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女博士捐器官:點亮了生死觀的黯淡陰影
文/馬進彪
29歲的北大女博士婁滔患上「漸凍症」後,留下「遺囑」強烈要求捐獻自己的器官,用於醫學研究:能救命的部分儘管用!「漸凍症」病人發展後期,整個人都如同麵條一樣癱軟,面對自己的病情,婁滔曾多次提出,不治了,但父母勸她要繼續堅持。最終,這個像天使一樣的姑娘,選擇口述遺囑,捐獻出自己的器官,並要求「將骨灰撒入長江,不給這個社會帶來任何負擔」。這份遺囑,應該是她留下的最珍貴的「禮物」。(新浪新聞10月15日)
29歲的北大女博士婁滔,在人生最耀眼的年華,患上了令目前現代醫學束手無策的病症,這讓人無限惋惜。從婁滔的口述遺囑中可以看出,她是一個十分上進要強的人,但命運就是這樣無常,一個如此優秀的女博士,就這樣讓病症捲入了人生的谷底。但優秀的人自有不平凡之處,她要將器官捐獻給社會,並直言,「將骨灰撒入長江,不給這個社會帶來任何負擔」。因此可以說,婁滔雖然身患重症,但她的生命意志卻依然堅強無比,這不禁讓人由衷地讚歎。
當社會評價一個人的時候,總會習慣性地與他巨大的貢獻聯繫在一起,而從這個角度來說,婁滔還沒有來得及給社會做出什麼巨大的貢獻,她才29歲,一切都在學習與磨礪之中,因而,她確實還沒有已經做出的巨大貢獻。但是,在一個走向高度文明的社會中,「貢獻」的概念,既包括外在物化的方面,也包括內在精神的方面。而對於婁滔來說,她帶給社會的就是一抹精神上的明快顏色,而這種明快顏色與爽朗心態,正是更的多人所需要的一種精神建築的心靈基礎。
因此而言,婁滔對社會的貢獻也是巨大的,由其是在這個年齡上,她並沒有抑鬱與悲觀,而是將自己的人生態度毫無保留地宣示給了整個社會,而因此產生的正能量,也猶如巨浪一樣,洗禮更多人的生死意識和人生價值觀。人生無常,在現代醫學還沒有達到無所不能的地步之前,任何人都可能成為某種病症的犧牲者,但人生的價值更在於貢獻出與生命相關的一切。婁滔要捐出自己的器官,這本身也是一種傾其所有的生命傳承,而從根本上講,婁滔這種發自內心的舉動,點亮的是更多人在面臨生死之時的那片心理黯淡。
因此,對於婁滔來說雖然立下了遺囑,但精神上依然是個強者,而人的生命雖然都會有終結的一天,但人所具有的精神力量,也是軀體的有力支撐,心若在,夢就在,我思故我存在,人生不論長短,而更在於自己的人生對社會意識的點醒與提升。儘管現代醫學還沒有達到無所不能成程度,但奇蹟的發生依然是人們的心系所盼,既然在這個世界上已經發生過各種各樣的奇蹟,那麼就有理由相信,在婁滔身上也存在著發生奇蹟的可能。
※學校舉行砸手機大會:如何解讀這種「粗暴」?
※民航擬手機開禁:民航市場,需要競爭機制的「導航」
※歸去來兮辭,短歌信手拈
※一路腳印,一路詩,在路上的感覺最美
※「中國幸福地圖」出爐:「幸福」怎能成為數碼指標?
TAG:熱點冷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