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以君子之心,去度小人腹——「是皆秦之罪也」正誤
「是皆秦之罪也」語出《戰國策》,指蘇秦當時說秦王不得入,狼狽還鄉,「贏縢履蹻,負書擔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狀有愧色。歸至家,妻不下機,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於是蘇秦長嘆道:「妻不以我為夫,嫂不以我為叔,父母不以我為子,是皆秦之罪也。」一般的解釋「是皆秦之罪也」都解為「這都是我蘇秦的過錯呀!」,南懷謹先生在《孟子旁通》也作如是解,還感嘆道:「你看,這是一種什麼胸襟!什麼器度!他對於目前周圍的情形,一點都不遷怒怨恨到別人身上去,只是深自反省自責,認為他的太太、嫂嫂、父母等人對待他這種情形,都是他自己的不是、無能,並沒有埋怨他們的冷淡,更不會借酒澆愁。」這真叫人暈死,讓我如骨梗在喉,不吐不快。
圖片來源於網路
光從字面上看,「是皆秦之罪也」可解作「這都是我蘇秦的過錯呀!」,也可解作「這都是秦國的過錯呀!」。但如果對照一下蘇秦的為人以及隨後發生的史實,真偽自辨。
蘇秦,小人也!他求學的目的是啥?「安有說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錦繡,取卿相之尊者乎?」這是他的自白,只為「出其金玉錦繡,取卿相之尊」,至於「如天下蒼生何?」,他想都沒想過。《戰國策》里有個小故事很能說明他的人品:當時周分裂為東,西兩個小邦,正鬧矛盾,東周要種稻子,位於上游的西周卡住水源不放水。於是已顯貴的蘇秦對東周君說看我的,我一定說服西周君放水。蘇秦去對西周君說『您現在不放水,東周馬上準備種耐旱的麥子,對您有啥好處呢?不如現在放水,等東周種了稻子之後再卡住水源來要挾,那才有大利呀!』西周君連說對對,馬上放水,於是蘇秦「並得兩國之金」。這就很能看出蘇秦的人品,兩國的糾紛如何解決,關乎百姓民生的水源如何保證,他根本沒放在心上,放在心上的只是如何「並得兩國之金」。
這種人品的蘇秦,在受到別人的白眼冷遇後,居然會首先「深自反省自責」?如果是自責,為何蘇秦第二次出門遊說根本不再入秦,而是選擇與秦作對的六國,大倡「合縱」來對付秦國?如果是自責,為何蘇秦顯貴後會對自己家人那種鄙視調侃的態度?請看史記蘇秦顯貴後的模樣:「蘇秦之昆弟妻嫂側目不敢仰視,俯伏侍取食。蘇秦笑謂其嫂曰:何前倨而後恭也?嫂委蛇蒲服,以面掩地而謝曰:見季子位高金多也。」
事實已明,無須多言,「是皆秦之罪也「指的是「這都是秦國的過錯呀!」別人可不提,為何南懷謹這樣的國學大師也會作出如此誤判呢?這其實就是南先生書生氣太重。南先生是君子,常以君子之心去揣度人,揣度同是君子的孔子,得出「無友不如己者」是我們通常的解釋誤會了孔子,這是對的;但以君子之心揣度小人蘇秦,就得出「你看,這是一種什麼胸襟!什麼器度!」的結果,真讓人哭笑不得。
不知諸君以為如何?
※從周人的遷徙歷程,駁斥周朝的「兩京論」
※才華橫溢的東周太子—王子晉,本是當王的好苗子,卻做了神仙!
※東周還算「周」嗎?
※「人質」起源於東周,他們的結局如何呢?
※西周、西周國,東周、東周國,到底怎麼區分?
TAG:東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