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祁和暉教授:南懷瑾大師開放型學理思辨風範《下》

祁和暉教授:南懷瑾大師開放型學理思辨風範《下》

編注

祁和暉先生(1939— ),四川開縣人,西南民族大學文學院教授,四川省杜甫研究學會副會長,四川郭沫若研究會名譽會長。

本文為作者於2017年9月29日,在「第五屆太湖國學講壇暨南懷瑾先生逝世五周年紀念會」上的學術報告。

作者授權發表,轉載請註明出處。

全文近萬字,分上中下三期連載。

南懷瑾大師開放型學理思辨風範(下)

祁和暉

四、以佛法因果緣起兼納儒道生命觀

詮釋生死現象

哲學的基本命題是探索關於宇宙、世界、生命的本源,回答我是誰,我由何處來,又往何處去。我去之前在哪裡,我死之後又在哪裡。

儒家《易經·繫辭》提出「生生不息」論,即:「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唐孔穎達疏,解釋「生生謂易」說:「生生,不絕之辭。陰陽變轉,後生次於前生,是萬物恒生,謂之易也。前後之生,變化改易。生必有死,易主勸戒,獎人為善,故云生,不雲死也。」《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則提出「天地之經,而民實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氣,用其五行。氣為五味,發為五色,章為五聲,淫則昏亂,民失其性」。道家認為世界由無極而太極,由太極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但生命究竟怎麼形成,儒道兩家都未細說;佛家則有《入胎經》《指月錄》等細說。

南師據《入胎經》《指月錄》之輪迴論,又吸收儒道生生不息論,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論,對「生命」現象詳加解說,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南氏生命本源論」。

南師認為中國儒佛道三家對「生命本源」的認識,比世界其他宗教的「生命學說」都要深刻而科學。

第一,「生命的本來,我們中國講的天或者道,都是代號(不是人格神),已經切斷了迷信觀念,是科學哲學的來源」。[22]南師據天道理念指出,儒道二家生命觀念中關於精、氣、神、心、魂、魄、意、志、思、慮組成的生命系統,具合理性。

第二,南師認為生命的「三際」(過去、現在、未來)存在規律,佛法所示「三世因果」最為確切。他認為佛家生命觀有幾大啟示是獨一無二的,是最具有說服力的:

(1)「佛悟道後四五十年的說法,等於推翻了世界上一切的宗教迷信,主張一切的生命『因緣所生,自性本空,沒有他力的主宰』」;世界與生命都是「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無主宰,非自然」;「一切物理世界萬有的生命,是由很多因素構成……萬法都是『緣起』,因緣所生」;「自性空,因為空所以有了這個宇宙。這個『空』是代號,並不是講物理世界的太空」;「世界不是唯物的,也不是自然有的」,是諸多因素在性空中因緣而成的;「三緣合和,才可以變成一個生命」——三緣者:「男精女血」、「神識」也。

(2)佛家認為「世上萬物生命沒有真正的靜止,生理、物理的世界都在動」;生命轉變循「三世因果,六道輪迴」規則,因而一切眼前生命「都只是生命的一段」即「分段生死」,「業力」形成「緣起」,而「業力」非外力,而是生命自性之力。

(3)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雖由業力生髮緣起,然而「三際托空,三段緣空」,即「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24]因為,「過去」既過了抓不住;現在一剎那,又已成過去;「未來」尚未到達,無從說起。在時間邏輯上,「三際」皆無著落,故稱「托空」。因此,欲求三際之「有」即陷於虛妄。

第三,南師認為在認識世界與生命上,儒佛道三家互為表裡。南師提出「釋迦牟尼佛是印度的孔子」說。[26] 三家的生命論都具反迷信,反偶像特點。

五、南師未完成的思考

南師的視野、胸襟和氣度,呈顯理性的從容狀態。當年袁煥仙氏在巴蜀講傳佛學。有人將其信息轉告太虛大師。太虛在20世紀前半葉為佛家重興奔走呼號,功德甚偉,對巴蜀佛家之重興傾力護持。然而對袁煥仙氏之興西蜀佛學卻失之缺少尊重。據《太虛大師年譜》於1945年太虛57歲12月譜記云:「比年袁煥仙以禪風聳動川西,集其語為維摩精舍叢書。或以貽大師。大師略評數語。有『擲付待者』,『兩樣畜生』『一般假名』,『一場敗闕』諸語。蓋惡其狂囂,輕而勿與,致引起其徒輩林梅坡、呂寒潭等之老羞成怒,跳踉狂呼!」[27]

