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詳細講解(中)
弟子規詳細講解(中)
第五集
大家好!我們繼續再看《弟子規》第十七條。上一次我們講到「執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今天接著我們看下面:
【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
我們先看『事勿忙,忙多錯』。我想每一個人,他都能親身體會到,當自己很忙的時候,就會愈來愈緊張,緊張得到最後可以說是沒有頭緒,所以就會錯誤百出。所以這一段話「事勿忙,忙多錯」,就是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我們心裡都要先有一個計劃。古人告訴我們「欲速不達」,做任何事情,應該從容不迫,要有充裕的時間去設計規劃,「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我們事情應該怎麼做,免得事到臨頭,擠在一起忙,亂在一堆,這個都很不好。
我們再往下看,『勿畏難,勿輕略』。「勿畏難」也是在說我們做事或者學習,在課業也好,或者在處理事情也好,我們要有不畏困難的這種心態。人往往都會挑好做的去做,碰到困難的大部分都會畏縮,不敢前進。也因為這種心態,所以人要超越自己的能力,往往有相當大的困難。這種害怕的心理,自己先要有勇氣來克服它。為什麼?碰到困難的事情,我們冷靜一點,頭腦冷靜一點,能反覆再三的學習,肯定可以做好。
「勿畏難」,也是我們做人處世相當重要的一種鼓勵,要鼓勵自己不要怕困難,要經常勉勵自己,向自己挑戰。果能如此,經常向自己挑戰,你的才學都會慢慢的進步,更為提升。
但是也不可以有驕慢的心態。「勿輕略」,這個「輕略」就是輕視、忽略。有很多小朋友從小父母就給他上才藝班,或者其他語言班,所以他因為已經事前學習了,每當學校再有上同樣的課的時候,他往往就會比較傲慢,因為他已經都會了。這樣所表現出來的就是輕慢,輕慢的態度,不能謙虛,不能謙虛就不會努力用功去學習。
接下來我們再看:
【斗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
這個『斗鬧場』,在過去,在古時候,有一些競技的地方,譬如說有鬥雞的地方,斗一些小動物的地方。「鬧」就是非常熱鬧,很繁華的地方。『絕勿近』,這些地方為什麼不要接近?因為這些地方比較容易犯罪,犯罪的地方往往都聚集在這裡,它會經常發生鬥毆的現象,有鬥毆的情形發生,可以說是是非之地。我們看現在社會,有很多類似這樣的地方,譬如說聲色場所,歌廳、舞廳這一類的。這一類的場所,它有一定的年齡限制,不是那個年齡的人,肯定不可以去,那是違法的。
如果經常去這種地方,我們曉得很多犯罪的地方,它所彙集的往往就在這裡,因為這裡去的人三教九流統統有,可以說出入的分子非常的複雜。聲色場所很容易令人墮落。很多不良的嗜好、不良的行為,可以說都是在這裡所學到、所污染到的。
我們都曉得孟母,她為了教育孟子,希望他有良好的學習環境,所以孟母有三遷。搬遷到最後一個地方,學校附近,才看到孟子每天會跟這些學生學習,所以環境非常的重要。環境不好,很容易令人污染而不曉得。有道是「入芝蘭之室,久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不聞其臭」。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環境對一個人,可以說非常的有影響力,我們不可以不對環境重視。
『邪僻事,絕勿問』。涉及到妖魔鬼怪的,比較離奇古怪的、比較偏頗的、比較偏激的這種言論,我們都應該不要接觸;不僅不要接觸,更不要去問它。邪僻事,即使是客觀存在的,也是小概率事件,深究它容易荒廢你的時間。目前的媒體娛樂界往往比較關心明星的隱私,或造謠炒作,都屬邪僻之列。「謠言止於智者」,不能造謠,更不能傳謠。
請看第十八條:
【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
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一定要養成習慣,不管你到什麼樣的房間,都要先敲門;一定要養成習慣,不論裡頭有沒有人,一定先敲門。不要讓裡頭的人嚇一跳,突然有人進來。尤其有時候辦公室非常的靜,如果這樣輕輕走進去,可能人家會嚇一跳。所以「將入門,問孰存」。有很多成年人都沒有辦法做到,所以在此我們提出來,做為父母一定要先以身作則,從家裡做起。
『將上堂,聲必揚』。這裡也講到「上堂」,大廳或辦公室比較大的,往往要進去之前,譬如,敲門說:我是誰,我來了;或者說:大家好,讓裡頭的人了解有人,出聲一下。「聲必揚」,一定要讓對方知道有人進來。譬如說我們求學的階段,進了辦公室一定說「報告」,然後才進去,讓裡頭的老師、師長知道有學生進來,這是一種禮貌,同時也告知裡頭的人,知道有人將要進來。我們敲門進去之後,或者還沒有進去,當別人問你:你是誰?
