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雲老尚對《楞嚴經》的開示
★「現在是末法時代,你到那裡訪善知識呢?不如熟讀一部楞嚴經,修行就有把握,就能保綏哀救,消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此成就,不遭歧路!」又全經前後所說,著重在一個「淫」字。說:「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看楞嚴經若不歸宗,跑馬看花,就不中用。要讀到爛熟,就能以後文消化前文,以前文貫後文,前後照應,則全經義理,瞭然在目,依經做觀,自得受用。古來行人,從此經悟道者很多。溫州仙岩安禪師,因看「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盤。」當時破句讀云:「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盤。」於此乎有悟入。後人語師云:「破句讀了也!」師云:「此是我悟處!」畢生讀之不易,人稱之曰「安楞嚴」。希望同參們,無論老少,常讀楞嚴。此經是你隨身善知識,時聞世尊說法,就和阿難作同參!
★楞嚴經說:「如是六天,形雖出動,心跡尚交,自此已還,名為欲界。」色界已無淫慾,還有色身。楞嚴經說:「是十八天,獨行無交,未盡形累,自此已還,名為色界,但無粗色,非無細色。」凈名疏云:「若不了義教,明無色界無色;若了義教,明無色界有色。」涅盤云:「無色界色,非聲聞緣覺所知。」楞嚴經云:「 是四空天,身心盡滅,定性現前,無業果色,從此逮終,名無色界!」三界輪迴淫為本,六道往返愛為基,可見有淫就有生死,斷淫就斷生死了,三界六道,身量壽命,長短不同。非非想處天,壽長八萬大劫,還是免不了輪迴。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我們打算出火宅,就要好好的修行。
★楞嚴經中說凡說聖,說悟說魔,皆是闡明五陰非有,教我們照破五蘊皆空,最後知有涅盤,不戀三界,指出五陰魔邪,無一不是說五陰。色陰上,淫色是生死根本;殺、盜、淫、妄,是地獄根本。五陰照空,即脫生死,不復輪迴。
★方才有幾位詢問楞嚴經義旨,茲乘大眾在此機緣,略說概要。此經原有百卷,而此土所譯,只有十卷。初四卷示見道,第五第六卷示修行,第八第九卷漸次證果,最後並說陰魔妄想。
★阿難尊者為眾生示現詢問,而佛首明諸法所生,惟心所現。因阿難尊者見佛三十二相,如紫金光聚,心生愛樂。佛問其將何所見,阿難尊者白佛言:用我心目,由目觀見如來勝相。佛問心目何在,阿難尊者白佛言:縱觀如來,青蓮華眼,亦在佛面。我今觀此浮根四塵,只在我面,如是識心,實居身內。佛告心不在內、不在外、亦不在中間。若一切無著,亦無是處。
★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皆由不知二種根本。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盤元清凈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應知諸法所生,惟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而一切眾生不成菩薩,皆由客塵煩惱所誤。
★色聲香味觸法為色塵,眼耳鼻舌身意為六根,是為十二處。加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識為十八界。另地水火風為四大,再加空大、見大、識大為七大,合為二十五數。由二十五位聖賢分別自陳宿因、入道途徑。
★至於六道輪迴,淫為其本;三界流轉,愛為之基。阿難尊者為眾生示現,歷劫修行,幾難免摩登伽之難,所以示罪障之中,淫為首要。因淫損體,遂殺生補養。而盜妄等惡,亦隨之而生。阿難見了如來三十二相,如紫金光聚,對摩登伽之女色而不愛樂。男子見了女子,或可觀想自己亦作女子;女子見了男子,或可觀想自己亦作男子,以杜妄想。自己終日思想,確可轉移心境。
