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和尚的音樂老師——不僅文章寫得好,還順便給佛經譜了曲
說起「梵唄(bài)」,可能大多數人都不熟悉,但如果說起法會上和尚們唱誦的佛經,肯定很多人都耳熟能詳。
而今天,山東東阿縣的「魚山梵唄」已經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須知,這「魚山梵唄」,便是最正宗的梵唄,而所謂梵唄,說白了,便是法會上和尚們唱誦的佛經。
僧人們唱誦《寶鼎贊》(梵唄)
梵唄,本身是梵文音譯「梵覽摩-唄匿」(Brahma-pātha)的簡稱,其中,「梵」(梵覽摩)源自古印度婆羅門教,有清凈、終極之意;唄(唄匿),漢語意為「詠唱」。合在一起,「梵唄」即是指清凈的詠唱。後來,也泛指對佛、菩薩的禮敬讚頌與對佛經的詠唱。
我們今天在寺廟裡見到的很多法會上,和尚們唱誦佛經、禮讚佛菩薩時,不像是念出來的,而更像是唱出來的,這些便屬於「梵唄」的範疇。
對梵文(以及原始佛經)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梵文繁複(連帶著導致原始佛經也翻譯得繁複、冗長),尤其是它的音韻十分繁瑣,相對而言,漢語早就發展成單音節文字,較為簡短。因此,在佛教傳入漢地之後,大家想唱誦佛經就遇到了現實的問題:用原來的曲調來詠唱,漢語太簡短,唱不出梵文原文的味道來。
於是,一位天才人物橫空出世,創造了今天這種佛經詠唱形式——梵唄。
水陸法會
這位天才人物不是別人,正是才高八斗的大才子——曹植。
曹植天縱英才,文章真是「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曹操一度想將他立為接班人。可是,曹植乃是性情中人,在政治上常犯錯誤,使得曹操對其十分失望,最後選定曹丕為接班人,而曹植則離開了政治中心。
曹魏的都城在今天的河南洛陽,可曹丕繼位後,卻把曹植封到遠離洛陽的山東東阿,做個名不符實的「東阿王」。
曹植內心的苦悶,難以排遣,便一面以研讀佛道經典為務,一面放浪形骸以山水為寄託。一日,他來到魚山,忽聽得山中梵音繚繞,仔細尋去,原來乃是自山洞中修行之處傳來。
曹植心情振奮,當即拿來紙筆,將聽到的曲調記錄下來,回去之後,詳加研究。研究之下,曹植大喜,發現這曲調,可以拿來為佛經譜曲,如此一來,則梵樂、漢語之間不能相容的問題便可以迎刃而解。
於是,曹植閉門不出,日以繼夜地趕工,一口氣寫下三千餘首佛歌,這些便是流傳到今天的「梵唄」。
馬浚偉飾演的曹植
曹植與「魚山梵唄」的傳說與故事,有著相當的影響,至今有很多僧人、音樂家都將曹植視為「梵唄」本土化的祖師爺。
不過,有漏君查閱過相關資料,這個故事僅見於佛教單方面的記載,可信度不是很高。更可能的是,後世佛教徒為了渲染「梵唄」的神異,將其與大才子曹植聯繫在一起,並且將啟發曹植的場景設定為修行的山洞——以此與世尊修行的所在聯繫在一起。
曹植所處的年代,當時的國家圖書館是藏有佛教典籍的,曹植很可能讀過一些佛經,不過,佛教徒為了擴大「梵唄」的影響力,特意將其與曹植的創作聯繫在一起,也是在往自己臉上貼金。
不過,年輕時的曹植砥礪奮進,能說出「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這樣的豪言壯語,而晚年政治失意、日漸消沉,為佛經譜寫曲調,也不失為大才子最好的一個歸宿。
山東東阿縣魚山梵唄寺
原創不易,請多多支持!
※寺廟裡一年中舉辦的佛事活動,最盛大的不過這九大法會
※從最莊嚴到最舒坦:菩薩的坐姿,啥都有!
※全部見過卻一樣都叫不出名字來——寺廟裡那些熟悉又陌生的法器
※拜了這麼多年的佛菩薩都不知道,原來佛菩薩的像是這麼來的
※念經是和尚的天職,那真正的和尚平時都念什麼經呢?
TAG:依他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