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致家長:內向孩子的競爭力

致家長:內向孩子的競爭力

內向的孩子

有一個外向的媽媽和一個內向的爸爸,生了一個性格隨老爸的兒子,這位媽媽常常跟朋友訴說到「孩子見人不會說話,只知道往後躲,也不愛跟同學打成一片,不喜歡社交,爺倆簡直一個模子刻出來的,氣死我了,這以後可怎麼辦呀!」

靦腆、害羞,不喜社交,不善與人交流……

性格內向的孩子通常被貼上了這些標籤。

視頻里的美國作家、談判和溝通教育工作者蘇珊·凱恩也有類似的經歷,她9歲的時候參加了一次夏令營,卻在行李箱里塞滿了書,她平時很享受家人安靜地坐在身邊時的感覺,也喜歡沉浸於自己思維深處的冒險樂園裡。在她的想像中,露營也應該是這個樣子的吧:十幾個女孩靜靜地坐在小屋裡,愜意地享受讀書的過程。

然而,露營的第一天,老師就呼喚包括她在內的一群小朋友聚攏到一起,向大家宣布,野營就是要大聲的、喧鬧的、蹦蹦跳跳的,讓「露營精神」深入人心。她只好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融入其中,內心卻盼望聚會早點結束,可以捧起心愛的書本,跟自己相處。

晚上當她拿起書的時候,屋子裡的女孩兒還問她「為什麼你這麼安靜」,第二次拿出書的時候,老師過來強調「露營精神」的重要性,並且說「我們都應當努力變得外向一些」。

蘇珊說,這樣的故事她能講出50多個版本,好像「外向」已經成為一種趨勢,難道「內向」就真的次一等嗎?

她繼續說到,世界上至少有三分之一內向的人,他們都生活在這樣的偏見里,一種深深紮根的偏見。

性格內向/外向的區別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在1921年提出了內向/外向兩種不同的人格特質。

其主要區別在於心理能量指向的方向:

接受外部刺激的反應

內向者通常對外界的刺激反應較強烈,因而他們會出於本能地盡量減少這種刺激,而外向者則相反,他們對刺激不那麼敏感,所以喜歡主動尋求更多外界的刺激。

獲取能量的方式

內向者獲取能量的方式就電池,他們需要花較多時間獨自靜靜地充電,然後快速地消耗掉;而外向者則被比作太陽能板,他們從與外界的接觸中獲取能量,同時能量的消耗也比較慢。

深度和廣度

內向者喜歡在少數的領域裡進行深度地了解,而外向者則喜歡廣泛接觸,大膽嘗試,相對於內向者的刨根問底兒,外向者覺得體驗豐富的事物讓他們感到滿足。

內向性格的人心理活動傾向於內部世界,他們習慣於深刻而持久的內在情感體驗。因此,他們看起來更安靜,享受獨處,熱愛思考,並有自我分析和自我批判的特質。

外向性格的人心理活動傾向於外部世界,他們習慣通過外部來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因此,他們活潑開朗,喜歡社交,感情外露,適應環境能力較強。

在外向的世界中做一個內向者

內向/外向只是兩種不同的性格特質,本身並無好壞之分,但是在一個社交和外向性格備受推崇的文化中,成為內向的人往往很難,甚至是可恥的。

因此,「內向」往往被認為是「不善言辭、不善社交、害羞、自卑……」的代名詞。

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解。

內向的人並不是「不善言辭」,他們的性格方式決定了,他們不喜歡將自己有限的精力消耗在他們認為無意義的話題上,相反,當遇到了他們感興趣的話題,他們可以滔滔不絕地深入探討下去。