★譬如我從前幼時在家垂辮髮、衣俗衣,終日所觸所想無非俗事。晚上作夢,無非姻親眷屬,種種俗事;後來出家所作所思,不出佛事。晚上作夢,亦不外念佛等等。
★至蔥蒜五辛,不可進食,未免助長慾念。所謂除其助因,修其正性,更加增進,自能漸次成就。更須自己勤奮,不可依賴家人。阿難尊者以王子佛弟,舍其富貴,出家從佛,希望佛一援手,即能超登果位。詎知仍須自己修悟,不能假借。
★不過吾人如能發心勤修勿怠。則由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以至十地,亦自得步步進益,以達等絕妙覺。而三界七趣,無非幻妄所現,原本不出一心。即一切佛之妙明覺性,亦不出一心。是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香嚴童子可說即是我鼻,憍梵菩薩可說即是我舌。二十五位聖賢因地,雖有不同,修悟並無優劣。不過現在時機發心初學,似以第二十四之大勢至菩薩,及第二十五之觀世音菩薩,二種用功方法,或更相宜。
★觀世音菩薩於阿彌陀佛退位時,補佛位。而大勢至菩薩則候觀世音菩薩退位時,補佛位。大勢至菩薩以念佛圓通,吾人學習應念阿彌陀佛,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因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子若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諸眾生,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至於觀世音菩薩,則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上合十方諸佛,同一慈力;下合六道眾生,同一悲仰。若有男子,樂持五戒,則於彼前,現男子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女子,五戒自居,則於彼前,現女子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如是或現天人、或現聲聞、緣覺,以至佛身。所謂三十二應,以及十四無畏,四不思議,經無量劫,度無量眾生,眾生無盡,悲願無盡。諸位善體斯意可也。
★經中之王:成佛作祖之正印
《楞嚴經》以其深邃、豐富和了義的佛教教義,以及在教理和實證兩方面的精湛闡述,使它成為中唐以後中國佛教各宗各派、祖師大德共尊的經中之王。
《楞嚴經》的全稱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與《法華經》《華嚴經》並稱為佛教三大經王。素有「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開悟在楞嚴,成佛在法華」等讚歎。
《楞嚴經》可說是一部「佛法百科全書」。在內容上,它融通了「顯密性相」;在宗派上則橫跨「禪、凈、密、律」等宗派,幾乎所有宗派的內容均有發揮,各得其宜;在修行次第上,此經更是十分明了和圓滿。本經從明心見性開題,循循善誘破解各種疑惑和歧見,悟後起修。以六根和二十五聖的圓通法門為入手處,詳細開示了一切凡聖境界,其中包括了三界七趣眾生,也包括大乘菩提道六十位修證階位;最後廣開示五陰魔境及其破除之法。
《楞嚴經》被歷代高僧大德奉為無上圭臬,備受各宗推崇,註解不勝枚舉。到清朝末年,註疏已過百家。此外,」楞嚴咒」在宋代以前就被收入叢林的《禪門日誦》中,成為僧眾每日必做的早課;歷代在打禪七之前,都要先修七日到七七日的「楞嚴法會」,以除魔障。