【人問誰。對以名。吾與我。不分明。】
當裡頭的人回答說:你是誰?我們就要完全把自己的身份表露出來。譬如說,我姓什麼?名字叫什麼?我是誰?我將找誰?一定要報告清楚,讓對方明了。
『吾與我,不分明』。這裡是講,如果你說「吾」,就是自己的意思,「我」也是自己的意思。「不分明」,如果你回答說:是我、我啦。「我」是誰?別人不曉得。尤其現代家庭都有電鈴,我們按了電鈴,對方拿起聽筒一定會問:你是誰?這個時候我們應該要具名以告:我是誰,我要找誰,要讓對方相信我們是誰之後,表明來意之後,他肯定就會開門。
我們再往下看下一句:
【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
這裡也講到一般人的習氣毛病,往往手先拿著對方的東西,說:請借我用一下。不是先問,問了人家已經同意了,再動手拿。往往都是先拿,然後再講,這個也是非常不禮貌的。所以這裡就再再的告誡我們,當你需要跟別人借東西,要使用別人的東西,自己沒有這樣東西,一定要明明白白的告訴對方。『須』就是必須,一定要先讓對方同意你,同意借你使用,你才可以動手去拿。
『倘不問,即為偷』。如果你沒有問,你拿了就用,就等於是小偷沒有兩樣,就好象是小偷一樣,沒有兩樣。我們在團體裡頭也經常碰到這樣的人,這個都是很不尊重別人的一種態度,我們也要特別的注意到。
我們再看下一條:
【借人物。及時還。後有急。借不難。】
這裡就告訴我們,凡是你要借別人的東西;前面是說你要用別人的東西,一定也要明白的告知對方,讓對方同意之後才可以拿去使用。此地講你借人家的東西,『及時還』。「及時」就是有時間性,譬如說你跟人家講:我借完之後,我馬上還。你就要記住,馬上。你如果說:我跟你借三天、借一個禮拜。一定要在三天或者一個禮拜之內,要還給人家清楚。不可以借著然後就忘記了,千萬不可以。人最怕沒有信用,你沒有信用以後,你以後還想再借,因為你的信用不好,人家就不會借你,你再借就有困難。反之,就是這裡講的『後有急,借不難』。
所以這裡也告訴我們,凡是借人家物品,一定要及時還人家,在時間內要還給別人。千萬不要讓人來催繳,他說:你欠我的東西,還沒有還給我。這都是很不好的,更不可以借了然後就忘了,這更是要不得的。「後有急,借不難」,所以這裡很明顯的告訴我們,借人家物品,千萬要記得一定要有信用;沒有信用的話,將來要再借就非常困難了。
尤其成年人借錢這一方面,可以說很多人最忌諱也最怕,借了以後就不聞不問,就好象假裝沒有這一件事情。所以有很多人,他的聲名為什麼會敗壞,就是借了以後很皮,就好象完全不當一回事,這不但非常沒有禮貌,而且也相當不應該。前面我們看完「謹」,接下來再看:
【信】
第十九條: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
講到信,我們看「信」這個字,人、言構成信,人講話一定要真實,不真實就不信。講話也要注重你有沒有真誠,沒有真誠,沒有誠意,我們曉得人與人之間交往,最頻繁的、最容易溝通的就是言語,最容易表達的就是言語,言語如果不能建立在互信這種基礎上面,人與人的交往就可以說是非常的虛偽、非常的虛假。
所以這裡也告訴我們,從小我們要有誠信、要誠實,從小做人就要懂得誠實;在家裡不能誠實,到外面就有可能犯詐欺行為,欺騙別人的這種言語都有可能會出現。
所以這裡講到『凡出言,信為先』。凡是講話,我們首先一定要注意到,你講出來的話是不是真話。所以所講出來的話,要以信實為第一。
