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美,穿越時空——貴州深山裡的千年史詩
願有歲月可回頭
雨軒的第98篇原創文章
想去黔東南山裡那個偏遠的苗族村寨,看最原始的蠟染手工製作,起心動念很久了。
一件從人的雙手與細緻耐心中誕生的物品,使用起來會有一種親近肌膚的舒適感,是一種「美」的存在。敏感的人與之邂逅,被觸動,心生漣漪,便可誕生一段故事。現今時代,這樣的東西已經越來越難尋覓。
為了體驗與真正「美」的東西相遇的喜悅,國慶第三天,帶著小小兵幾經輾轉,在崎嶇山路上顛簸幾個小時後,來到這個安靜的村子,一棟孤立俯瞰群山的吊腳樓前。
門口擺著幾個裝滿藍靛的大染缸, 一位女子從染缸中撈出布料,在旁邊清洗,7、8歲的男孩蹲在地上幫忙。看見來人,她大方笑著打招呼。
互相介紹認識,我們竟然同姓,我叫她張姐。簡短交流後,她繼續忙碌,將洗好的布料一塊一塊理平整,晾在欄杆上。
我自由參觀。一樓是作坊,靠牆的長木桌上平鋪塊畫了一半的正方形絲巾,白色絲巾中間是黃色蜂蠟繪製的銅鼓紋,旁邊陶瓷碗中裝有半碗蜂蠟,一把用來蘸蠟的銅刀。另一邊牆上隨意掛著些染制好的成品。
上到二樓,我被這個只有蠟染裝飾的木屋深深迷住。有做成茶席、門帘、壁掛、圍巾、衣裙各種用途的蠟染製品,其中圍巾最多,但每一條的布料、圖案都不一樣。這就是手工製作品區別於工廠生產的地方,也是一些人之所以喜愛的原因:每一件都是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圖騰。
看中一條圍巾,中間螺旋紋繪成的藍色太陽圖案,圍繞四隻鳳凰,形態各異,邊角幾隻蝴蝶,大小樣子各不相同,一些白紗的地方也不規則地浸著隱隱的藍。
取下圍在脖頸上,感覺這樣天然的藍白色可與任何膚色、服飾相配。無論在明亮的陽光下,還是漫天昏暗的風塵里,或孤寂或不安或焦慮的心,被這種貼心的溫暖包裹,讓秋冬能增加不少幸福感。
張姐忙完,我們交流一些問題。
她說,現在製作傳統手工蠟染的人越來越少,因為城裡工廠批量生產的成本更低,價格更低,效率更高......只有一些藝術人士,或注重生活品味的人,才會願意買手工製作品,傳統手藝人的生存越越來艱難。直到近年來丹寨的「苗族蠟染技藝」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央電視台專門到這裡拍攝了紀錄片,這兩年藉助互聯網的傳播,才逐漸引起關注,開始有一些人慕名而來。
「但是,我只會製作,不懂網路和推廣。」說著,她微信上突然收到一條英文簡訊,熟練的按住「翻譯」,邊回復邊對我說:「有幾個老外說他們明天到達縣城,問我怎麼坐車來村裡。」似乎對外國人的到來習以為常了。
有時候,我們自己不以為然甚至丟棄的東西,在更遙遠的國度反而受到珍視。
返程途中,司機指著路邊一間破敗小木屋說:那裡也有做蠟染的。
我讓他停車,走進去,以為作坊在屋後,卻發現這間昏暗的小屋並無後門。只有一扇窗戶透進微微的亮光,一位老人坐在窗邊,借著微光,用一把細小銅刀在白布上作畫。
她站起來招呼我坐。實際上,屋裡除了她的那張小板凳,和身後一張木床,並沒有可坐之處。我問她:您做蠟染嗎,我可以參觀一下嗎?她笑著點點頭。
實際上,這四面用舊報紙糊住的牆上並沒有什麼可看之物,只有門邊一根繩子上掛著幾個衣架,衣架上掛著幾塊疊得整整齊齊的乾淨蠟染布料,和刺繡布片。司機擠進來拉出一塊對我說:你看這些花紋很複雜,這個針線很細緻,這個要很多天才做得出來。
老人走到牆角的染缸旁,從裡面拎出一件衣服,掛在上方的木棍上,又站著對我微笑。
她身上的紫紅色衣服乾淨得發亮,頭髮梳得一絲不苟盤成髮髻,少女一樣純凈的眼睛,與這個家徒四壁的小屋容易使人的內心困惑。
如果以現代人的思維,在這深山野嶺做出再好的作品也沒銷路,恐怕還沒做出來,先苦惱賣不出去家裡放不下怎麼辦。我們會困擾,在這個世界上,可能找不到安放自己和自己作品的位置,甚至會懷疑這兩者都不被世界所需要。
然而老人只是一心一意創造,手中千絲萬縷呈現出來的圖案,是山中靜靜流淌的時光,千年不變。她的門前連塊牌子都沒有,即使有緣路過的人,還需有心才會走進去。
但有心之人未必都能千里迢迢,翻山越嶺來到這裡。
所以我就想,可以用微不足道的雙手,讓這些美好的東西與有心人發生牽連。
也讓製作者能連綿不絕地傳承下去,在無數個時代里,人們依然有幸觸摸到,經過無數雙手的手手相傳,在無數形狀上,留下的體溫和情意。
可追溯到遠古的丹寨苗族婦女製作的蠟染製品,以自己種植的藍靛(板藍根)為顏料,取材於大自然的花卉、蟲鳥、魚蝦和民族的圖騰龍、鳳等,造型誇張,極富想像力,可用於壁掛、窗帘、桌布、圍巾、服飾等,即有很高的藝術性,又有很好的實用性,是收藏和饋贈親友的好禮品。
2006年,丹寨蠟染被列為國家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今天開始,該公眾號可接受蠟染手工製品的定製,數量沒有要求,有需要請在後台留言。
TAG:雨軒小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