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官窯瓷器市場為何如此走俏?拍賣價值又是多少
宋代官窯瓷器 ,官瓷代表著中國陶瓷藝術的最高成就,屬於宋代五大名窯之一, 由官府直接營建。有北宋官窯、南宋官窯之分。官窯瓷器雖然在宋代瓷器中只佔極少數,但是由於其所處地位和具備的優越條件,使它在當時燒造了一批宮庭所需的高檔瓷器,其高超的燒造技藝和不朽的藝術價值,成為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
人們所說的宋代五大名窯,即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的說法,主要來自明代《宣德鼎彝譜》「內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名窯器皿,款式典雅者,寫圖進呈」這句記載。柴窯為後周時期的瓷器,且實物失傳、技術缺失、缺乏窯址印證,故一般不和宋代其他五個窯口並列提及。
《宣德鼎彝譜》的這句話,至少蘊含以下兩個信息:宮廷中對瓷器有明確的劃分標準,並對款式典雅的瓷器畫圖留存(這個習慣沿襲到了清代);對宋代瓷器的劃分或命名,是根據出產地或來源地,這也是我國從古至今,官民通用的命名習慣。今天也是這樣,景德鎮窯、德化窯、醴陵窯、石灣窯、龍泉窯等,全部按照產地命名。(註:窯口和瓷器品牌名是兩回事,不能一概而論)
在宋代,汝窯產自汝州,鈞窯產自鈞台,定窯產自定州,哥窯產自哥哥洞(杭州附近或浙江區域內,窯址尚未發現或確定),那麼按此習慣推論,官窯必定產自「官家」或者「官方」。這種約定俗成的命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或許會廓清我們對宋代瓷器的認識和誤區,尤其是針對「官窯」這個備受爭議,至今仍難以定論的窯器。比如,有些人很牽強的提出「汝官窯」、「汴京官窯」、「鈞官窯」等概念,這些概念拋開了產地,生搬硬套把明清官窯的概念強加到宋代各個窯口上,弄得不倫不類還混淆視聽。既然古人已經把官窯單獨開列出來,說明它必定和其他四個窯口是有區別的,在瓷器開始被官方進行管理的宋代,被命名為「官窯」必定具有特殊的象徵意義。
《坦齋筆衡》中有這樣一段很著名的記載:「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江南則處州龍泉縣窯,質頗(粗)厚。政和間(1111-1118年)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中興渡江,有邵成章提舉後苑,號邵局,襲故京遺制,置窯於修內司,造青器,名內窯;澄泥為范,極其精緻,油色瑩澈,為世所珍。後郊壇下別立新窯,比舊窯大不侔矣。余如烏泥窯、餘杭窯、續窯,皆非官窯比。若謂舊越窯,不復見矣」
這段包含的信息量很豐富,邏輯清晰,說明了宋代瓷器的基本面貌,並逐一道出官窯和其他窯口的區別、管理機構、窯口等諸多問題。既然官窯產自官方,那麼他和其他幾個窯口的區別在哪裡。「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江南則處州龍泉縣窯,質頗(粗)厚。政和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這段話說明定窯、汝窯、龍泉窯、官窯是各自不同的窯口,產品不一樣,汝窯儘管為魁,但它不是官窯。本人前面關於汝窯的一篇文字中論述了汝窯的性質是貢窯(或御用窯),鈞窯也是貢窯,定窯在沒有被汝窯取代之前,也是貢窯。貢窯的性質本質是一種民窯,官方收購認可的精品,不對窯口進行控制
既然官窯產自官方,那麼官窯的管理機構是什麼。北宋時期的管理機構缺乏記載,南宋時期的管理機構比較明確,「中興渡江,有紹成章提舉後苑,號紹局,襲故京遺制,置窯於修內司,造青器,名內窯」這句話可以看出,有專門管理後苑的機構,根據負責人的名字取名為某某局,局內設有「修內司」,從名稱來看應該是局內負責修繕皇宮或者後苑的專門科室,這個科室的職責之一就是燒造專供宮廷的青瓷器,這些窯口當時叫做內窯。可以看出,管理宮廷瓷器燒造的機構,僅僅是個內廷部門的小科室,不是朝廷機構,和清代宮廷「造辦處」類似,應該由太監進行管理,但又和清代派朝廷官員在景德鎮督造官窯的情形不同。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問題,宋官窯的窯址在哪裡。「修內司……澄泥為范,極其精緻,油色瑩徹,為世所珍。後郊壇下別立新窯,比舊窯大不侔矣。」後世根據這段文字來證明南宋內廷至少設有兩個窯址,第一窯址直接用管理科室命名為「修內司窯」,第二個用地址命名為「郊壇下窯」,還說明後者質量和受世人追捧程度大大比不上前者。這兩個窯址目前已通過考古發掘得到證實,「修內司窯」為鳳凰山老虎洞窯址,「郊壇下窯」為烏龜山窯址。南宋官窯窯址找到了,但北宋的在哪裡呢?回答這個問題已經變得異常困難,甚至不可能了。存在時間何其之短,存世品幾乎難以確定,文字記載幾乎為零,極小的產量,可以想見這個窯的規模何其之小,碰上戰亂,黃河改道,瞬間就被時間的長河中沖刷得了無痕迹。缺乏民間基礎的瓷器,再美,也會被歷史拋棄。
