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日習論語第153天
述而篇第六
點擊在線收聽語音版
原 文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注 釋
志:立志。
據:堅守、堅持、執守。
依:依憑、不違。
游:自在、從容、得心應手。
藝:指孔子教授學生的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都是日常所用。
義 釋
《四書集注》:志於道,志者,心之所之之謂。道,則人倫日用之間所當行者是也。如此而心必之焉,則所適者正,而無他歧之惑矣。據於德,據者,執守之意。德者,得也,得其道於心而不失之謂也。得之於心而守之不失,則終始惟一,而有日新之功矣。依於仁,依者,不違之謂。仁,則私慾盡去而心德之全也。功夫至此而無終食之違,則存養之熟,無適而非天理之流行矣。游於藝。」游者,玩物適情之謂。藝,則禮樂之文,射、御、書、數之法,皆至理所寓,而日用之不可闕者也。朝夕游焉,以博其義理之趣,則應務有餘,而心亦無所放矣。此章言人之為學當如是也。蓋學莫先於立志,志道,則心存於正而不他;據德,則道得於心而不失;依仁,則德性常用而物慾不行;遊藝,則小物不遺而動息有養。學者於此,有以不失其先後之序、輕重之倫焉,則本末兼該,內外交養,日用之間,無少間隙,而涵泳從容,忽不自知其入於聖賢之域矣。
《四書蕅益解》:卓吾雲。學問階級。方外史曰。雖有階級。不是漸次。可謂六而常即。
江謙補註:六而常即者。謂眾生即佛。而漸次分之。則有六種階級。一理即。二名字即。三觀行即。四相似即。五分證即。六究竟即。道德仁藝。只是仁耳。行之謂之道。得之謂之德。守之謂之仁。取之左右逢源。著於事物。謂之藝。
《論語新解》:本章所舉四端,孔門教學之條目。惟其次第輕重之間,則猶有說者。就小學言,先教書數,即游於藝。繼教以孝弟禮讓,乃及洒掃應對之節,即依於仁。自此以往,始知有德可據,有道可志。惟就大學言,孔子十五而志於學,即志於道。求道而有得,斯為德。仁者心德之大全,蓋惟志道篤,故能德成於心。惟據德熟,始能仁顯於性。故志道、據德、依仁三者,有先後,無輕重。而三者之於遊藝,則有輕重,無先後,斯為大人之學。若教學者以從入之門,仍當先藝,使知實習,有真才。繼學仁,使有美行。再望其有德,使其自反而知有真實心性可據。然後再望其能明道行道。茍單一先提志道大題目,使學者失其依據,無所游泳,亦其病。然則本章所舉之四條目,其先後輕重之間,正貴教者學者之善為審處。顏淵稱孔子「循循然善誘人」,固難定刻板之次序。
今 譯
孔子說:「立志行道,謹守諸德,不違背仁,游習六藝。」
主 旨
孔子教導弟子如何學道修養。
引 述
愛美和追求美是人類的天性,我們所追求的天下太平,必須透過六藝的陶冶,使宇宙人生達到純美的太和境界。志於道是起點,而游於藝則是最終的目標。
人的一生,各有不同的遭遇。但是無論如何,應該以增進自己的道德修養,作為終生努力的目標。從不同的立場,不一樣的行業,不相同的職位,共同致力於天下太平的理想,應該是並不困難的事情。
道德的修養,以仁為本。如果有閑暇的時間,可以透過藝術活動,來增加人生的樂趣。
孔子這一番話,依現代觀點,即為加強每一個人的科學、藝術與道德教育,共同促進天下太平。
生 活 智 慧
(一)科學、藝術素養,尚須向外學習。道德修養,只要自己下定決心,說要就要,人人都做得到。可惜現代人能要的偏不要,一心偏向自己控制不了的東西,造成很大的生活壓力。
(二)太重視精神而忽略物質,導致科學落伍,是近代中國的不幸。然而過分重視物質,忽視道德與藝術,也將造成人不像人的可怕後果。
(三)外在世界千變萬化,我們很難掌握。內在修養先提升起來,對外界的變化,自然更有定力,可以合理因應。
建 議
從自己和家庭做起,重視人倫道德,並進而敦親睦鄰,促進社區的安寧與和諧。
別 裁
假如有人問,孔子的學術思想真正要講的是什麼?可以大膽地引用這四句話作答,這就是他的中心。也可以說是孔子教育的真正的目的,立己立人,都是這四點。關於這四點的教育方法,也就是後面《泰伯》篇中孔子說的「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第一項所說的「志於道」,又學個什麼道呢?一般人說孔子說的是人道,不講天道,因為天道渺遠,屬於形而上的範圍。究竟有沒有神的存在?生命是怎樣開始的?宇宙是如何形成的?這些都是屬天道。
「天道遠」並不是說與我們的空間距離遠。如照現代觀念來說,更不合理了,目前到月球只不過幾天的事,怎麼說遠?這個遠字實際上是高遠的意思,指距離人類的知識程度太遠。「人道邇」,人道比較淺近易懂。所以過於高遠的暫時不要講它,先把人們自己切身的問題解決了,再講宇宙的問題,一般人說孔子只講人道,這是後代的人為孔子下的定義,事實上孔子並沒有這樣說,當時,只有他的學生子貢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見《公冶長》篇。根據子貢這裡的話,再看孔子在《易經》中所講的學問,他絕對懂天道——宇宙的來源。所以子貢便說,他講人道,我們聽得懂,他講宇宙的奧妙,因為我們的學問還不夠,實在聽不懂。
