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帝國夢的破滅
第三次中東戰爭時,由蘇聯支持的阿拉伯國家因為各種原因損失慘重。第三次中東戰爭中阿拉伯國家的失敗,使其對蘇聯的信任度大大減少。在第四次中東戰爭時,阿拉伯國家在埃及的領導下,不願再充當蘇聯的附庸。於是,第四次中東戰爭時,蘇聯和中東的關係已不是附屬關係而是合作關係。
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蘇聯援助阿拉伯國家的效率遠低於美國援助以色列的效率,再次導致阿拉伯國家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的失敗。在這種情況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苦心經營了十幾年建立起來的中東勢力網,面臨著即將失去這張勢力網的危險局面。鑒於此,蘇聯戰略上選擇南下印度洋,控制中亞地區,避免蘇聯在美蘇對抗中處於不利地位。
蘇軍入侵阿富汗,遭到世界各國的譴責。美國、北約、伊斯蘭國家認為,這是蘇聯為謀求私利和打破已有的戰略力量平衡的直接嘗試。蘇聯入侵阿富汗,一下子成為世界公敵。更為重要的是,阿拉伯世界開始全面反蘇,同時倒向西方,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營的中東勢力網徹底瓦解。
此時,再看蘇聯形勢。東方有日本、韓國作為美國的橋頭堡與軍事基地,根本無法突破。而且,即便突破,後面就是太平洋,對蘇聯來說戰略意義並不大;南邊是一個東方大國——中國的牽制;西面和西南面是北約的勢力範圍。對於當時的蘇聯來說,客觀上的確只有阿富汗這一個通向印度洋的突破口。一旦打通並控制,即可向前延伸到印度洋,接著伸向非洲。如此,東、西冷戰下的實力對比,就會明顯改觀。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蘇聯發動阿富汗戰爭,是中蘇關係破裂後蘇聯戰略上不得已而為之的唯一選擇,蘇聯也是考慮借美國衰弱之機形成突破。這種戰略壓力,在中美關係解凍後更是緊迫。
但是,蘇聯在阿富汗的10年戰爭,直接拖垮其實力上本來就弱於西方的經濟。10年戰爭,蘇聯在國際上顯得無比孤立,經濟難堪重負。與此同時,更嚴重的是,蘇聯內部持續的「不同政見者運動」愈演愈烈,黨內派別林立,宗教矛盾、民族矛盾尖銳激化。1989年2月,不堪重負的蘇聯軍隊黯然撤出阿富汗。
※日寇暴行,強逼50餘名群眾並排站立當活靶子練刺殺
※慈禧太后一年要十五萬個蘋果,不是用來吃,那用來幹什麼?
※漢奸的真實嘴臉,有位被親信用菜刀砍死,以後還會有漢奸嗎?
※珍珠港被襲,他本安全熟睡,非要跑出來,結果炮彈落到頭上
※劉備為什麼讓總司令駐守邊境?
TAG:軒軒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