古往今來,研讀《楞嚴經》並依之而有證悟者不計其數。同時,禪門名僧大德,多以《楞嚴經》來印證禪者證悟的境界。歷代禪宗公案和偈頌中收入了大量吟頌《楞嚴經》原文及衍生機鋒的詩偈。會通教禪的《宗鏡錄》對《楞嚴經》大量徵引闡釋,使楞嚴三昧與禪心交相輝映。明代憨山大師說:「不知《法華》,則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不知《楞嚴》則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不知《楞伽》,則不辨知見邪正之是非。」智旭在《閱藏知津》中寫道:「此經(《楞嚴經》)為宗教司南,性相總要。一代法門之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當代禪宗泰斗虛雲老和尚說:「現在正是末法時代,你到哪裡訪善知識?不如熟讀一部《楞嚴經》,修行就有把握,就能保綏哀救,消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此成就,不遭歧路。」
★諸宗共尊之經:圓攝八宗的《楞嚴經》
《楞嚴經》內容豐富,義理深邃,歷來被讚譽為統攝佛教經論的教海指南與禪宗正眼,因而受到佛教各個宗派的極力推崇。中國佛教諸大宗派常從各自的宗派理路來詮釋此經,而儒家和道家也常從此經尋找三教同源的基點。
★《楞嚴經》與禪宗
自中唐以後,《楞嚴經》開始盛行於禪門,註解此經的禪門高僧大德很多,至今存在的重要註疏有:祩宏《楞嚴經摸》、德清《楞嚴經懸鏡》和《楞嚴經通議》等。
★提倡頓悟漸收
《楞嚴經》的正文內容結構可以分為見道分、修道分、證道分和助道分四個部分,強調「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有很濃的頓悟和漸修的教風,暗合六祖慧能強調「不悟本心,學法無益」的禪宗。太虛大師曾評價說:「若以全部脈絡義理觀察,明理、修行、證果,(《楞嚴經》)仍以屬禪宗為確切。」因此,歷代禪宗大師對《楞嚴經》都極為推崇,當代禪宗大師虛雲老和尚說:「以我的愚見,最好能專讀一部《楞嚴經》,……讀到能背,便能以前文解後文,以後文解前文。此經由凡夫直到成佛,由無情到有情,山河大地,四聖六凡,修證迷悟,理事因果戒律,都詳詳細細的說盡了,所以熟讀《楞嚴經》很有利益。」
★機鋒潑辣,妙喻如珠
《楞嚴經》旨趣幽微,論證細密猶如抽絲剝繭,佛理演繹層層推進,處處指歸向上一著,這之中隱伏了許多生動潑辣的機趣。禪宗著名公案集《碧岩錄》、《無門關》等收錄了《楞嚴經》的經文及相關禪門機鋒,作為參禪悟道的入門。禪宗著名偈頌集《禪宗頌古聯珠通集》等收入了大量吟頌《楞嚴經》原文及衍生機鋒的詩偈。有東土「小釋迦」之稱的永明延壽著《宗鏡錄》以會通教禪,其中對《楞嚴經》屢有徵引闡釋,使楞嚴三昧與禪心交相輝映。同時,《楞嚴經》中充滿精彩絕倫的譬喻,如「認賊為子」、「捏目生花」、「怖頭狂走」、「蒸砂成飯」、「味如嚼蠟」等,較之後世禪門某些公案,更顯得雍容華貴、空靈雋永,許多參禪者由此而悟入那不生不滅的實相。明儒曾鳳儀說:「諸宗師出詞吐氣,接引初機,語意多似《楞嚴》。」因此,他專門著有《楞嚴經宗通》一書,「遍采宗語配合經文之後」,使經中的機鋒與後世祖師的機鋒相得益彰。
★《楞嚴經》與天台宗
天台宗與《楞嚴經》的因緣最早可追溯到隋朝時的智者大師。智者大師自創《摩訶止觀》,有梵僧指出其義理與《楞嚴經》相近,引起智者大師對《楞嚴經》的注意。自中唐至清末,天台宗註疏《楞嚴經》者超過19家,共占此經注家的五分之一。現存重要註疏有惟則《楞嚴經會解》、傳燈《楞嚴經前茅》、智旭《楞嚴經玄義》及《楞嚴經文句》等。
★教義相契
天台宗的立宗經典之一是《法華經》,此經明確指出佛陀出世的一大因緣是令眾生開示悟入佛知見。不過,《法華經》對佛之知見的內容卻較為簡略,倒是《楞嚴經》把佛的知見顯露得最為詳盡。天台宗的止觀學說,及三諦(真諦、俗諦、第一義諦)三觀(空觀、假觀、中觀)的內容和《楞嚴經》三藏一心」相契。《法華經·普門品》和《楞嚴經》中觀世音菩薩的三十二應、十四無畏相輔相成。因此,天台宗信眾對於《楞嚴經》的內容十分重視。基於天台宗「五時八教」的判教,《楞嚴經》被判為最勝的「圓頓教」,並判其義貫通五時。
