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飲食 > 祝諶予診療糖尿病學術思想與臨證經驗,倡導較高層次的中西醫結合

祝諶予診療糖尿病學術思想與臨證經驗,倡導較高層次的中西醫結合

祝諶予診療糖尿病學術思想與臨證經驗,倡導較高層次的中西醫結合


點擊文章末尾藍色「了解更多」,體驗【中醫智庫】,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倡導較高層次的中西醫結合

祝諶予診療糖尿病學術思想與臨證經驗,倡導較高層次的中西醫結合

祝諶予教授早年曾跟隨名醫施今墨先生學習中醫,學業既成,又東渡曰本在金澤醫科大學系統學習西醫四年,由於受施今墨先生的影響以及求學經歷的原因,其力倡中西醫結合,認為中、西醫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只有相互佐證和補充,揚長避短,才能發揮中西醫結合的優勢,提高療效。對於自己的學術思想,祝諶予教授曾經撰文闡述:我的學術思想主要是繼承了老師施今墨先生的思想,概括起來有兩點:一是力倡中西醫結合,二是力倡辨證論治。祝諶予教授本著古為今用,西為中用的原則,在學術上兼收並蓄,學貫中西,力主中西醫結合,是我國近代中西醫結合事業開創性人物,他指出:過去中醫治病由於客觀條件所限,沒有或者不懂得用西醫化驗指標來參照,對疾病的療效判定只能依據主觀癥狀的改善或消除,實際上是不夠完善的。在臨床中祝諶予教授始終貫徹中醫辨證與西醫辨病相結合的路線,每遇疑難病症,首先採用西醫各種檢查手段,明確診斷,然後再按中醫辨證,確立治療方案,因此療效卓著。

祝諶予診療糖尿病學術思想與臨證經驗,倡導較高層次的中西醫結合

祝諶予教授認為所謂中西醫結合有幾個必由途徑:首先要認真學好中醫和西醫的基本理論。在此基礎上,通過臨床實踐逐步加深對其理論體系的認識。在中西醫結合的過程中,大致分為三個層次:要經歷低層次和較高層次的中西醫結合實踐,進而探索理論上結合的研究工作。如中藥西藥混用、中藥西用、按中醫辨證定方後依現代藥理選擇藥物加減等即為低層次中西醫結合的實踐。

較高層次中西醫結合的實踐就是要將西醫診斷和化驗指標納入中醫辨證,將西藥定性納入西藥中用一一用中醫理論指導運用中西藥物。在臨床中祝諶予教授對一些沒有癥狀的疾病,如臨床癥狀不典型的糖尿病,平時並無任何癥狀,只有在體檢時才發現血糖增高。傳統中醫對此就無證可辨,也無方可出。祝諶予教授研究糖尿病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把西醫的病因病理、診斷方法、化驗指標及藥理研究有機地結合到中醫治療中。空腹血糖高考慮是胰島素分泌不足,其原因可能是周圍炎症浸潤,造成胰島細胞受損,不能正常產生姨島素;也可能機體自身的免疫識別出現問題,抗體攻擊胰島細胞所致。於是就從清熱和活血方面去治療,其治療瘀血型糖尿病組成降糖活血方時選用廣木香、當歸、益母草、赤芍、川芍為主,該方本為對防治新生兒溶血病有效,藥理研究證實其具有抑制免疫性血型抗體的作用,故又稱之為抗免疫方,祝諶予教授選用該方治療瘀血型糖尿病是取其既能活血化瘀又可抑制免疫反應的功能,中西醫理均能解釋。餐後血糖高可能是胰島素受體數量減少或者胰島素受體靈敏度降低,以致胰島素不能充分發揮作用。於是選擇從健脾燥濕去治療,就可以將血糖降下來。雖然隨著現代醫學發展,知識更新、理論發展,科研成果曰新月異,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一思路確實提高了臨床療效,值得總結思考。又如對已在服用降糖西藥的糖尿病人,祝諶予教授通常囑其在服用中藥治療期間不要緣停西藥,而是要監測血糖下降情況逐漸減量,漸至停服,體現其客觀的科學態度。

祝諶予診療糖尿病學術思想與臨證經驗,倡導較高層次的中西醫結合

高層次中西醫結合的實踐應該是理論上結合的探索。理論上的中西醫結合相對比較困難。如用現代醫學研究中醫的陰陽,通過內分泌、生物細胞學等多方面研究可以看出,陰陽並不是虛無緩緲的。再如當時中國醫學科學院修瑞娟教授從事的血液微循環的研究,揭示了紅血球在毛細血管中的運動形態(變形、集聚)和血液流變的規律。祝老運用於觀察糖尿病患者的微循環,發現一部分糖尿病患者有微循環障礙,血流有異常改變,據症辨證為血瘀證;用活血化瘀法治療,不但微循環障礙解除,血糖也降下來了,因而走出了一條以活血化瘀法治療糖尿病的新路。李振中同志根據祝老提出的活血化瘀治療糖尿病的理論以及篩選的藥物,發展了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理論與治療。


祝諶予診療糖尿病學術思想與臨證經驗(二)強調辨病辨證分型論治

點擊文章末尾藍色「了解更多」,體驗【中醫智庫】,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神黃中醫說 的精彩文章:

國醫大師熊繼柏辨治胃痛經驗(五):中老年女性胃痛醫案三則
葉天士應用炙甘草湯(四):化裁規律熱動胎氣、陰虛經停,藥量規律
國醫大師熊繼柏辨治胃痛經驗(四):必審證候虛實,詳察疼痛性質
中醫美白祛斑、散結除疤外用古方溯源,縱觀唐、宋金元、明清時期

TAG:神黃中醫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