在《論語》里有這樣一句話,「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什麼意思?就是說以前的人,對於自己的言語非常的重視,每一次要講話之前,他都會三思,思考看看這句話可不可以講、該不該講,講了之後我有沒有辦法做到。所以每一次講話,就很怕自己沒有辦法做到。「恥躬之不逮」,這個「恥」,就是會認為自己講出來的話,做不到是一個很大的恥辱。這裡又講到,我們知道講話首先要建立在信用上面。
再來告訴我們,『詐與妄,奚可焉』。這個「詐」就是欺騙,「妄」就是不真實的語言,不誠實、不老實的語言。「奚可焉」,「奚」是怎麼可以的意思,怎麼可以做?「可焉」,可以做。講話已經要很老實了,那麼這些欺騙別人,講不真實的話,怎麼可以做?不真實就是謊話,說謊話。
這個「詐跟妄」,從小我們就要告誡自己,千萬不可以說謊話,一發覺,一定要馬上處理。處理管教的方式,前面講「父母責,須順承」。我們再往下看:
【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這裡指出人不要有太多話,太多話往往是惹禍的根源,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禍」這個字上口下內,「癌」這個字三個口在裡邊。)我們都曉得話傳來傳去,講來說去,到最後都變質了。所以我們深深感受到講話當中,彼此之間都有可能馬上當場就聽錯;聽錯之後,它所延伸出來的問題可能會更大。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經驗,經常受困於流言,或者你不經意的一句話,到最後都惹出很大的麻煩。所以我們深深了解,話講多了容易出毛病,我們就要特別注意。我相信有很多人都有這樣經驗。有這樣經驗,我們今天讀到《弟子規》了,一定要切戒之,一定要戒除自己這種毛病,講話多說無益。
如果要說話,『惟其是,勿佞巧』。這個「惟其是,勿佞巧」,就是說我們講話要把握一個綱領,凡是無意義的話,我們不要講;有意義的話,可以彼此互相勉勵。真實之話,我們可以多說;鼓勵的話,彼此修身養性可以互相提攜的言語,朋友之間可以多說無妨。講好的話,講真實的話,講善良的話,這些都很好。「勿佞巧」,就是說我們講話當中,有的人講話八九不離十都是講一些人我是非,說一些人家是非種種,都是講這些無意義的話。或者說自己受到委屈,好象別人欺負他,不重視他,講一些無關緊要的話。這些話講得如果有偏頗的話,都會變成佞巧。為什麼?因為有人講話就是到處告狀,不真實的話他到處講。佞,就是不真實,偏頗。巧是巧辯,講一些不應該講的話語,這些都是不好的。
【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
『奸巧語』,奸巧也是不真實之話。有時候我們總會感覺我沒有做錯,為什麼會有很多流言?這些流言大部分都是有人破壞,講了一些很難聽的話,一般人所謂講話狠毒,一般人就會感受到有些人講話真的會傷人會刺人,這些都屬於「奸巧語」,相當不好。有一句話提到「利刀割體痕易合」,就是被刀子割到,傷痕很容易癒合;「惡語傷人恨難消」,如果你用不好的言語去傷害別人,往往讓他一生都覺得非常痛苦,很遺憾。所以這種恨會懷恨在心,往往他也會伺機報復。
所以我們在言語當中,我們也要特別注意,不能講。如果父母經常在子弟面前批評這個,批評那個,這個子弟將來也會養成看到什麼他也會不平則鳴。我們曉得,不平則鳴也很容易得罪別人。所以在言語上面,這一條就告訴我們一定要特別注意。
『穢污詞』,就是不好的言語,粗魯的言語。有人罵人會講一些髒話,甚至幫別人封一個不好聽、不文雅的綽號,這些都相當不好。尤其同學之間,小朋友當中,都很容易犯這種毛病。什麼毛病?隨便取綽號來取笑別人,這些都是屬於「穢污詞」,孩子千萬不可以有這樣的習氣毛病。如果在家裡,父母發覺自己的子弟經常口出惡言,也要很謹慎小心的來教導他。一定要告訴他:你不喜歡別人講你不好,不喜歡聽別人罵你;同理,你也不可以用這樣的言詞來加與別人。