太虛對袁煥仙氏之點評及譜論對袁門弟子反應態度之寫敘,都有失風度。但是袁門高足南懷瑾在講學中卻能平靜從容地破除門戶偏見,在所著《中國佛教發展史略述》中,給太虛大師以客觀的極高評價。比如(一)「從八指頭陀到太虛法師,都是適應時代需要,延續佛教慧命的先哲,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人物」。(二)肯定太虛是「振興佛教,熱愛國家,一片真誠」的「苦行僧」。(三)太虛「民國初年,潛心修持,閉關於普陀錫麟禪院。此後卅年來,悉心致力於佛教的革新運動,到處講學弘法,主辦僧眾教育事業。後來又到日本各地演講過佛學。平生著作等身,純疵互見,而其思想卻極為新穎」。(四)太虛「在八指頭陀的弟子中,能夠繼存遺志,在後來幾十年中,不惜被人罵為『政治和尚』,決心為護教而努力,屢次整頓中國佛教會,創辦僧眾教育學校,出版《海潮音》等刊物,實在為近代中國的佛教,作了許多值得敬重的事情」。[28]

南師的胸襟值得我們學習承傳——要把這種學術襟懷「永遠在路上」式傳揚下去。

南師曾提出釋迦牟尼未創造宗教,他只是揭示了生命的本質。「我常常說,釋迦牟尼佛是印度的孔子,他(佛祖)提倡不崇拜偶像,反對宗教,可是他的教化到了中國反而變成宗教了。這是另一個問題,很有意義」。[29]南師認為不僅佛教原本不是宗教,而且廿一世紀更有一大課題,需要後來人去尋找正見——「廿一世紀要把所有宗教的外衣脫掉,所有宗教的大門要打開,聯合溝通。不然將來一定被自然科學打垮」。[30]

南師主張研習「儒佛道」三家,必須關注現當代自然科學上關於宏觀與微觀世界的研究成果。自然科學研究成果,在探求真理上,具有實證性與推理性,在認識宇宙與生命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力量。若對最新自然科學成果一無所知,按「老一套」念說會導致失敗。應相信,「自然科學發展到最高點,可以與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唯識、《楞嚴經》《楞伽經》這些學理配合上。」[31]

南師身後,已經有學者引用當代自然科學成果解釋生命本質,探討量子力學與意識的關係。如《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年8月15日發表了陳向群《量子力學解釋意識何以可能》一文。陳文提出「不應僅僅將人腦視為單純的生物腦,還需要認識到大腦中時刻進行著量子活動,是具有量子效應的量子腦」,意識不僅是單純的生物性現象,它還和量子力學極為有關。科學家朱清時受佛學啟發從自然科學角度探討求證思維的奧秘,竟有無知者擅加非議。其實南懷瑾先生早已覺察到,世界宗教在廿一世紀面臨的課題,正是如何讓世界宗教,包括儒佛道三家,在學理上能夠溝通並能匹配自然科學的前進腳步。

注釋:

[23]《廿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下)老古文化公司2012年版第159頁。

[24]引文出處同[23]見162-163頁。

[25]引文出處同[23]見第70頁。

[26]引文出處同上見137頁。

[27]雪竇資聖禪寺編印本第342頁。

[28]引文皆見《南懷瑾著作珍藏本》(第五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430-430頁。

[29]引文出處同[23]見第137頁。

[30] [31]引文出處同[23]見第82頁。

南懷瑾學術研究會

南懷瑾先生的生平、事迹與學術研究

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並附上本信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南懷瑾老師:如何才能安住?無所住即是住
祁和暉教授:南懷瑾大師開放型學理思辨風範《中》
夢參老和尚:觀心的修法《一》
夢參老和尚:觀心的修法《二》
南懷瑾老師:一個人的兩腿無力,就是衰老的開始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