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感悟孔子的仁義之道

感悟孔子的仁義之道

孔子的思想內容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其中,最富盛名的思想之一是「仁義之道」。對於這一思想內容可以從不同的維度進行分析。

從個體維度來說,仁義是人之本性所在。古有「仁者愛人」,經過推己及人,發展到親親,仁民,愛物,從而一以貫之。只有愛自己才能更好地去愛別人。「人之初,性本善」,仁義是性善的重要表現形式。「天地萬物,一體之仁」,感悟仁義之道,發掘生命內在本質。

自天子以至庶民,皆以修身為本。佛陀本出身帝王之家,榮華富貴一生享用不盡,他並沒有因此度過一生,而是剃度出家,歷經磨難,最終於菩提樹下頓悟成佛。由此可見,物質的富足並不能使人得到真正的滿足。人在不斷追求慾望的過程中導致身心俱損,無法修身養性。孟子的「養心說」強調「養心莫善於寡慾」,修身亦是如此,合理控制慾望,更容易獲得滿足。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若為官一任,則要造福一方。

「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的仁義之道表現在與他人的外在關係上。心理學中有一條人際交往的「黃金規則」,即「像你希望別人如何對待你那樣去對待別人」。不要以己之私致他者不快。仁者樂山,山可厚德載物;知者樂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國治而後天下平,這是政治的終極理想,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仁義之道在此基礎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儒家講內聖外王之道。內聖,即誠意,正心,修身;外王,即齊家,治國,平天下。從古至今,達到內聖外王境界的人少之又少。隨著時代發展的潮流,內聖與外王逐漸分裂,人始終無法真正達於內外的和諧統一。如果僅僅從表面出發去解決問題,忽視其根本,最終只會揚湯止沸,豈不是本末倒置?

宋明時期出現理學,將「禮」發展為「天理」,而後逐漸形成所謂的封建教條,扼制人性,這本不是孔子所倡導的「禮」,實為一種「偽儒學」理論。我們常說「禮有損益」,對於那些違反仁義之道的封建禮教應當被廢除。

仁義之道是中華文化之根源,指導我們的現實人生,追求成賢成聖,講究治國治民之道。秉持仁義之道,方可明心見性。張載曾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理想,仁義之道亦是如此。

(白城師範學院政法學院2015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學小組 的精彩文章:

正國史以起民智
《周易》的哲學模式:對應和中、陰陽合德、整體平衡

TAG:國學小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