『市井氣,切戒之』。「市井氣」,就是指前面的這些,可以說是一般人,市井小民。這裡「凡出言」到「奸巧語,穢污詞」,可以說是一般人經常會犯的毛病,所以「切戒之」,應該要切實的改正過來。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為,學《弟子規》也就是改造自己,讓自己更好。今天時間已到,我們就講到這裡,再會。
第六集
各位同學,大家好!我們接下來再看《弟子規》,請翻開課本第二十條:
【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
就是你看到事情,你看到的不是很真實,不是很明確,你不可以妄加揣測。妄加揣摩,然後輕易的把話傳開;傳開之後,話愈傳愈離譜。有時候我們不經意的一句話,可能影響一個人的聲譽,讓這個人非常難過。
『知未的,勿輕傳』。「未的」就是不是很明了,真相不是大白;這個「的」就是清楚明了。「勿輕傳」,傳就是把這件事情傳開出來。所以這二句話,「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相當相當的重要。
我們要知道,凡是講是非者一定是是非人,我們也不要輕信別人的話語。為什麼?小者,這些言語影響一個團體的和諧;大者,影響整個國家,讓人心惶惶,都不對。尤其現在輿論媒體傳播非常的快,一有風吹草動都會影響整個民生生計,這是屬於比較大件的;小,則會影響個人的聲譽。所以我們在講話的時候,一定要很謹慎很小心,即使我們看到的是正確的,所了解也是正確的,我們肯定也要想一想,它到底有沒有利害關係?會不會影響別人?會不會破壞人的聲譽?會不會破壞整個團結和諧?都要謹慎小心。
接下來我們再看下一條:
【事非宜。勿輕諾。茍輕諾。進退錯。】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互相幫助一定是很好的美德。此地講『事非宜』,「非宜」就是不妥,不是很恰當,這個事情不是很好的事情。我們在答應之前,一定要想想看,這個事情你幫助他是對還是錯?我們要建立在這個智慧之上。一定要明白,你這樣做是對的,是真的幫助他,還是在助他為虐?這個都要很清楚。譬如說你明知道這個人他好賭,他現在賭光了,再跟你借錢,你再把錢借給他,就很明顯,你這是助紂為虐。你不是在幫助他,你是更進一步的在陷害他。
所以,我們面對別人有求於我們的時候,我們要衡量這一件事情它的對錯,千萬不可以變成幫凶。這裡是講『勿輕諾』,「輕諾」就是輕易的承諾,輕易的答應。所以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我們也要小心,免得招惹災難到頭。
『茍輕諾,進退錯』。如果我們沒有明辨是非,我們不曉得,輕易的答應之後,「進退錯」,進就是做也不是,退就是不做,都錯。為什麼?我們講話首先要有信用,沒有信用,我們又會覺得面子掛不住。所以這一條,它告訴我,在與人應對進退的時候,一定要謹慎小心。
拒絕也是一種藝術,很高的學問。如果你沒有辦法達到,你要婉轉,講得讓對方覺得你不是很嚴峻的拒絕他,也要讓他下得了台。千萬不要口氣非常的強硬,這樣也不好。
我們再看下一段: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這裡也提到講話的時候,『凡道字』,「道」是講話的意思。『凡道字,重且舒』,這個「重」,一定要把重點講出來,「舒」就是要流暢,把你交代的這些話語要流暢,要把重點講清楚。尤其是在團體裡頭,或者你是主管,或者你是部下,面對這樣的溝通,有這種上對下或者下對上的溝通,我們一定抓住到講話要清楚、要明白,尤其很重要的事情更應該要特別謹慎。
