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開始-吃不再是本能而是一種技能?
曾經有一些營養專家調侃地說:』日本人用眼睛吃飯,講究顏色與營養的搭配;美國人用腦子吃飯,吃什麼東西都注重衛生不衛生?有沒有足夠的熱量?法國人用鼻子吃飯,注意香料的搭配;惟有中國人用舌頭來品味,注重色、香、味與養生。
只是最近同年伴隨著快餐消費文化的泛濫,越來越多的人把能吃當成會吃,尤其一說到養生的話題,總覺得飄著一股中藥味兒.
多數人會認為這是老年人的事情。殊不知有一句老話,年輕不養生,年老養醫生。
傳統營養學的觀點告訴我們:葯補不如食補。保持健康身體的方法無外乎就是兩種。科學的飲食及合理的運動。
在科學的飲食方面,我們的老祖宗,已經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遺產。
中華美食就是以「味」為核心,以「養」為目的。「味」即調味、美味。「養」即營養、養生。
通過不同的烹調手段,利用精妙的溫度和時間,加工成熟的食物,經過各種味的調和,烹制出品種繁多的美味佳肴。
而人們享用的這些美食不但要滿足視覺、嗅覺、味覺甚至聽覺和觸覺等不同感官的需要與享受,更要為人體提供具有全面、豐富的營養素,並有利於機體消化、吸收和利用的養料。只有吃了這樣的美味佳肴,才能給予人體營養,達到保健,養生的目的。
中國有5000年的文明歷史,中華美食也早已蜚聲海內外。
先人在利用火之前,所用的食物無非是生食,生吞活剝、茹毛飲血。後來隨著火的利用,出現了燒、烤食物。經過石器的發展,到後來青銅器、鐵器的出現又出現了蒸、煮、燉、熬...等豐富的烹調方法。
現代生活中,健康成為社會時尚.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是一切的保障,
是時候學習一些關於飲食健康的知識,為自己也為家人.
TAG:可大可小營養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