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吃飯個人飽,個人業障個人了
論語原文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點擊視頻,看精彩內容
劉老師說
1. 真諦與俗諦
解讀經典均有真諦和俗諦之差別。俗諦,通俗解法、字表含義、初淺認識。真諦,真切的理論和精義、隱喻深刻。
2. 過猶不及
過猶不及俗諦層面的理解,體現出適度的原則,定量的問題,超過約定的範圍發生質變。而真諦層面的理解,隱喻的在講中庸之道。
3. 中庸之道
做學問的第一大原則:學到源頭自然明。
學習中庸之道,思考三大問題:一 生命觀 二 價值觀 三 方法論。
4. 生命觀
人≠動物
中西文化的最大區別是生命觀認知的不同。西方文化認為人是動物,中國文化認為人是天地合一有無限可能。
人≠肉體
西方在人是動物的基礎上認為人等同於肉體。中國文化堅決地否定這一觀點,中國人認為人不只存在於肉體之中,還有看不見但實際存在的神魂魄。
人=學、上、知、我、天
「不怨天,不尤人,上學而下達,知我者其天乎」孔子的這句話在表明人是「天之曆數在爾躬」,是超脫一切物質而存在的,「我」就是神是佛。
5. 生命價值觀的改變
人類最大的突破並非是科技的革新,而是對於生命觀認知的改變。
對於生命的描述《論語》中的這兩句話已經全部參透:
一「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從中可以看出,中國文化並沒有對人給予一個明確的定義,關於什麼是生命什麼「我」要自己去體驗和實踐,這個過程中會產生無限的感受和感想,「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這就是中國文化關於人所做出的廣義定義。
個人吃飯個人飽,個人業障個人了。
TAG:論語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