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一定想不到,很多人到廈門,就是為了親眼看看這四種民俗活動

你一定想不到,很多人到廈門,就是為了親眼看看這四種民俗活動

如果高樓大廈與濱海風情是廈門城的面子,那麼彌散在時光背後自成一派的民俗民風,就是這個城市的里子。它們與那片海一起,滋養著廈門,帶給這個城市安逸滿足感,滲透到骨子裡,有一種質璞敦厚的力量。

推開廈門這扇「門」,撥開那些華麗的外衣,你才能看到城市的內里。那些歲月積澱下的古老的習俗,幸有一代代人的傳承和堅守,才能保留至今,任風吹雨打,而歷久彌堅。

賽龍舟

有人說,端午節來廈門,就是為了看一場龍舟賽。

的確,廈門端午最熱鬧的活動就是賽龍舟,閩南語稱作「別舲舳」。集美賽龍舟文化源遠流長,早在四五千年前,農曆五月初五「龍的節日」,集美地區就有祭祀龍王的習俗。那時賽龍舟之前,漁民都要到海邊的龍王宮祭拜。而集美龍舟賽的延續要歸功於華僑領袖陳嘉庚。上個世紀50年代初,陳嘉庚主持修建了聞名中外的集美龍舟池,這也是我國第一個龍舟競技賽專用的人工池。為了增強民眾體質,他積極倡導水上運動,親自督造了10艘龍舟,並於1953年在集美龍舟池舉辦了第一場真正意義上的龍舟賽。

攝影:黃啟勇

時至今日,集美龍舟賽已成為區域性、國際性的重要賽事,為了緬懷陳嘉庚而特設的「嘉庚杯」海峽兩岸龍舟賽,也早已是盛名在外了。

中秋博

明月幾時有,博餅問青天。

每年中秋節臨近,廈門的大街小巷便會傳出骰子撞碰瓷碗的叮噹聲。這便是獨具廈門特色的博餅盛筵。說起博餅這一習俗,不得不提鄭成功。相傳鄭成功當年屯兵廈門,士兵多來自外地,中秋未免思親懷鄉。為寬慰士兵愁緒,他的一位部將設計出了一套玩餅的遊戲,讓全體官兵在中秋之夜歡快一博。沿襲到現在,博餅就成了廈門人中秋聚會的保留節目。

在廈門,中秋博餅主要是博一個好兆頭,人們都願意相信,博中狀元的人,接下來的一年都會有好運氣。因為傾注了美好的感情寄託,博餅得以成為廈門人最鍾愛的中秋活動。當骰子在大瓷碗里落下,發出叮叮噹噹的脆響,當歡聲笑語從人們心底飄出,當快樂在一隻只手中傳遞,那種溫馨愜意,只有親歷的人才懂。

擲筊信仰

作為一種廣泛流傳於華人世界的問卜儀式,擲茭在閩南地區尤其受歡迎。在廈門的寺廟裡,很容易看到這樣的場景:虔誠的民眾通過兩片竹片來問卜,根據竹片正反兩面不同的排列組合,來獲悉神靈的旨意。

人們相信,擲筊是人與神靈交流和對話的工具。擲筊有一套自己的儀式:先向神靈點燭、上香、膜拜,然後向神靈說明擲筊原因,拿起筊經參拜之後,在香爐內繞一圈,然後往地上一擲,即是一筊,合掌謝過神靈之後,再拾取地下的筊,再往地上一擲 ,須連三個「聖筊」,才算是神靈許諾。

攝影:葉香蘭

閩南人與神靈的這種關係,與其說是簡單的神靈崇拜,不如說是人們通過問卜來調劑情緒,寄託對生活的美好期望,這是一種根植於內心和情感的關係,如同親人間一般,時間愈久,愈發頑固。

閩台送王船

在「噼噼啪啪」的焚燒聲中,一艘製作精美的木製王船,在虔誠信眾的注目中慢慢灰飛煙滅。這就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閩台送王船習俗。

攝影:葉香蘭

送王船也稱燒王船、祭王船、貢王,是一種消災祈平安的祭典,共有糊船、祭船、點眼、請聖、化船五個部分。那麼送的又是什麼呢?是「代天巡狩」的王爺,是代替皇帝巡遊四方、保佑風調雨順的神靈。這種流行於閩台沿海漁村的習俗,最早可追溯到明初。

攝影:葉香蘭

廈門「送王船」以同安西柯鎮呂厝村、海滄鐘山村、湖裡鍾宅村三地規模較大,其中呂厝華藏庵的送王船是海峽兩岸甚至包括東南亞地區規模最大的,有8萬至10萬人參與。作為閩台海洋文化的表徵之一,送王船是廈門民間信仰的登峰造極之作,飽含著閩南人對海洋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郭襄不愛張君寶 的精彩文章:

這10種特色美食,明星來廈門都愛吃

TAG:郭襄不愛張君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