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朝造假明史及明朝的宦官與滅亡

清朝造假明史及明朝的宦官與滅亡

文|理釗

拙作《多爾滾到底想沒想做皇帝》在網路刊出後——我現在所作的文章,絕大多數只能在一二網站上刊出了——引起許多讀友的討論。討論中多有批評,其中有一種聲音,便是罵清朝。也有人明裡暗裡指我為滿人,因為寫滿清的歷史而不罵滿人,就是與被寫者一夥的了。

罵清朝的,倒不罵清朝時滿人把中國自朱元璋開始的專制王權制度,推上了極至的地步,為後來的中國人行極權,創造了很多經驗與先例,比如雍正的反對西洋文化,他說:西洋有西洋的文化,中國有中國的制度;西洋的文化只適應於西洋,中國又不打算去挾制西洋,何必要你們西洋文化呢?這一副架子,豈不是現代某些人的祖師?再譬如他傳諭在京科甲出身的官員385人,各寫一詩批判「名教罪人」錢名世,與兩百二十餘年後中國大陸上的一次又一次的「批判運動」,手法上幾無二樣,「連不說話的權力也沒有了」。

再就是不罵滿清面對世界文明大勢,一味地閉目塞聽、掩耳盜鈴,自認為大清王朝乃天朝上國,視迅速崛起的歐洲諸強國為夷邦之撮爾小國,視無論是在文化理念上還是科學觀念上已進入現代進程的歐洲人為蠻野未化之番鬼,沒能像日本一樣,來一場徹底的維新,融入世界潮流,趕上文明的進程

他們罵什麼呢?是大罵清朝的滿人為夷狄韃子,取代了朱家而做了中國的皇帝。這種大漢族文化至優、至上、至美心態,正是中國自秦朝以後,遲滯不前二千餘的總根子。想想現在,「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流毒,又哪裡是某黨某派創造發明的結果呢?實在是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

除此之外,就是對拙作中所說「明朝的皇帝供養著近7萬名宦官和9000名宮女。宮內廚師每天都要準備1萬至1.5萬人的飲食」的真實性,有所質疑。以為是滿人在為明朝寫史時,有意誇大,說是明朝時的封王,「年俸祿只有10000石祿米,相當於5000兩銀子,他拿什麼養宦官?」此一問題,便涉及到中國官方所修史書的真確性問題了

關於官史的真確,自唐朝之後,就大不如前。因為中國的朝代史,唐朝開始,就由原來的個人修史,改為由政府主導修纂,即官史。著史時,雖然是後朝人寫前朝事,但文字之中,已多有修飾。因為一是要改掉或隱瞞自己取代前朝過程的一些不光明的做法,後朝的皇帝,多是前朝的臣子,譬如興唐的李家是隋朝的邊將;建了明朝的朱家,乃元時的反賊,而清人則又明朝的邊民;二是總要多說,或誇大前朝之所以亡掉的原因,以證明自己取而代之的合法性等

修史是如此,即便對於本朝資料的保存,也自唐太宗插手當朝政事記錄始——他強行翻閱起居注,對所記不合意者,曾有塗抹——當朝所留史料,也多有。明朝也有先例,朱棣取得皇權後,將朱允炆時的資料,凡於己不利者,能去則去,能改則改,由此形成傳統,所以當朝史料,亦難說準確了。至於說滿清在修明史時,多有剪輯,這是確定的。但誇大明朝朝政的腐壞,或刻意塗污朱家,倒也未必。以宦官為例,明朝因自朱棣開始,閹人即已參與政事,尤其是特務機關,宦官多為主力,後來更是愈演愈烈,直至出現了宦官當道主政的時代。另外,按王制,皇子凡封王者,皆建有宮室,配有閹人。親王的閹人雖然不能為官,但可以替王爺收租數錢,既仗勢欺人,又從中謀利。

做了閹人可以為官,又可以謀利,宦官成為明朝時期科舉之外的另一晉身之道,一些潑皮,如魏忠賢者流,不能讀書,便選自閹一路,以求進入宮室。貧寒之家,也有為求翻身,取一聰明伶俐之子,忍痛凈身謀進者。明代,為人凈身,乃一行業,可見市場之大。如此,逐代積累,終明一代,形成一個難以去除的痼疾,一是宦官攬政弄權,既做事又謀利;二是人數越積越多,終於成為財政負擔。我在文中所引「宦官70000餘人」,為黃仁宇先生考證之數,當不算是滿清的偽造。

對於明朝的亡掉,也多有議論。總起來說,明亡,有幾個原因促成,一是社會貧富分化嚴重,而富人多為士紳,即儒生取得功名者,或科考得中做官,退休返鄉者。因儒生不擔賦役,所以朝廷經濟所賴的稅賦,幾乎全由農民承擔。以致窮者愈窮,富者愈富;二是崇禎時期,多地自然災害頻發,農業欠收,許多農民種地無利可圖,納稅之後幾無餘,不能養活自己一家,遂大量拋荒,變成流民或劫掠為生。而不斷產生的流民,則為民變提供源源後備;三是軍事制度荒廢,不堪其任。明初,實行屯田衛所制,軍人多為軍籍,世代為兵。之所以用此方法,因元末大亂,人口銳減,有大量荒地,無人耕種,百使軍人墾殖,既省軍費,又利開田。但百餘年後,人口增加,而軍制不改,軍田或租或售,軍官成為食利者,大量普通軍人流失流散。在營者,也多有請人代種所有之田,自己游手閑賦。軍紀、軍力形同虛設,到民變一起,外侵一來,所謂軍隊,既不能安內,又不能御外。不得已,一些督撫大員,只好自己練兵,一些鄉紳,也組織鄉勇。這就是所以有戚家軍的原因。正如清朝中葉,也因八旗腐敗,為平定洪、楊之亂,清廷不得不許地方練兵,遂有湘軍、淮軍,乃至後來的袁世凱等軍閥;整個朝廷思想固化,每一事起,一味為所謂倫理、道德、禮儀等枝節末葉而大起爭論每議一朝政,必先看政出何門,黨同伐異,勢如水火以致政府的決策與執行,大為下降。讀末期的明史,深感明朝為「理學」所害不淺;五是腐敗橫行,無官不貪,處不貪。貪風一成,每議一朝政,自上而下之官員,先想此一政策是對己有害,還是對己有利。如有損自己的貪瀆,則想方設阻之如無害,則千方百計,將其弄得對己有,以便從中取利。

若將明、清二朝的歷史對讀,一路順下來,就會發現,他們真是興也相同,敗也相似。原因何在?在於他們雖然一是朱家,一是愛新覺羅家,但所取之法皆為一法也,即皇權專制之法。

2017年10月14日

理釗原創作品,敬請轉發或分享

或長按下面二維碼,關注本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理釗2017 的精彩文章:

TAG:理釗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