『勿急疾,勿模糊』。它就告訴我們,講話不可以太急躁。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吐字清不清楚。講得不清楚,讓對方做錯是我們害他,不能責怪對方。講得不明白,交代得不清楚,往往會有很大的後遺症出來,可能所做的全部都錯誤。
接下來我們再看下一段:
【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閑管。】
這裡就講到人與人之間相處,往往什麼話都不談,只是講一些是非人我。此地也特別告訴我們,當你有聽到或者是看到人家一堆三五成群在講一些不好聽的話。所謂不好聽的話,就是在講別人的是非的時候,我們千萬不要插進去,不要再去講,把這個是非擴散。有時候,我們聽到剛好別人講的是我們的親人,或者是我們的好朋友,都會覺得很難過。所以我們耳根清凈,不聽其他不好聽的話,不聽閑言是非,可以讓我們不但耳根清凈,而且心也會很安定。
所以我們沒事的時候應該多讀書,或者學一些才藝,學種菜,學烹飪,學中國傳統的書藝,學畫畫,都很好。千萬不要把我們的寶貴時間,浪費在彼此的閑聊當中,不但造口業,也對自己很不好。為什麼?我們前面提到「禍從口出」,我們要深深的警惕自己,言語一定要特別小心。接下來我們再看第二十一條:
【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
我們說「見賢思齊」,就是告訴我們要有這樣的心胸,要提升自己。看到別人好的善良的一面,應該要想一想,「即」就是馬上,馬上反觀自己,想一想他這樣做很好,我們應該要向他學習才對。這個「齊」,就是希望也能達成像他這樣的水平,達到這樣好的境界。
『縱去遠,以漸躋』。即使我們做不到,能力沒有辦法像他這樣做到,我們也要慢慢的學習,慢慢擴充自己的心量。「以漸躋」,希望漸漸的也能達到他的境界,像他這樣的目標。
為什麼要這樣勉勵自己?我想人都希望自己的境界、生活都會逐漸的提升。當我們看到人家美的一面,善良的一面,這些我們從來沒有聽過,沒有做過;我們看到這麼美的事情,我們把美的事情,自己也能變成這些美好的事情,不是很好嗎?所以這裡就鼓勵我們見賢思齊。
如果看到不好的,我們應該如何?這裡就提到:
【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
這裡就講到當我們看到別人有過失、有不對的時候,「惡」就是有過失、有不對、有不法的情形,『即內省』,這個時候立即要先想到反省看看,自己是不是也像他這樣,犯這樣的過失。
所以孔老夫子講「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三人,不是真的三個人,而是指:一個是自己,一個是善人,一個是惡人。善跟惡都可以成為我們很好的借鏡,也就是我們很好的老師;看到好的我們向他學習,看到不好的我們要警惕自己,不能跟他一樣的犯錯。
『有則改,無加警』。如果我們也同樣的犯這樣的過失,這樣的錯誤,就要趕快及時改正。「無加警」,沒有的話也要自己勉勵自己,警惕自己,不要做這樣不好的事情。
我們再看下一則,第二十二條:
【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
