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在解放戰爭中為什麼會由盛轉衰,劉伯承一語道破天機
(抗戰後期國軍擁有的美式重裝備)
巨鹿戰役後,國民黨軍調整部署,由王敬久、孫震分別統領部隊,繼續向冀魯豫地區發動進攻。1946年10月中旬,兩集團先後佔領了巨野、嘉祥、鄆城三地。
城池重要,也不重要。劉伯承的認識是,「無論哪一國的軍事學說,守備兵力必須大大的小於機動兵力。」從國內的兵員總量上看,這時的國民黨軍大大超過解放軍,但雙方的機動兵力卻相差無幾,可以說就是被守備給扯了後腿——整十一師、第五軍出戰之前,甚至連它們這樣的全美械部隊都要負守備之責,以劉伯承的戰爭經濟學衡量,實在「太不合算」。
抗戰的時候,日本人也有很多城池要守,但日本人厲害就厲害在,他往往一排一班就能守很大一個地方,你還未必打得下來。國民黨軍在實力上要弱許多,以致造成的情況就是,一個營一個營地不打仗,守著城池乾瞪眼。
與消滅敵軍有生力量相比,劉伯承寧可暫時不要城池。他說:「很簡單的演算法,比如他(指敵方)拿一百五十個旅,我拿一百五十個城,一個換一個,等到我把這一百五十個旅消滅完了,這一百五十個城不還是我的!」
(晉冀魯豫軍區的一名工作人員)
在劉伯承看來,戰爭的勝負,決定於主力的保存或喪失,而不是暫時擁有城池的多少。「存人失地,地終可得,存地失人,必將人地皆失。」
這次劉伯承要消滅的是王敬久的部隊,如果能幹掉對方三個旅,他情願白送三座城池。
王敬久集團包括了整十一師、第五軍,且行動更加謹慎,各部前後靠攏,密集一團。吸取「牛抵角」的教訓,劉伯承決定暫時避開這股強敵,不再與之正面交手。
為了迷惑和鉗制王敬久集團,使之不干擾自己真正的作戰計劃,劉伯承下令七縱和冀魯豫軍區部隊假充主力,在鄆城以南地區拆圍牆、平水溝,喊打喊殺,作出要與整十一師、第五軍決戰的姿態。
打強敵不合算,要說合算,還是應該先打弱敵——一旦殲滅了弱敵,強敵也會變弱,而要是一開始就打強的卻又打不下來,那麼弱敵也會變成強敵。
孫震集團原來只有一個整三師是嫡系,整三師被打掉後,剩下的便全是雜牌了,自然是名至實歸的弱敵。在撇開王敬久集團的同時,劉伯承決定親率二、三、六縱秘密西進濮陽、滑縣,待機殲滅孫震部隊。
(晉冀魯豫軍區部分工作人員在行軍途中)
10月27日晚,各部由駐地出發,一夜便走到了鄄城。第二天早上,正忙著做飯,準備夜間再走,突然接到偵察報告,孫震集團所屬的整六十八師一一九旅正由荷澤向鄄城冒進。
劉伯承一直說,作戰有三種戰術,曰:牛抵角的戰術;馬的戰術;狼的戰術。牛抵角的戰術當然是最糟糕和最不宜採用的,而後兩種戰術若運用得當,則可以在實戰中收到非常理想的效果。
所謂馬的戰術,就是「用後蹄踢」。發現一一九旅之後,劉伯承迅速捕捉住了這一戰機,他決定順手牽羊,殺它一個回馬槍。
在他的命令下,二、三、六縱回師向南。為了縱敵深入,供給部門又將存放於鄄城的輜重向北轉移,沿途還故意翻車撒米,以製造倉促撤退的假象。
一一九旅旅長劉廣信果然中計。10月29日晚,當他率萬餘人馬進至鄄城以南時,遭到二、三、六縱的團團包圍和攻擊。
※劉伯承抓住了國軍哪一個弱點,才可以把他們打得落花流水
※八路軍總部的尷尬處境:「腰包里已沒有多少油水可擠了」
※劉伯承打仗不如林彪?通過這個數據對比,也許你會得出新的結論
※北洋軍為什麼越來越不能打?有人一語道破天機
※中國式選舉原來一直都是這個樣子,絕對讓你大開眼界
TAG:史海浮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