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天4392個小時的練字經驗,全都體現在這練成的20個字!
對於絕大多數的人來說,練字的目的簡單明了,就是把字寫得更好一點,不至於當別人說你「字如其人」的時候你一臉憤慨覺得別人罵你都罵得如此赤裸裸。
那麼要把字寫好一點,練的又是什麼呢?
前面很多回答已經說了,但是不細緻不直觀。
1,筆畫,或者說點畫。
筆畫是組成一個字的最基本的元素,所以要字好,筆畫的質量是不可忽視的。
但是大多數時候說到練字,其實指的是硬筆字,而硬筆字由於硬筆本身的局限,筆畫的變化很小,所以很多練字的初學者甚至沒有注意到筆畫的重要性,常常忽略了這一點。
那麼我們用一張圖對比一下:
這兩個「木」字的結構應該都是差不多的,但是出來的效果卻有明顯的區別,右邊的當然要好看很多,這就是筆畫質量的區別所帶來的變化,儘管都是普通的0.5mm中性筆寫出來的筆畫。
實際上,這還是左邊的筆畫沒有出現大的問題的情況下所造成的反差,而很多人其實筆畫質量還遠遠不如左邊的這個「木」字,豎筆常常歪歪扭扭,橫畫左高右低,這些問題不解決,這種字是無法寫好看的。
而且不要以為只有楷書講究筆畫的質量,行書隸書草書其實也都是如此,尤其是其中的一些長橫、長豎,質量的好壞直接決定了整個字的成敗。
2,結構,也叫結體。
這在練硬筆字中是更重要的一個方面。
不同的字,結構安排都有講究和規律,這方面無論古代還是現代,都有許多人總結和論述,如果不理解結字規律的話,一個字是很難好看的,就像一幢房屋,梁、柱、檐等部件搭配不好,是容易垮掉的。
同樣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
這兩個字,筆畫的質量應該說差別很小,只是筆畫的安排作了一點調整,最後出現的結果迥異。右邊的「木」字豎筆沒有居中,失敗;捺的起筆應該比撇的起筆低才對,失敗。就是這兩個簡單的調整,最後出來的效果就是,左邊的「木」字估計都恥於和右邊這位兄弟相認。
儘管單獨去看每一個筆畫,似乎都還可以,拼到一起卻是成了四不像。
3,布局,或者叫章法。
我們只是練好字,不說章法,就說整體的布局。
字的結構是由筆畫與筆畫之間的配合、安排來決定的,而整篇字的布局,則是由字與字的安排和配合來決定。
經常有學生來問,怎麼在考試中寫作文的時候能把字寫好一點,為什麼我寫字總是看上去很亂,看上去不整齊?
這就是布局的問題了,也是在練字的過程中需要有意識地進行調整和練習。
同樣,用一張圖直觀地體會一下:
上面的兩行字,就是一種比較合格的布局,涉及到幾個方面,我們對比下面的兩行來比較:
1)字與字之間的間距,太小了顯得擁擠,太大了顯得分散。下面兩行「江夜」兩個字明顯過於分散,「夜入吳」三個字則略顯擁擠;
2)行與行之間的間距,也應該保持在一個適度的範圍。下面兩行前半部分明顯太緊了。
3)一行裡面字的平穩有序。下面的兩行,第一行越寫越靠上了,這是很多人的通病;第二行先往上走,再往下走。
通常我們在日常書寫的時候,布局上的問題就是這幾個方面,解決的辦法其實還是一個意識的問題,因為在很多人書寫的時候,意識都集中在文字的內容上,所以完全是憑感覺來安排字與字之間的節奏,很少將注意力放在漢字本身的安排上,所以才會出現這種問題。
這個技術上並不複雜,只要平時在寫字的時候加強這方面的意識就能夠得到改善。
想把字練得好一點,你把筆畫、結構和布局這三個方面的問題解決了也就達到了目的,換句話說,練字,練的就是這些東西。
這是一種比較具體的、言之有物的解讀。
還有一種,練字是為了修身養性、自得其樂,比較抽象,練的東西雖然還是會和點畫、結構章法這些東西有關,但那只是手段,而且不全然有關。
比如說,練的是耐心。
比如說,練的是毅力。
比如說,練的是修養。
字好字壞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你能不能通過練字這個事情,達到一種更好的人生狀態。
這一部分人,練的,是心性。
不過對於後一種,我想更多的還是走的書法的路子,以毛筆為工具,硬筆的作用要小一些。
那麼,學書法呢?學的又是什麼?