從前面我們知道,人要擴充自己的心量之後,我們也要向這個好人學習;看到不好的,我們要反思自己。我們都曉得,做人最重要的要有德行;你有德行的話,你能服眾。你在家裡有德,你這些孩子也會向你學習。我們說祖上有德,《易經》講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這裡就講到如何擴充自己的德行,『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好的德行,好的德能,不但自己要能擴充,要能學習,要能效法;同時,如果感覺自己在這些方面有欠缺,應該要勉勵自己,好好在德學方面要加強。最簡單的就是從孝悌開始。前面我們已經提到做為兒女的、做為學生的,做兒女的在家裡懂得要孝順自己的父母,做學生的在學校明白自己學業一定要認真,像這樣也是德學的一種。因為你能盡自己的力量,達成應盡的責任,這個就是德學。
「才藝」如果不如人,應該要『當自礪』。這個才藝我們都曉得,現今的人很重視子女學有才藝,擁有才華的人,他在社會上往往比較吃香。如果你能一門深入,就變成這種才藝的專家。我們看到別人很有才華,他的才藝非常的高超,我們不能只有羨慕,我們都曉得成功的背後,往往是很多的血汗所堆積成的。所以我們在才德方面、學藝方面輸給別人,這個所謂「輸」,並不是你一定要跟他競爭。而是你覺得別人為什麼可以做得那麼好,學得那麼好,我們應該要想一想,我是不是不夠努力?所以才做得不好,才學得不好,成績才會一落千丈。
此地是告訴我們,隨時要勉勵自己,看到人家好的,看到人家學業好、功課好、品德好、才藝好,我們都要反觀自省,想一想我盡心了嗎?我儘力了嗎?如果你沒有達到盡心儘力,當我們看到別人的好,就應該要向他學習,甚至請教他都可以。
我們說「好學近乎智」。很好學的話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如果一輩子不好學,我們沒有能力,不但立身處世很困難,就是連照顧自己吃飯的能力都沒有。所以從小對於家裡的子弟,我們一定要告訴他,從小就要努力好好的學習。尤其在德行方面,做父母的更要加以謹慎的教導。
【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
曾經有很多有錢的人家,看到你穿名牌,明天我也穿名牌,這些都是不對的。因為物質享受,這是無底洞的慾望。人唯有能降低自己的慾望,他對生活來講會更為安舒,更為快樂。而快樂也不是建築在物質生活上,一杯清茶,看看書,或者聽聽音樂,這樣的生活已經非常的愜意,已經是相當的快樂。
『勿生戚』。這個「戚」就是覺得難為情,覺得臉上掛不住,很難過。物質享受比別人差會起了這種羨慕難過之心,這些都不對。人生分三個層次:物質、文化、精神,物質只是基礎,是最低層面。
接下來我們再看下面的第二十三條:
【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
「聞」,就是你聽到,「過」就是直接講你不對的地方,你聽到很生氣;你聽到人家讚譽你,讚美你,你很高興。這樣就是『損友來,益友卻』。因為你喜歡聽好聽的,這就會引來很多專門講好話給你聽的,你永遠看不到你的過失,損友會漸漸的接近你。「益友卻」,好的朋友也會逐漸的疏遠於你。
人會講別人的過失,如果沒有到達一個程度,往往他不輕易來跟你講你有哪裡的不對。每次如果他看你不對,他講你,你很生氣。他講了一次,下一次肯定他不會再講。為什麼?他怕跟你結怨,結怨仇。我們剛剛有提到,人很難明白自己哪裡有過失、有缺失。如果你不能接受朋友規勸你的,講你不對的,你沒有這樣的雅量來接納,你的朋友、好的朋友當然會漸漸遠離你而去。不好的朋友,損友就是不好的朋友,他會漸漸的接近你。
