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中國教育的民生情懷

中國教育的民生情懷

■砥礪奮進的五年·教育新跨越⑤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2012年11月15日,新當選的中央政治局常委與記者見面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這句深情的承諾,響徹全場、響徹中國。

一年後,「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寫入重要施政綱領性文件《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在這份文件中,「公平」二字出現了20次,而「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其中,教育發展成果被排在第一位。

習近平總書記始終牽掛著每一個孩子的發展。2013年,他在給聯合國的視頻賀詞中說,努力讓每個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機會,努力讓13億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獲得發展自身、奉獻社會、造福人民的能力。2014年,他就加快職業教育發展作出重要指示,要「努力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2015年,他在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的主旨演講中提出,讓貧困地區每一個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讓他們同其他孩子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向著美好生活奮力奔跑。2016年教師節,他在考察北京市八一學校時又指出,要「讓每一個孩子都對自己有信心、對未來有希望」。

「每一個」,這是一個國家最高領導人對人民的莊嚴承諾,也成為新一屆中央和政府施政的目標。

在這一執政理念的召喚下,5年來,教育公平在廣度、深度及內涵上取得重要進展。

頂層設計,破解教育資源配置世界性難題

教育格局和生態被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快速發展迅速改變著。

2013年,中國的城鎮化率為53.73%;2017年,這個數字增長到57.35%。

一方面,上千萬人口向城鎮聚集。全國百強縣江蘇崑山,一年就出現800多名教師的缺口。在山東、河南的一些地方,縣城中學的班額達到了六七十人。洶湧而來的教育人口,給作為基本公共服務的義務教育出了一道世界性難題。另一方面,鄉村學生走了,教師也跟著走。在更加偏遠的高原、山區,地廣人稀、交通不便,教師不願去,去了留不下,怎麼辦?

要解決這些「大」問題,不再是零敲碎打的改革就能奏效,必須從頂層突破制度壁壘。

2015年11月,國務院下發《關於進一步完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通知》,目的是「建立城鄉統一、重在農村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並實現義務教育相關教育經費可攜帶。

一系列「堅硬」而「明朗」的改革舉措,為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掃除了「錢」與「責」的障礙。

2016年5月2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24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著力解決『鄉村弱』和『城鎮擠』的問題」。

這份長達6000多字的文件,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高度,調動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土資源部、國家發改委等8個部委,充分彰顯出黨中央、國務院解決制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瓶頸問題的決心和魄力。

效果很快顯現。據統計,2016年全國共有義務教育大班額45萬個,比2015年減少了4萬個,降低了1.4個百分點;超大班額減少了3萬個,降低了1個百分點。2012年以來,大班額比例平均每年下降1個百分點。

為解決「鄉村弱」的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多措並舉,先後出台全面改薄、校長教師交流輪崗、鄉村教師支持計劃、集團化辦學、縣管校聘、推進教育信息化等多項舉措,推動教育資源配置均衡化,取得明顯成效。

2013年底,《關於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的意見》發布,到2016年,全國有77%的縣級行政區劃納入「全面改薄」實施範圍,覆蓋學校達21.8萬所,被譽為「我國義務教育學校建設史上中央財政投資最大的單項工程」。

2015年,國務院印發《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首次從國家層面就支持鄉村教師制定專門政策,解決鄉村教師突出問題,進而解決教育公平、教育現代化等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一系列強勁有力的舉措,把中國縣域內義務教育均衡推向一個新的歷史高度——從基本均衡走向優質均衡。截至2016年底,全國已有1824個縣(市、區)通過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督導評估國家認定,佔全國縣(市、區)總數的62.4%。據不完全統計,自2013年啟動督導評估認定以來,各地累計投入2.73萬億元用於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新建、改擴建學校約20萬所,增加學位2000萬個,補充教師130萬人,參與交流的校長和教師達185萬人次。

今年4月,《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督導評估辦法》出台,標誌著義務教育均衡進入「優質」發展階段。