最後的總結是這樣的:
1,理性全面地看待書法,認識到書法的複雜性。
2,要動腦子。
3,養成良好的習慣。
4,要認識到有體系的科學學習方法的重要性。
5,耐心。
這些是結合自身學習經歷的良心總結,就像他開篇說的,對很多人學習書法應該都是很有用的一篇答案。
這些要點,應該說都是金玉良言,但是真正get到我的,是他的創作過程。
下面我要說的,也不是在說練書法「練」的是什麼,而是我學書法的經歷和一點反思。
我2014年上半年開始拿毛筆寫字,沒有基礎(硬筆字是有一點基礎的,毛筆是真的沒有練過,小學五年級每天中午老師要求一頁字算不?),沒有老師,也忘了當時哪根筋抽了,就決定練練。
當然最初也是一臉懵逼,究竟怎麼個練法,應該練誰的字,應該用什麼紙什麼筆什麼墨,統統不知道。不過現在網路這麼發達,你想學東西,找資料還是很容易的。
最後我找到田蘊章老師的《每日一題每日一字》,真是幫了我大忙,什麼也不管,就這麼跟著開始練起來。當時跟著每天寫一個楷書,一個行書,把最滿意的拍下來,發到QQ相冊里,一直堅持了小半年:
最初的時候,我就覺得田蘊章先生寫的可真好呀,還練什麼《九成宮》,就直接拿他的每日一字照著練就好了。
當時我還買了他的每日一字的書,嫌裡面的字小,後來自己從網上下載電子版的用A4紙列印出來,以此為範本來臨習,儘管他自己在視頻中反覆講他的字不要練,但是我依然練的不亦樂乎。
山中無歲月,很快十年光陰——武俠看多了,斷斷續續練了也不知道多久,有一天突然開竅,去買了本《九成宮》來練,練著練著我就發現不對勁:田先生也是練《九成宮》,我也是練《九成宮》,為啥練出來的字差別那麼大?
重要的不是這點,而是更加神奇的現象出現了:原來覺得田先生的字那麼漂亮,為啥現在看那麼多問題???跟《九成宮》真的不是一個量級啊。
練字過程中的一些時間節點我不記得了,因為那時候沒有花太多心思在上面,就是打發一下業餘時間。直到2016年的五一,我開始寫了一個書法公眾號,本意就是監督自己學習,時常跟大家分享一些書法方面的所得,以及練字的進展。
事實上直到彼時彼刻,從我拿起毛筆寫第一個字開始已經過去了整整兩年,然而我依然停留在一個字一個字的練習階段。
後來公眾號寫了一陣子,我開始嘗試著寫四個字的橫幅內容(因為光有單字太單調,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以此來檢驗自己對單字的掌握程度),一開始寫的時候,真是慘不忍睹:
一年後現在寫成這樣:
雖然說進步是有的,但是,我依舊停留在寫四個字的水平上……
或者說,我依舊停留在寫單字的水平上……
也就是說,我幾乎沒有寫過完整的作品。
之前我意識到這是個問題,所以嘗試著寫了一張20個字的五絕:
其實依然不完整,因為連個印章都沒有蓋。
並且,這是一張毛邊紙寫的。
那麼我在這件事兒上的最大區別是什麼?
那就是我沒有完整的路徑規劃。
這就好比一個練馬拉松的選手,最終的目標是在2小時內完成馬拉松,那麼他的平均速度應該達到每公里在3分鐘內跑完,那麼我的方法是,我先將3公里練到在9分鐘跑完,然後接著嘗試練到能在15分鐘跑完5公里,再練30分鐘內跑完10公里,然後再練45分鐘內跑完15公里……最後再練2小時內跑完全程42.195公里。
而梁源的方法是,在有一定的基礎後,直接開始嘗試跑完全程,最開始可能需要4小時完成,然後再慢慢提高到3小時,再慢慢提高到2小時。
我覺得後一種方法更優。
這麼類比可能不完全恰當,但是我自身的情況就是,先能單獨寫好每一個字,再去寫整篇。
而梁源是寫好整篇,再去找整篇里的不足。
再類比一下,大家就能更明白這當中的差別:
我是先把所有單獨的筆畫練到位了,然後再嘗試去寫一個一個的單字。
而梁源是筆畫有一點基礎了之後,開始嘗試些單字,然後再從單字里找筆力稍弱的筆畫來修正。
其實,先練好筆畫,再練好單字,最後再創作整篇,這是一種常規思路,也是正確的思路。但是差別就在於,你什麼時候開始下一個階段?是第一個階段完全準備好了之後開始?還是有了完成下一步的基本實力就開始?
至少反省自身的問題,我感到自己開始得有些晚了。
其實這又能聯繫到
說的另一點:有體系的科學學習方法。
試想一下,一個書法專業的本科生,在四年里必然要將書法的方方面面都過一遍(至少某一個領域),然後再在未來的很多年裡,去不斷往裡面充實和完善自己的積累。而不可能說,花一年的時間來練筆畫,一年的時間來逐個字研究某一本帖……因為各個不同的學習階段,是可以有機結合的,前提是,你對整體框架有一個大致的把握和規劃。
就好比有人常常問我,我是先練硬筆好還是先練毛筆好?我說,為什麼不能一起練?
有的時候,我們很容易一頭扎到某件事物裡面,埋頭苦幹,對周圍的事物充耳不聞,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兒,但是,如果沒有整體意識,沒有全局意識,是很容易迷失的。
假如我們要挖一條橫穿北京城的地道,我們認準了方向從西往東挖,不挖通了堅決不出來,然而挖通了之後才發現從地道里出來的時候,已經到了北京城的東北角——如果我們每挖一段能爬出地道看看方向,看看終點的位置,會不會更合理一點?
我練字的時候常常有這種體會:當全神貫注地去寫好某一個筆畫的時候,常常就容易在結構上難以兼顧,這就涉及到局部意識和整體意識的轉換。
同樣,寫整篇的時候,在寫單字時是否有整體意識,也是一個需要長期培養的過程,等你練個三年五載再去嘗試,或許不能篤定說晚了地,但是我不認為那是最有效率的。
無論這些想法是對也好,錯也好,我打算做一件事兒,那就是寫一張四尺的完整的作品,過幾天貼在下面,屆時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30個月的練字經驗分享,看得見的筆畫進步是一筆一筆寫出來的!
TAG:手寫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