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香港富家生活 一生儉樸家徒四壁 院士罹患癌症卻做出驚人決定
盧永根是誰?
3月的一天,這位87歲的老人在夫人攙扶下來到銀行,將十多個存摺的存款轉入華南農業大學的賬戶。因每筆轉賬都需輸密碼、簽名,前後足足花了一個半小時。
他們夫婦一共捐出8809446元。學校用這筆款設立了教育基金,用於獎勵貧困學生與優秀青年教師。
盧永根,中科院院士、作物遺傳學家,1983年至1995年曾任華南農業大學校長。因罹患癌症,他自覺時日無多,與夫人徐雪賓商量,決定捐出所有積蓄。
他說:「黨培養了我,將個人財產還給國家,是作最後的貢獻。」
盧永根祖籍廣東花縣,祖父輾轉至香港謀生,勤勞致富。父親盧國棉是一家英國律師行的高級職員,家境已頗為殷實。
童年目睹日軍兇殘和國民黨軍隊的不堪,盧永根思想不斷進步,從一位自小接受英式教育的「香港仔」成為了年輕的革命者,並回到了內地。
他的一生頗為波折,在學術上頗有成就,也多次受到過不公正的待遇。文革時期,他被下放到翁城幹校,度過了十年的時光。
事實上,文革結束時,他已經快50歲了。經歷了人生波折後,他初心不改,反而更加努力學習,特別是外派到國外培訓進修時,不斷吸收先進經驗,為後來的成果奠定了基礎。
盧永根出任華南農學院院長之初,曾接受《光明日報》專訪。他談到自己的黨員、校長、教授這三個角色的關係,表示自己謹記「先黨員,後校長;先校長,後教授」的原則。
上世紀80年代,學校經費緊缺,身為校長的盧永根堅持不坐進口小車,在住房、電話等待遇上不搞特殊。
他對身邊人要求也很嚴。一位做工程的親戚來「走後門」,被他罵了回去:只要我一天在,你一天不要進華農大門;即使身患重病住院,他仍要求秘書不搞特殊,辦事儘可能乘坐公交、地鐵。
1984年的一個夜晚,盧永根在華南農業大學紅滿堂草坪上給全校學生作了題為《把青春獻給社會主義祖國》的報告。據親歷者回憶,當時聽眾席沒有燈光,全場黑麻麻地坐滿了學生。他們屏息凝神,側耳傾聽。盧永根一口氣講了三個多小時。
長安街知事APP摘錄了其中一二,文字間流露出的愛國情懷,感人至深。
我為什麼要擯棄比較安逸的生活,放棄個人名利而回內地呢?主要是日本侵華戰爭的現實教育了我,使我覺醒到當亡國奴的悲慘。我是炎黃子孫,要為自己的祖國復興效力。
我回內地三十多年來,經歷過不平凡的和曲折的歷程。有過一帆風順的日子,也有過身處逆境的時刻。但我堅信,是中國共產黨指給我有意義的人生之路。只有社會主義祖國才是我安身立命的地方。
粉碎「四人幫」之後,我曾三次出國探親和訪問,但沒有被異國的物質生活所引誘,也沒有被親人的熱情挽留所動搖。我打心底里熱愛自己的祖國。有位美國移民局官員曾問我,你具備移民條件,為什麼還要留在中國?我說:「因為我是中國人,祖國需要我!」
青年學生當前愛國主義行動的具體體現在哪裡?一、為振興中華而勤奮學習和刻苦鑽研;二、自覺地把自己的前途、命運和祖國的前途、命運緊緊地聯繫在一起;三、培養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四、清除利己主義思想。
20多年多去了,盧永根一直堅守著自己對黨的忠誠和對事業的執著。
他是中科院院士,擔任大學校長十幾年,可去過他家的人,都會有一種「家徒四壁」的感覺:破舊的木沙發、老式電視;鐵架子床銹跡斑斑,掛帳子用的竹竿,一頭綁著繩子,一頭用釘子固定在牆上;幾張還在使用的椅子,用鐵絲綁了又綁。
平日里,這位老校長常常拿著一個半舊飯盒,與學生們一起排隊,一葷一素二兩飯,在一個不起眼的位置,慢慢地將飯菜吃得乾乾淨淨。
「錢都是老兩口一點一點省下來的。」盧永根的秘書趙杏娟說,對扶貧和教育,兩位老人卻格外慷慨,每年都要捐錢。2014年,盧永根和他哥哥還悄悄將老家兩間商鋪祖屋捐給了當地小學。
盧永根夫婦把880萬捐給了國家,也沒有將財產留給唯一的女兒。
他的辦公桌上有一個筆記本,扉頁上記錄著他用來自勉的四個「一點」:多干一點;少拿一點;腰板硬一點;說話響一點。
躺在病床上,盧永根仍希望能過組織生活。經校黨委批准,病房臨時黨支部成立了,一個月開一次會。
盧老的情懷,是上一代人特有的么?現在是不是已經消失了?
大家一定很熟悉海軍首位女副艦長韋慧曉吧,她放棄百萬年薪投身軍旅,入伍當天,她在日記本上鄭重地寫道:「此生嫁給海軍」。
盧老在演講中曾引用匈牙利著名詩人裴多菲的詩句「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他說——
如果我用這首詩,可否稍為改動一下:「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祖國故,兩者皆可拋。」
這,就是思想境界和人生追求!一代一代青年人當共勉。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長安街知事APP
※抗「胖」就是抗癌!研究顯示人一旦肥胖就會碰上十幾種癌症!
※管住嘴是養生上策,這幾種癌症都跟管不住嘴有關!
※原來患上癌症身體會有4個明顯癥狀,別再忽視了!早一天發現多活20年
※55歲之前,身體沒有出現這些疾病就不會得癌症,看看你有嗎?
※豬界的癌症:口蹄疫又來了,學會這兩招提前避免
TAG:癌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