到總結時間了,所謂宋官窯,是指由宋官方直接管理,產品僅供宮廷的一個窯口,它脫離了民窯的產地,不以市場為目的。由於宋分為南北兩代,官窯的設置為北宋末年,南宋仍存續,但北宋時期的窯址、記載、實物均缺失,故宋官窯瓷器,現今主要是指南宋官窯瓷器。
1、器型和概貌:宋代造型。大多用來祭祀或陳設,也有部分日用品。一般概括為厚胎厚釉、厚胎薄釉、薄胎薄釉、薄胎厚釉以及胎不太厚(3.5毫米左右)釉也不太厚(0.8毫米左右)適中型等。釉色紛繁。釉質瑩潤如玉。釉面開片,大片紋者多。里外披釉並有紋。類似哥窯瓷容易混餚,但仔細看能辨清。在燒制方法上為墊燒(使用匣缽裝燒,底部有墊圈)或裹足(釉將底足全部包住不露胎)支釘燒。支釘燒制底部留有支釘痕,支釘數為三、五、七個或更多不等。
2、胎色和胎骨:宋官窯瓷胎色從傳世和窯址出土兩種情況看,為黑、黑紫、灰黑、香灰、淺赭、灰(含深灰)、灰白(有的趨白)、土黃(含褐黃紅)。黑胎數量有限,而相當一部分為香灰、灰、灰白等色。
製成的宋官窯瓷胎骨有厚薄兩種,厚者5毫米左右,薄者3毫米左右。宋官窯瓷胎土細膩溫潤,特別是一些精品由黑或紫黑土燒成胎後其質如同古代筆硯(端硯石類),有筆硯胎之說。如用砂紙打磨可感十分細膩滑潤,絕不含砂,玉質感直追或類似古筆硯的效果。這一點,在南宋葉寘《坦齋筆衡》的書中對宋官窯瓷所用胎土已經說得很明白:「澄泥為范,極其精緻」,就是指宋官窯瓷胎是用澄泥所做,特別細膩精緻。而澄泥,特別是古澄泥這種極細之物是專門用來製作澄泥硯的,其彌足珍貴至今已無法找到。所以要仿出細膩如筆硯效果的宋官窯瓷胎對於現代來說其難度可想而知。
3、釉層和釉質:釉層有厚薄兩種,薄者小於1毫米,厚者大於1毫米,但都比哥窯瓷和汝窯瓷厚。釉質分三類。第一類為失透潤澤型。即釉層透明已很弱或消失,釉呈玉質態似凝脂或堆臘,有一層較明顯的酥油光閃爍或呈臘光,顯得十分溫潤玉澤。第二類為失透晶瑩型,是指在第一類基礎上一些器物在失透的釉層外含一層極薄瑩亮的釉水,在玉態的外表上,有如酥光浸潤,呈現出玻質般的晶瑩華貴感,或用行話說,就是釉好。第三類為瑩潤型。這類釉層清明玉潤,有光澤感,略顯些微透明,釉層薄厚均有。在第一、二類失透潤澤型或晶瑩型中,釉層趨厚者多,也有趨薄的;有的光澤稍多一些,有的光澤稍弱一些。特別是部分真品器物釉表面還帶有類似芝麻花瀰漫形態的點點發白或帶黃閃藍的土沁花斑點,擦不掉,這是由於釉中含有瑪瑙緣故,在汝瓷中也有此現象。以上凡釉層厚者,均是經多次施釉燒制而成,其難度極大,因燒制中厚釉屯留很困難而易流散,今天我們所見的一些精品其釉厚如凝脂般光潤,特別是其呈現出的如玉似臘的酥光寶暈效果,是後世仿品無法做到的。
4、釉色:因兩宋窯口多而不同,顏色紛繁複雜,粉青、蝦青、米黃、蜜臘黃、翠綠、月白等色居多,其中以粉青、米黃、蜜臘黃、翠綠等色最為引人。以上各色中,都有或深或淺的顏色品種。另還有其它多種顏色。
5、開片:分大開片、小開片,有大器小片者為貴,小器大片者為奇之說。具體分三種,第一種為開大小片,即藏家所說的文武片,即在同一器物釉表開大小兩種紋片,大片很大且稀疏,小片很小而集中。開片的角邊為三角、四角、五角、六角或三邊、四邊、五邊、六邊,形成沒有規則的不等形。開片的邊彎曲迴旋多變化,開片的角或鈍或尖形狀各異。第二種為全大片、全中片或全小片,開片大小相差不太大,開片角邊情況同第一種(此第二種開片情況可以布滿器物全身或大部)。第三種為開冰裂片(類似冰或雲母層層開裂)、百圾碎片,屬於紋片較小面積差不多瑣碎且光澤感強的一類(從近年出土遺存和傳世品看,其中有一些較特殊的明顯帶有汝窯性質和宋官窯特徵的冰裂紋、百圾碎紋器物,被藏界借稱做汝官窯瓷。官窯中的汝官瓷同大眾熟稱的汝窯中的汝官瓷或官汝瓷不同,這種叫法不一定合適)。這類器物釉層比通常汝瓷稍厚一點,帶有一定光澤和略微透明度,胎色為香灰,燒制方法也是支釘或墊燒,裹足或露足.
徵集範圍:
※買家急需購買大清銀幣曲須龍快速交易 私下洽購 馬上成交
※現在價值非常高 私下洽購 馬上成交
TAG:金沙古玩鑒定交易拍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