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八句話,中國哲學精髓!

八句話,中國哲學精髓!

1、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不僅僅是一種思想,而且是一種狀態。「天人合一」有兩層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二是天人相應,或天人相通。是說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

哲學意義: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的,思維反映存在,所以思維也應當是不斷變化的,與時俱進的。物質與人以及物質之間是和諧統一的。

2、白馬非馬

戰國時一城有令馬匹不得出城。有一天,趙國平原君的食客公孫龍帶著一匹白馬正要出城,守門的士兵對他說:「馬匹一概不得出城。」公孫龍心生一計,公孫龍說:「白馬並不是馬,因為白馬有兩個特徵,一是白色的,二是具有馬的外形,但馬只有一個特徵,就是只具有馬的外形。具有兩個特徵的白馬怎會是只具有一個特徵的馬呢?所以說白馬根本就不是馬。」愚魯的士兵因無法應對,唯有放行。

哲學意義:「白馬非馬」的命題問題出在何處呢?從根本上說是割裂了一般和個別、共性和個性的關係。馬是普遍性、共性、一般、抽象;白馬是特殊、個性、個別、具體。普遍不等於整體,特殊也不等於部分,這是不同性質的範疇。

3、莊周夢蝶

莊子夢中幻化為栩栩如生的蝴蝶,忘記了自己原來是人,醒來後才發覺自己仍然是莊子。究竟是莊子夢中變為蝴蝶,還是蝴蝶夢中變為莊子,實在難以分辨。在這裡,莊子提出一個哲學問題——人如何認識真實。在一般人看來,一個人在醒時的所見所感是真實的,夢境是幻覺,是不真實的。莊子卻以為不然。雖然,醒是一種境界,夢是另一種境界,二者是不相同的;莊周是莊周,蝴蝶是蝴蝶,二者也是不相同的。但莊周看來,他們都只是一種現象,是道運動中的一種形態,一個階段而已。如果夢足夠真實,人沒有任何能力知道自己是在做夢。

哲學意義:其探討的哲學課題是「作為認識主體的人究竟能不能確切地區分真實和虛幻」。

4、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據《壇經》記載,禪宗五祖弘忍要選擇繼承人,特命每個弟子作一首詩,以考察對佛家教義的理解。開始時,弟子們面面相覷,誰也不敢動筆。只有神秀思考數日之後,寫下這樣四句:「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染塵埃。」詩以佛祖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修道成佛的傳說為據,表示要使自己象菩提樹、明鏡台那樣潔凈,一塵不染。當時有一個挑水打雜的和尚看了這首詩後,很不滿意,於是在旁邊又寫了四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這位和尚認為他這個人根本就不是「物」,也無身可修,只有佛家信念。廣而言之,世界上「本無一物」,什麼東西也沒有,所以也無什麼塵埃,亦無所謂污染。弘忍認為這個和尚對佛家教義心領神會,掌握得好,於是決定把衣缽傳給他,他就是禪宗六祖,慧能和尚。

哲學意義:慧能和尚否認物質的存在,認為「萬事皆空」、「四大皆空,」而只有佛家信念的存在,這是典型的唯心主義。

5、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這句名言出自《傳習錄》。據說一次王陽明與朋友同游南鎮,友人指著岩中花樹問道:「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王陽明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既來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王陽明的這一觀點像極了貝克萊的觀點——存在即被感知。看見花時,感覺到了,花就存在;沒有看見時,感覺不到,花就不存在。也就是說,「心外無物」是指心乃生髮意義的源泉,不致「良知」,外在世界儘管五彩繽紛,但對我毫無意義可言。

哲學意義:王陽明認為心,亦即實質上的人的主觀精神是宇宙萬物的本源,天地萬物以至草木瓦石都是「人心一點靈明」的體現,心之外沒有客觀存在的事物,是一種較為徹底的主觀唯心義、唯我論。

6、格物致知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修身,修身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大學》)這段話後來被朱熹簡約為「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段話述說了認識的過程和認識的功效,而整個認識過程的基礎是「格物」。

哲學意義:這段話把認識的過程描述得多麼透徹,多麼合情合理:這世間的事物的存在以及變化是有其道理的,人也是具有認知能力的,因此,只要從實際出發,從已有的知識出發,經過長期的用功,就能真正地認識事物,到那個時候自己的心靈也會豁然開朗。反映了樸素的唯物主義反映論的觀點。

7、天下萬物,皆以有為生,有之所始,以無為本

魏晉時期王弼在注《老子》「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時提出的一種本體論命題。「本」指天下萬物生存的根據。任何事物都要以某種屬性為其存在的條件,但其所具有的屬性都以沒有任何規定性為前提的。王弼不是通過肯定萬物的同一性,而是通過否定其差異性,而找到「無」作為萬物之本的。王弼「以無為本」的思想與《老子》「有生於無」是完全不同的。《老子》「有生於無」所講的是過程,指萬物生生不已的因果之鏈。萬物都產生於道,不復歸於道,以至無窮,王弼「以無為本」所討論的是一般與個別的關係。任何個別事物都有局限性,只有「無」才是無限的、絕對的、永恆的。

哲學意義:這句話中「無」生出有形有象的萬物,萬物最後又復歸於無,而這種「無」的本體,實際上是一種客觀化的精神。王弼把這種精神看作是萬物特別是人生的歸宿,是典型的客觀唯心主義命題。

8、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出自《荀子天論》。意為:大自然的運行有其自身規律,這個規律不會因為堯的聖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變。

哲學意義:屬於哲學中的樸素唯物主義觀點。

來源: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眾收藏 的精彩文章:

中國式梵高:徐渭的名作、名言、名句
他用20年的時間,傳承和創新了國畫山水!
那些珠聯璧合的名作!
腳上的生命密碼,人手一份,建議收藏!
最牛的風水

TAG:大眾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