我們都曉得交朋友非常的重要,如果朋友相聚在一起,幾乎都是在吃喝玩樂,都是在享受,只知道這些,這些都是會有損我們的品德。為什麼?每天只有在慾望,往慾望裡頭貪求,這是造業的現象,也是災難來臨的徵兆,所以我們不能不小心。
此地講到損友跟益友,它的標準在哪裡?在你的心量。你有這樣的心量,你就會廣結善友;你沒有那樣的心量,所有的好朋友都會遠離而去,不好的朋友,他就會接近於你。因為你只想聽你愛聽的,你不想聽真話,人家就用虛偽的話來欺騙你。最後,你潦倒,你禍害來臨,你都不曉得。所以,朋友當中的交往,我們也要謹慎小心。
孔夫子說「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損友也有三,也有三類,所以我們也要特別的謹慎小心,「友便辟,友便佞,友善柔」。這是講到不好的朋友有這三類,專門講好聽的話,專門找你去吃喝玩樂,專門講一些虛假的話,用這些話來欺騙你、誘惑你、蠱惑你,這些都屬於損友。所以,結交朋友非常的重要。
在一生當中,朋友也是五倫之一。朋友,他在我們人生的歷程當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也是很大的關鍵。有時候我們受到委屈,有挫折,往往第一個想要傾吐的,不是父母,也不是長輩,往往就是比較親的朋友,相處共事比較好的朋友,我們往往會跟他切磋探討。所以好的朋友,他講信義,他講信用,他會真正的幫助你,規範你,讓你在危難的時候,他也會適時的站出來替你講話,或者讓你有所依靠。
所以,我們在選擇朋友也要特別的小心,好朋友我們要接納他的規勸;不好的朋友,我們記得要遠離他。我們再看:
【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
這裡就講到當我們聽到有人讚美我們的時候,一定要懷有恐懼之感。為什麼?當一個人聽到別人讚美的時候,他會很高興,有時候那種驕慢的態度,他就會因而生起。
『聞過欣』。聽到人家講你不好,你會覺得很安慰,會覺得很欣慰,因為我做錯事情有人肯願意跟我指出,讓你更為提升,這是非常難得的。就好象唐太宗跟魏徵一樣,唐太宗他有寬廣的心量,接納魏徵跟他規勸一些不是的地方。如果沒有唐太宗的心量,魏徵老早就不敢給皇帝講這些真話。皇帝如果有過失,他都會及時來加以制止。
所以,這裡就講到『直諒士,漸相親』。「直諒士」就是好的朋友、正直的朋友,他會漸漸的與你接近。我們都曉得,人一生不可能沒有犯錯,但是你聽到別人對你有所過失會肯跟你講,我們第一個應該要感激他。為什麼?他沒有讓你罪上加罪,惡上加惡。尤其做錯一件事情,你僥倖沒有人發覺,你下一次再犯,你會覺得大家都不曉得,你這些罪惡就一直往下墮落。如果我們今天第一次做,第一次就過失,第一次就不對,就有人來告訴你。你應該要慶幸,因為你無心的過失,別人肯這樣的幫你忙,讓你能及時的制止,不再繼續造作惡業下去。
這裡我們也要提出一點,當我們如果要講對方不是的時候,我們的言語、我們的容貌一定要和顏,不要讓對方覺得:你是在罵我。也要記得時間場合,如果在公共場所當中,你讓那一個人下不了台,直接指責他,或者指出他過失所在,不給對方面子,這也是很不好的。
所以當我們看到好朋友有過失,我們也要知道讓他有樓梯下,讓他覺得這樣不會難為情。所以,古人告訴我們「規過於室」。要規勸別人,盡量在單獨的地方,讓他能緩和自己的心情,同時也不要讓他太難堪。這裡也是相當重要的。
※特立獨行的米元章以及其小楷欣賞
※王鐸論藝摘錄
※賈占強談書法學習
※溪山放懷——郭建龍畫集
TAG:聞是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