對於社交,也是因為他們需要更多的「獨處」時間來給自己充電,所以,相對那些需要跟人交涉來獲取能量的外向者來說,他們表現得看起來不是那麼「充滿活力」,如果成為社交活動中大家關注的焦點,他們還會倍感壓力,甚至大腦一片空白,產生眩暈的感覺。然而,這不代表他們不喜交際,他們會仔細甄別自己的社交對象,找到和自己趣味相投的人,進行深度的交流。因此,他們的泛泛之交很少,為數不多的朋友圈裡面都是很要好的朋友。

他們也不是「害羞」或「自卑」,他們只是不喜歡錶現,感情豐富且內化,因此,他們給人一種穩重、踏實的感覺,假如在某些場合遇到了展示自己擅長的技能的機會,他們的表現常常令人刮目相看,你可以看出來,他們一點兒也不害羞、自卑,反而很自信。

正是這種含蓄、慎重、謙遜,並適應獨自工作的特點,讓內向者在眾多需要內傾特質的領域更有優勢,比如研究性領域、創造性領域,包括管理領域也不乏內向者:

一生共獲5次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並被美國電影協會評論為「百年來最偉大的女演員第三位」的奧黛麗·赫本,就是一位喜歡通過獨處來獲取能量、內心情感豐富的內向者藝術家。

「我喜歡獨處,喜歡和我的狗一起散步,一起欣賞樹木、花朵、天空……如果給我機會讓我從周六晚上獨自一人待到周一早晨,我會很開心。」

——奧黛麗·赫本

現代印度的國父,帶領國家邁向獨立,脫離英國殖民統治的偉大政治領袖,並以「非暴力」哲學思想影響了全世界的民族主義者,以及和平變革國際運動。默罕默德·甘地也是一位善於深度思考的內向者領袖。

「用一種溫柔的方式,你可以撼動世界」。

——默罕默德·甘地

20世紀偉大的物理學家,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奠基人,並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世界級偉人」的愛因斯坦也是一位典型的內向者科學家。

「引導男人走向藝術和科學殿堂的最強烈的動機就是逃避日常生活。即便是性格最溫和的人,如果他想進入認知和思考的世界,那他一定會逃離個人生活。」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比爾蓋茨,沃倫·巴菲特,莫扎特,梵高,居里夫人,中國的周星馳,周杰倫,李彥宏,李嘉誠……

可以想像如果沒有內向者,這個世界上會少很多科學家、藝術家、哲學家、作家和領導者等。

如內向者一樣,外向者在自己擅長的領域,也具備自己得天獨厚的優勢。

保持自己的優勢,彌補自己的劣勢

消除了性格內向/外向的認知誤區之後,我們知道了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基因和後天成長的環境決定了我們的性格,而性格一旦形成,很難改變,與其改變,不如真實做自己。

同時,幾乎沒有人是完全內向或完全外向的,我們常說的內向/外向只是偏向,也就是偏內向,或者偏外向。

然而,在生活中的一些情況下,也需要我們發展自己天性不擅長的一面。比如性格內向的人,無可避免地會遇到社交、與人合作等場合,如果想讓自己思考的結晶、內心的豐富情感被外界所看到,為社會創造價值,就需要內向者適當地學習在眾人面前表達和展示自己,就像外向者自然而然所表現得一樣。

所以,我們需要清楚自己的性格特質,在保持自己性格優勢的前提下,彌補自己性格中的劣勢,追求一種平衡狀態,讓自己的性格更趨於「健全」,才能讓自己性格中的優勢更好地發揮。

尊重每一個內向的孩子

回過頭來看文章開頭故事中的那位母親的擔憂,讓孩子表現的外向開朗一些,以便孩子更好地適應環境,健康成長,這不無道理。

但是媽媽卻忽略了,內向不是孩子的錯,內向本身也沒有錯,直接批評和打壓孩子的「內向」,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容易讓孩子感到不安和困惑,並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如果可以的話,請尊重每一個內向的孩子,小心呵護ta的內心世界,適時的時候,也帶ta去外向的世界看一看。

謝謝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哈佛教育專家 的精彩文章:

TAG:哈佛教育專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