伴隨城鎮化的推進,學前教育「入園難」「入園貴」問題也逐漸顯露出來。

自2012年起,國務院連續推出3個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貫穿其中的重點任務就是「擴總量、調結構、建機制、提質量」。從2011年到2016年,中央財政總計投入專項資金1000多億元,用於中西部農村地區改擴建幼兒園,扶持企事業單位、集體辦幼兒園和普惠性民辦園。同時,在構建以公共財政投入為主的農村學前教育成本分擔機制、將公辦園納入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扶持國有企事業單位和集體辦園、建立普惠性民辦園認定扶持制度、解決非在編教師工資待遇等長期制約學前教育發展的瓶頸問題上,取得重大政策突破。連續5年的「全情投入」,促使幼兒入園率從2012年的64.5%提升到2016年的77.4%。「入園難」問題得到明顯緩解。

壯士斷腕,捍衛教育機會公平

教育機會如何分配,將直接體現社會的公平正義。

曾經,「擇校熱」在一些大城市興起。能否破解這一難題,考驗著政府的魄力。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要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推進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工作,破解擇校難題。

2014年1月14日,教育部印發《關於進一步做好小學升入初中免試就近入學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要求「進一步明確小升初劃片入學模式、對口升學流程、入學辦理方式、信息公開辦法,落實各級政府和教育部門職責,強化工作監管和社會監督」。

短短半個月內,《教育部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做好重點大城市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工作的通知》印發,將工作聚焦19個大城市,要求2014年制定完善進一步規範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的方案,並強調,「到2015年,重點大城市所有縣(市、區)實行劃片就近入學政策,100%的小學劃片就近入學;90%以上的初中實現劃片入學;每所劃片入學的初中90%以上生源由就近入學方式確定」。

一場解決城市「擇校熱」,努力實現教育公平的「攻堅戰」吹響了號角。

2014年2月,北京市教委宣布全面取消普通高中招收擇校生,並逐年減少各類特長生招生比例,2014年示範高中招生計劃的30%將分配到區域內初中校。緊接著,北京市取消了義務教育「共建」入學方式,啟用入學服務系統,公開學校服務片區,加強學籍管理,下發12條禁令,促使學生入學公開透明。2016年北京市小學就近入學比例達94.50%,初中達90.68%。

上海2015年使用「義務教育入學報名系統」,全面實行入學信息登記,全面推進人戶分離子女居住地登記入學,各區縣在安排入學時按照「戶籍地與居住地一致優先」原則進行。這些措施有效減少了跨區域擇校現象。

……

在強力規範入學規則的同時,各地不斷提高教育的整體質量,做大「蛋糕」。

北京市橫向上採取名校辦分校、集團校、教育集群等措施,縱向上採取九年一貫制合作辦學、九年一貫制對口直升、優質高中校額到校等措施,使優質教育資源實現了再擴大。2015年4月,北京16個區縣一次性通過了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驗收評估。

上海市一直推行集團化、學區化辦學,有效促進了教育資源均衡優質發展。按計劃,2017年上海的學區化、集團化辦學將覆蓋全市50%的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加入新優質學校集群發展的學校數量將增至250所左右,覆蓋全市義務教育階段約25%的學校。

2015年12月,教育規劃綱要五年貫徹落實情況總體評估報告發布,19個大城市(包括直轄市、副省級城市)公辦小學就近入學比例達97.9%,公辦初中達95.4%,「擇校熱」已逐步降溫。

2017年3月3日下午,在全國兩會「部長通道」上,面對記者的提問,教育部部長陳寶生表示:「3年下來,第三方機構評估結果顯示,對36萬家長的調研結果是家長對這項改革的滿意率達87%,對102萬學生的調研結果是學生的滿意率達97%,對14000名教師的調研結果顯示,改革實施後,大部分學生已就近入學。」

精準施策,不讓一個孩子掉隊

5年來,聚焦弱勢群體、薄弱環節,瞄準農村、山區、貧困地區,教育以洪荒之力開展了一場場攻堅戰,努力提升每一個受教育者尤其是弱勢群體的獲得感……

2011年,教育部與中國殘聯開展了一項摸底調查:當年全國實名登記的未入學適齡殘疾兒童少年有近8.3萬人!

