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估計是下一個豆瓣評分9.0+的節目
小長假時,又把《我在故宮修文物》拿出來重溫了一遍,除了再次沉浸在這些美妙又厚重的文物里不可自拔,驚嘆這些修復大師高超的技藝外,還注意到,故宮文物保護部門仍採用的是傳統的師徒制。
比如已經成為「網紅」,騎著小電動車到故宮外,只為抽根煙的王有亮師傅,十幾歲就出來工作當學徒,如今已經在故宮工作30多年,他的師父經過返聘到76歲才退休,現在的徒弟高飛則是大學畢業就來故宮,開始跟著王師傅做銅器的修復工作。
這樣一代又一代,是手藝也是工匠精神的傳承。
若沒有傳承,這靈巧又精緻的手藝便要淹沒在歷史的長河裡,一件件文物就難有如今的光彩,恐怕還要在黑暗的角落裡蒙灰,無法重見天日,被人觀賞和紀念。
好在這是故宮,就像紀錄片里說的,當年末代皇帝溥儀被趕出宮時,鐘錶匠人都依然留在紫禁城內。
可在民間的很多技藝,便不像文物修復這樣,被保護的這麼井然有序了。
每一分鐘,就可能有一首民歌、一個樂種、一種手藝或一座古建在消失。比如民歌,過去有很多勞動歌曲,插秧時有插秧的號子,薅草時有薅草的鑼鼓,伐木時有伐木歌,隨著生產方式完全消失,這些也消失不見。
地方戲曲劇種已由50年前的360餘種減少到今天的200餘種,能夠看到舞台演出的只有80餘種。因為傳承人的老齡化,非遺保護就像是在與時間賽跑。
山東茂腔傳承人曾金鳳在搶救性記錄後不久離世,而柳子戲藝人馮保全的記錄工作尚未開展就與世長辭。
以北京為例,「非遺」傳承人平均年齡約達65歲,承能力較弱的非遺項目,佔到了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絹人、蠟果、聯珠快書這些北京人耳熟能詳的文化密碼已經瀕危。
手藝人,何嘗不是「守藝人」。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東漢的蔡倫改進了方法,於是後人把這種紙稱為「蔡侯紙」。在陝西西安的周至縣起良村,曾經95%的村民都以造紙為生,但因為工程繁瑣又利微,如今只剩了一家。
傳承人說,「掏錢讓別人來學,別人都不來」。
還有像吹糖人、捏麵人這些常在廟會、旅遊景點看到的攤鋪,路人們往往也就看個新鮮,願意踏踏實實去學的少之又少,傳承藝人成了難以糊口的「賣藝人」。
有些技藝如果我們不用了,它們將很快被遺忘。如果這些技藝沒了傳承,它們將永遠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這些都是民族的記憶,我們要讓它活下去。
可如何讓它們活下去?首先是要讓更多人知道它們的存在,發現它們的美和價值。比如因為猴年春晚火了的華陰老腔,張傳喜作為老腔的第十代傳人,之前一直在為沒有接班人發愁,為此還特地在村子裡開班,免費教人唱老腔。
而春晚一播出,老腔在全國走紅,張傳喜的孫子主動提出要認真學,終於讓他如釋重負。
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龐大,要都上大舞台表演並不現實,那麼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記錄式的傳播。但這種紀錄片耗時又耗力,是一個投入和產出不成正比的事情,稱得上是一個公益項目,願意做又有實力做的人,又有多少呢?