因此孔子在這裡所講「志於道」的「道」,我們不能硬性替它下一個範圍,說他只講人道,不講天道。如果要研究孔子的思想,必須研究《易經》的《系傳》,他許多的重要思想,都表現在《系傳》中,有關形而上的學問,也在《系傳》里。
那麼孔子在這裡所說的道是什麼?我們可以很老實的作答:「孔子自己沒有下定義,所以我們很難替他下定義。」至於他在這裡講的「志於道」可以列舉很多,證明他是懂得形而上道。由人生的普通行為——形而下開始,一直到最高的天地萬物的玄妙之道,他全懂。不過一般學生們程度不夠,他沒有偏向這方面講,如果專講這方面,孔子就變成一個宗教的教主了。儘管後人稱他為儒教教主,他自己在當時非常平實,不走教主的路線。
根據原文「志於道」,可以解釋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遠,要希望達到的境界。這個「道」就包括了天道與人道,形而上、形而下的都有。這是教我們立志,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目的。至於是否做得到,是另一回事。正如大家年輕時剛出社會做事,都立志取得功名富貴。就以賺錢為目的來說,起碼也希望賺到幾千萬元。但立志儘管立志,事實上如今一個月只賺幾千塊。如果因立志幾千萬,只拿幾千元,「不為也!」不願干,回去好了!這說明立的志能不能實現,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孔子說,作學問要把目標放得高遠,這是第一個「志於道」的意思。
「據於德」,立志雖要高遠,但必須從人道起步。所謂天人合一的天道和人道是要從道德的行為開始。換句話來說,「志於道」是搞哲學思想,「據於德」是為人處世的行為,古人解說德就是得,有成果即是德,所以很明顯的,孔子告訴我們,思想是志於道,行為是依據德行。如果根據這裡的四點來分析《論語》中所講的道理,有許多都是「據於德」的說明。
「依於仁」,已經說過,仁有體有用。仁的體是內心的修養,所謂性命之學、心性之學,這是內在的。表現於外用的則是愛人愛物,譬如墨子思想的兼愛,西方文化的博愛。「依於仁」,是依傍於仁,也就是說道與德如何發揮,在於對人對物有沒有愛心。有了這個愛心,愛人、愛物、愛社會、愛國家、愛世界,擴而充之愛全天下。這是仁的發揮。
「依於仁」然後才能「游於藝」。游是游泳的游,不是遊戲的遊,在這裡我們要特加註意,遊戲的遊是「辵」旁,這裡是水旁的游泳的游,「游於藝」的藝包括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
孔子當年的教育以六藝為主。其中的「禮」,以現代而言,包括了哲學的、政治的、教育的、社會的所有文化。至於現代藝術的舞蹈、影劇、音樂、美術等等則屬於樂。「射」,軍事、武功方面。過去是說拉弓射箭,等於現代的射擊、擊技、體育等等。「御」,駕車,以現代來說,當然也包括駕飛機、太空船。「書」,文學方面及歷史方面。「數」則指科學方面的。凡是人才的培養,生活的充實,都要依六藝修養,藝絕不是狹義的藝術。原來繪畫是文藝,現在美術卻與文藝分開,越分越細,但也越分越窄。有人說科學分得如此細,走向一種病態了。舉例來說:有人鼻子不通去看醫生,鼻科醫生說也許受牙齒的影響,先到牙科檢查,然後放射科、神經科、心電圖各種查完,再回到原來的鼻科。這時鼻科醫生對病人說,你找錯醫生了,我是專門治左鼻孔的,你是右鼻孔不通,要找那一邊的醫生。這是用醫病來諷刺科學分類的過分。
中國古代不這樣細分,凡屬六藝範圍的都是藝。人生對於道、德、仁、藝這四種文化思想上修養的要點都要懂。這四個重點的前一半「志於道,據於德」包括了精神思想,加上「依於仁,游於藝」作為生活處世的準繩,是他全部的原則,同時告訴每個人,具備這些要點,才叫學問。
如無高遠思想就未免太俗氣,太現實的人生只有令自己厭煩。沒有相當的德行為根據,人生是無根的,最後不能成熟。如果沒有仁的內在修養,在心理上就沒得安頓的地方。沒有「游於藝」,知識學問不淵博,人生就枯燥了。所以這四點統統要,後人對這四個重點都有所偏重,其實講孔子思想,要從這裡均衡發展。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日習論語148天
※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日習論語第146天
※子游有識人之明——日習論語第131天
TAG:日習經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