「特殊教育提升計劃」提上國家議事日程。

2014年初,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4—2016年)》,提出3年內將殘疾兒童義務教育入學率從72%提高到90%以上……

2016年,提升計劃收官時,特殊教育已華麗轉身:上述8萬多名兒童少年全面完成入學任務;生均公用經費標準達6000元以上,比2013年增加兩倍;全面完成盲、聾、培智三類特教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研製審定……

今年7月,教育部等七部門聯合頒布的《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年)》提出,到2020年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95%以上……

哪裡是痛點,哪裡就是教育改革的著力點。

據統計,2010—2015年間,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均在2000萬左右。

2013年初,教育部等五部門下發《關於加強義務教育階段農村留守兒童關愛和教育工作的意見》,明確留守兒童工作的三大基本原則:「政府主導、統籌規劃」「家校聯動、形成合力」「社會參與、共同關愛」;提出「三個優先」:優先滿足留守兒童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優先改善留守兒童營養狀況、優先保障留守兒童交通需求,努力構建起關愛留守兒童的一張堅實大網。

2016年,國務院出台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首次在國家政策體系中,把留守兒童工作的第一責任人明確為父母、家庭。在此基礎上,加大教育部門和學校關愛保護力度。

教育部在全國確定了10個縣(市)作為留守兒童教育關愛觀測聯繫點,以點帶面,提升學校留守兒童工作水平。

學童的需求在哪裡,公共服務就要延伸到哪裡。

2011年,一場民間發起的指向貧困學童的「免費午餐」公益活動,引發了社會高度關注。當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的意見》,要求「從2011年秋季學期起,在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啟動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試點工作」。

近6年來,中央財政為此投入1591億元,覆蓋1590個縣、13.4萬所學校,受益學生達3600多萬人,近1/4的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享受營養膳食補助。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跟蹤監測表明,2015年,試點地區男、女生各年齡段的平均身高比2012年高1.2厘米至1.4厘米,貧血率從2012年的17%,降低到2015年的7.8%,營養不良問題得到緩解。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有關部門密集出台相關資助政策措施,建立起覆蓋學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的學生資助政策體系。

截至2013年底,全國31個省份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都建立了學前教育資助制度。

2014年,對中等職業學校全日制正式學籍一、二、三年級在校生中所有農村學生、城市涉農專業學生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免除學費。

2015年,全國統一實施城鄉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

2016年,免除公辦普通高中建檔立卡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學雜費。

在高等教育階段,則建立了國家獎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學費補償貸款代償、校內獎助學金、勤工助學等多種方式的混合資助體系。

在中國大地上,不能讓一個孩子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

5年來,全國累計資助學生達到4.25億人次、資助金額達近7000億元(不含義務教育免費教科書和營養膳食補助),累計資助資金和財政投入都比上一個五年周期翻了一番。

調查顯示,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正逐步提高,到2020年將增至10.8年。

於是,一個時代課題日漸清晰: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按照精準扶貧的思路,國家首先選擇在貧困和少數民族地區破題。

2011年,財政部和教育部啟動實施「普通高中改造計劃」,重點支持連片特困地區普通高中發展普及。黨的十八大後,不僅對此項目加大投入力度,而且啟動了「民族地區教育基礎薄弱縣普通高中建設項目」計劃。截至2014年,中央財政對兩個項目共投入110億元,惠及300多萬名高中生。如今,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已達87.5%,比2012年提高2.5個百分點。

此外,大學招生向中西部、寒門學子傾斜。早在2008年,「支援中西部地區普通高校招生協作計劃」便啟動實施。黨的十八大後,協作計劃的力度進一步加大,2017年安排協作計劃28.7萬人。該計劃自實施以來,中西部錄取率最低省份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縮小到5個百分點以內,圓了100多萬個中西部地區孩子的大學夢。

2012年起,重點高校定向招收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的國家專項計劃、地方專項計劃和高校專項計劃實施,如今,已累計招收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27.4萬人。

千秋功業,惠澤民生!

5年來,面對中國社會的快速發展變化,黨中央、國務院堅持以公平為第一原則,突破體制機制障礙,努力實現均衡配置義務教育資源,精準扶持特殊群體,最大限度地保障每一個公民的生存權、發展權。這5年在歷史長河中,只是一瞬,但是堅守的原則、奠定的格局、確立的制度,將成為未來教育發展的基石,成為未來社會的穩定器。

《中國教育報》2017年10月15日第1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四次試園法」縮短入園適應期
孩子是花 我願做那片綠葉
山東投4億獎勵各地解決大班額
「喚醒大山的希望」公益行走進陝西渭南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