還好,終於有人做了這件事情。《新周刊》的創始人、多年來為救助老兵奔走的孫冕,做了一檔紀實類文化節目——《百心百匠》
和以往只是拍攝匠人的紀錄片不同,《百心百匠》適應現今的潮流,邀請了有號召力的明星助陣,比如李亞鵬、許亞軍、柯藍、孫楠、胡軍、李艾、楊麗萍等等,但並不是以明星為主體,而是讓他們躬身俯首以向匠人拜師學習的方式,以求觀眾對這些傳統技藝有更直觀和深度的理解。
孫冕講到了自己傳播傳播非遺文化的初心,始於十五年前。
當年在探訪香格里拉地區時,某次機緣巧合之下,幫助某彝族村寨恢復了斷代70年的漆器手藝。於他來說只是一個善事,但當他再回到村子時,全村的男女老少端上他們自釀的酒,盛情款待,好像他為村子做了一件多麼了不起的大事,他們的感恩讓他動容。
一個力所能及的善舉,卻對這個小村子來說是讓他們的傳統手藝重生。這也是為什麼幫助非遺的傳承,是一件可行可做的事情。
「傳統文化正在消亡的今天,我們這代人守土有責。」
一些工藝在我們國內關注者寥寥,但卻備受外國人追捧。柯藍在發布會上提到了夏布,夏布是以苧麻編織而成的傳統手工藝品,是中國最古老的布料,在沒有空調的古代,夏天人們便可身著夏布生涼。
然而該工藝的發源地明明在我們中國,卻被日本人申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
柯藍說,我們買了很多日本的名牌,其實他們的很多原材料都來自於我們中國,他們把我們的夏布再加工,國人再花大價錢買回來,其中的最大利益已經被拿走了。
而這些傳統技藝的傳承之所以步履維艱,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無法得到物質上的回報,以及應有的關注。
「除了給傳承人尊重,還要有錢,錢能夠讓生活的好。」
要讓傳承藝人生活的體面有尊嚴,得到應有的尊重。
除此之外給予他們成就感也很重要,這就要由媒體的傳播來實現了,就像華陰老腔,越多人覺得這個技藝有價值,就有人願意來把這東西傳承下去。
「這個節目就像一個放大鏡,可以讓更多的人來看到他們。」
這也是節目力邀明星加入的初衷,他們本身的社會號召力,有利於節目的傳播,也就對它們的傳承起到了推動作用。
《百心百匠》計劃拍攝100集,以季播的形式和觀眾見面。它包括了各個方面的傳統技藝,比如古法造紙、藏族刺繡、做古琴、馴鷹等等,展現了不同種類的傳統文化。
在深度體驗這些老手藝的過程中,明星們在感嘆步驟的繁瑣、工藝的精緻之外,也是吃了不少苦頭。
李亞鵬在山上砍樹時就被大馬蜂扎了額頭,實踐起古法造紙術來也一點都不含糊,三十六道大工序、七十二道工序,一樣不能少。
柯藍也成了勞動婦女,干起活來認認真真,一絲不苟。
孫楠嘗試藏族的繪畫藝術「唐卡」,謹慎地小心勾勒,但也忍不住感慨,「它太難了,不敢想像的難」。
我們的「祁廳長」許亞軍也要戴起袖套,認真聽老師傅的教導,他要學習的是「宮廷地毯」,美輪美奐,堪稱珍寶。
除此之外,還有李艾的皮影戲、胡軍的馴鷹術、李泉的古琴工藝,都讓人充滿期待。
明星在這些技藝面前,都是潛心求教的學徒,為的也都是一件事,讓它們活下去。捧出赤誠之心,躬身俯首,向匠人精神致敬。
預告片里有這樣一段對話,孫冕問:「為什麼做文化這麼難?」
李亞鵬回:「你做什麼了?」
是的,在瀕臨失傳的傳統技藝面前,我們做的遠遠還不夠,那不如就從《百心百匠》開始了解它們。發現它,尊重它,然後真正的去認識它。
這就還不晚。
泱泱華夏五千年,沉澱下來的是古人在生活上的智慧和對藝術的崇敬,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去認識它們呢?
※誰說關曉彤的背景和資源不夠硬?
※鹿晗為關曉彤買鑽戒,兩人真的要奉子成婚了?
※往事不堪回首,黃渤竟然演過王凱的爹?
※鹿晗在1年內兩度改寫了90後小花旦的格局?
※關曉彤楊冪大張偉,北京人貧嘴真要命
TAG:深度八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