★中興天台宗
同時,《楞嚴經》有中興天台宗之功。天台宗天台宗在元代,由於北方落入蒙古族的統治之中,天台宗較為衰微,其祖庭國清寺也變成了禪宗道場。到了明代末葉,天台宗第三十代祖師無盡傳燈大師復興了天台宗。大師解行相應,極力《楞嚴經》的教法,被認為是智者大師所預記弘揚《楞嚴經》的肉身比丘。他著有《楞嚴經論》一書,以「天台三止」配《楞嚴經》「奢摩他」,以「性具」配七大,以天台「明地位」配「五十五位」,以天台宗「十境、三障、四魔」配「五十重陰境」。他在精心營造幽溪道場時,依《楞嚴經》建成「楞嚴壇」。用細黃泥拌和10種香料鋪底,中間安置巨蓮,蓮芯安放著儲滿秋露的缽盂,四周是八面大鏡,最外面羅列著十六尊香爐和佛像。歷時六年方始竣工,為明朝佛教壇城一時之傑作。
★《楞嚴經》與凈土宗
釋迦牟尼佛住世之時,於耆闍山說《無量壽經》,於王舍城說《觀無量壽經》,於祇樹給孤獨園說《阿彌陀經》,說明西方凈土的情狀及阿彌陀佛的大願力,開闡此眾生念佛往生的方便法門。世尊滅度後,印度馬鳴菩薩和世親菩薩並為弘揚凈土法門。我國凈土宗的成立始自東晉慧遠大師在廬山東林寺專倡凈土法門,後世尊為蓮宗初祖。其後凈土法門為其他各宗所共尊,得到歷代祖師大德的弘揚。
★《楞嚴經》與實相念佛
《楞嚴經》被凈土宗祖師認為是念實相佛的最佳開示。印光祖師認為:「楞嚴一經,實為念實相佛之最切要法。然又為持名念佛,決志求生極樂,無上大教。所示二十五圓通,除勢至圓通,正屬持名,兼餘三種念佛之外,余者總為念實相佛法門。以至七趣因果,四聖階位,五陰魔境,無非顯示於實相理,順背迷悟之所以耳。」
★闡明了凈土法門的原理
經中把屬於根大的念佛法門居於第二十四位,位於第二十五圓通的觀音菩薩的耳根返聞法門之前,這透露出,若依於自力修持耳通法門如未能悟入的修持者,則應依於他力性強的念佛法門來了脫生死。可見經中對於自力他力、禪凈、理事面面俱到,圓融無礙。永明延壽、祩宏、智旭等凈土祖師對《楞嚴經》多有註疏,此外《楞嚴經科解》《楞嚴經疏鈔》《楞嚴經章解》等註疏,都專註經中的《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列入《凈土五經》中
民國初年凈宗印光祖師在凈土宗原有的四經之後,增列《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為凈土宗第五經。印光大師認為《楞嚴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是念佛的最妙開示,又說:「《楞嚴·大勢至》云:『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文殊選圓通偈謂:『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今例之曰:『反念念自性,性成無上道』」。這表明念佛圓通與耳根圓通修行結果並無二致,都是成就佛果地的首楞嚴大定。
GIF/115K
恭請十方善信轉發善知識,利己助人,積福報。
明天精彩繼續……
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迴向給文章原作者及各位讀者...
GIF/28K
如果各位師兄覺得看完對您有幫助,歡迎您的打賞。
無需關注長時間按住二維碼
掃一掃圖中二維碼。
1元,5元,10元,50元,100元任意金額都可以,感謝你的支持!
※武術的壯陽補腎功效
※為什麼佛不提倡神通,卻還示現神通呢?
※「嗡啊吽」的功德 神奇不可思議!
※佛咒大全——轉發功德無量!
※靜坐實修:打通人體經絡
TAG:修鍊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