給日本人,至少他在外交才能上是日本人也稱讚的。
清朝能幹實事的不多,義和團打過來時,清朝舉國驚恐,八國聯軍進來後,慈禧直接跑了,此時李鴻章被找出來主持大局,當時他已經七十歲了,本來應該退休在家,結果他從廣州跑到上海跟外國人談判,累得吐血。
李鴻章在同僚中也招罵,因為他經常語出驚人。他說:「義和團如果不亂殺外國人,外國人不會打到北京。」朝臣說他是「走狗」、「洋奴」,這種說法簡直是大逆不道。李鴻章為何要這麼說呢?
很簡單,他認為清朝實力不夠,不適合死拼。如果清朝實力夠,別說殺個外國人,就是使勁踩踏都沒問題,但問題是朝廷有多少實力,李鴻章心裡明鏡似的。慈禧什麼事都不管,出了事就找他,一旦捅了簍子,善後的是誰呢?肯定不是諸位朝臣,而是李鴻章。
誰擔責任,誰就小心謹慎。
如果李鴻章背後的主子是漢武帝,我想他會義憤填膺,支持漢武帝踏平他們,但是他背後的主子是甩手掌柜慈禧。
李鴻章當時提出「國際法」,在朝臣眼裡也是新詞,他們不能理解,如果放在現在大家都會接受這種外交觀點。
八國聯軍如果想滅了清政府,他們會直接建立偽政權,扶持傀儡,所以說八國聯軍是來「興師問罪」的,如果中國不弱,他們會選擇「談」而不是打。
清政府的大國優越感,在那時已經沒有半毛錢的用途了,老一套無法鎮住全世界,所以需要低調。而慈禧在跑路之前,竟然還對八國聯軍「宣戰」,這真是最好笑的一件事了。
明知道沒資本,硬要逞強,這不是強勢,這是有病。
李鴻章犯的第二個錯誤是新疆,他主張放棄不要,足足三百萬平方的土地,他一句話就放棄了?左宗棠不同意,他說:抬棺也要收復新疆!
李鴻章說:「外化之地,人煙稀少,傾全國之力,增加千百萬開支,不值。」
這一句話讓李鴻章承受洶湧的罵名。左宗棠收復新疆是義士之舉,我們可以看出,左公有戰國時期「士」的風範,但李鴻章的說法是根據當時朝廷的現狀,朝廷每年要向新疆這個蠻荒之地撥款200-300萬兩銀子,從一七六一年到一九一一年,清政府向新疆撥款僅白銀就四個億,那麼它還有沒有錢給大臣發工資呢?
顯然困難。
大臣主張放棄新疆,為的也是自己切身的利益。
清政府好不容易說要打了,給左公的錢根本不夠,連1000萬兩都拿不出來,最後還是胡雪岩借錢,這個仗才打完的。
從經濟學角度來分析,當時清政府確實太狼狽了,李鴻章說出了朝臣大多數人的想法。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政治爭執,海防和塞防之爭,李鴻章主張海防,左宗棠代表塞防,他認為新疆這塊地要是守不住了,中國陸地面對的威脅很大,李鴻章認為海上威脅大,所以會有意見的相左。
歸根到底還是國家太弱,銀子太少,只能集中起來做一件事,而且四面楚歌。清政府滅亡是早晚的事,多個李鴻章,少個李鴻章,下場完全一樣。
※日本給中國改了「稱呼」,以為能取代中國,結果下場遠比蒙古慘
※近代「一種人」從中國逃亡,瘋狂湧入日本,讓日本差點亡國
※一漢人後裔,想將手下一國家白送給中國,被一中國人拒絕了
※一中國人做過三年皇帝,就是不準起「謚號」,死後葬禮太低調
TAG:靜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