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的成功哲學
老子與《道德經》
兩千多年前,有一個叫老子的人寫了一本叫《老子》的書,這本書又名《道德經》。但有人可能不知道的是,這個叫老子的人究竟是誰?原名叫什麼?老子的真名叫李耳,關於他還有一個奇妙的傳說。
傳說幾千年前,老子的母親吃了一顆李子,然後就懷上了老子。別人十月懷胎,但老子的母親足足懷了久久八十一年,才生下老子。老子出生時耳朵特別大,而且還指著李子樹,然後,母親就給他取名李耳。那麼,李耳為什麼後來又被別人稱為老子?第一,是因為老子歷經八十一年才出生,出生就比別的小孩大了幾十歲,所以比較老;而且,傳說老子生下來之後,全身鬚髮皆白,一派垂老氣象,於是別人叫他老子。第二,「子」在古代是一種敬稱,是對某方面大家的尊稱。事實上,以老子留給世人的智慧,這個名稱他也當得起。
關於老子的傳說真實性不足,但其用自己一生的思考,給世人留下了巨大的智慧寶庫。《道德經》只有短短五千言,卻涵天蓋地、盡說人道,字字珠璣、句句精闢,隨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和人們的座右銘。《道德經》推崇柔弱的智慧,崇尚守柔貴雌,其他如功成身退、禍福相倚、上善若水等思想不僅對歷史產生重大影響,也是照亮我們前進道路,指引我們人生的大智慧。
一、做人要懂得迂迴的智慧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譯文:
彎曲可以保全,受壓反而伸直;低陷得到充盈,凋敝於是更新;單一因而得到,繁多所以迷惑。感悟:
很多人喜歡直來直往,結果把事情辦壞了。春秋時期齊景公喜歡養鳥,他讓臣子燭鄒看管一隻鳥,結果燭鄒不小心,讓這隻鳥飛了,齊景公生氣要殺燭鄒。齊國國相晏子知道了,就說:好吧,把燭鄒殺了給大王謝罪,在殺死他之前我要當著大王的面數落他的罪行,讓他死得瞑目。晏子命人綁了燭鄒,數落其罪,共有三條:其一,大王的鳥竟然讓你放飛了;第二,你放飛了大王的鳥,惹得大王為一隻鳥而殺人;第三,你死了不要緊,可是大王為一隻鳥而殺人的事情傳出去,其他諸侯國的國君和國民會笑話我們齊國國君把一隻鳥看得比人的生命更重要,這不是敗壞大王的聲譽嗎?有此三條,燭鄒該殺。齊景公聞言笑了,說:「趕快放人,我明白了。」這就是晏子「曲則全」的智慧。
二、做人要有水的精神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譯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感悟:
在老子看來,最高的德性、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樣,具有道的精神:生化、利生。我們都知道「地球上有了水,才有了生物」。地球上一切原始生命都孕育於水。故說:
水是生命之源。水的第二個精神就是「不爭」,能順勢而為。水無常勢,水無常形,道也如此,道不跟萬物爭,而天地萬物無法與道相爭。人要學水的精神,抱著利他、不爭的心態做事,才會如魚得水。
三、持而不盈、富貴不驕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譯文:
執持盈滿,不如適時停止;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金玉滿堂,無法守藏;如果富貴到了驕橫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禍根;一件事情做的圓滿了,就要含藏收斂,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道理。感悟:
日中則昃日,月影則虧。一定要知道為人處事的度在哪裡。事不可做絕,話不可說盡。老子說的是不要在某個方面因為自己的專長而盈滿,說話、做事要留有餘地,才會有發展與迴旋的空間,不要給自己留下禍患。這是處世的大智慧。
四、功成身退是一種智慧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譯文:
生長萬物而不居為己有,撫育萬物而不自恃有功,導引萬物而不主宰,這就是奧妙玄遠的德。感悟:
范蠡不爭權勢,從王佐之才到平民百姓,泛舟四海,誠信經商,造就了自己功成身退的一生;屠羊說,在楚昭王逃離時一直追隨,楚昭王復國後,不求任何賞賜;王陽明平定宸濠之亂後,依然淡定講「心學」,他們的共同點就是在功成之後不執著於無謂的追求。實際上, 放不下那些無謂的慾望,捨不得那些可有可無的蠅頭小利,也許會贏得了一時,但最終可能會輸得更多。
五、戰勝自己,才是真正的強大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譯文:
能了解別人的可謂機智,能認識自己的才叫聰明。能戰勝別人的只能說明有力氣,戰勝自己的才叫強者。知道滿足者才感到自己富有,身體力行才說明他有遠大的志向。感悟:
曾國藩說:「古來英傑,非有一種剛強之氣,萬不能成大事也。」這種剛強,不是戰勝別人,而是自我戰勝。嚴於律己,不甘頹廢自棄,克服了自己的弱點,自勝方能事成。
六、報怨以德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譯文:
以無為的態度去有所作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處理事物,以恬淡無味當作有味。大生於小,多起於少。感悟:
老子不主張與人結怨,主張和解,主張修善。個人與個人可以結怨,家族與家族可以結怨,國家與國家可以結怨。這種積就的冤讎不利於個人的生活,不利於社會的安定、不利於世界的和平。老子從天道之善而得出的結論是:盡量不要結怨,而要積極修善,為了修善也不能結怨,一旦結怨,就難以為善。俗話說:「冤冤相報何時了」,「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
七、守柔貴雌的大智慧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譯文:
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了以後身體就變得僵硬。草木生長時是柔軟脆弱的,死了以後就變得干硬枯槁了。所以堅強的東西屬於死亡的一類,柔弱的東西屬於生長的一類。因此,用兵逞強就會遭到滅亡,樹木強大了就會遭到砍伐摧折。凡是強大的,總是處於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於上位。
感悟:
老子認識到柔弱的東西裡面蘊涵著韌性,生命力旺盛,發展的餘地極大,很能持久。故在柔弱與剛強的對立之中,老子斷言柔弱的呈現勝於剛強的特性。「柔弱勝剛強」的例子是很多的,最典型的就是水,老子說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也就是說,天下之物論柔弱莫過於水,而在攻克堅強的東西方面沒有什麼能勝過它,水憑藉流動的力量改變它表面上看來是柔弱卑下的特性,水能穿山透石,淹田毀舍,任何堅強的東西都阻止不了它,戰勝不了它。用水一樣平靜質樸的心地,去看待世間的紛紛擾擾,用柔弱的方式應對剛強,這不是無能,而是智慧。當然,柔弱不是逆來順受,安於現狀,而是更為蓬勃向上的力量,它體現的是一種堅忍,是一種用水一般的柔和心態應對萬事萬物,雖然柔弱,但是無堅不摧。
八、看破禍福相倚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譯文:
禍與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轉化。感悟:
南懷瑾曾從人生層面看老子,說老子留給世人最重要的人生智慧就是福禍相依。生命里很多事,都是具有兩面性的,有好的一面,也會有壞的一面,能給你帶來驚喜的事情,往往裡面也埋著禍根,可能給你帶來災難。大家都知道塞翁失馬的故事,這個故事非常形象地說明了禍福相倚的道理。普通人,遇到高興的事情就喜不自勝,遇到壞事就垂頭喪氣。而聰明的人,總是能從好事中看到危機;能從壞事中看到機遇。從好事中看到危機,就能夠居安思危,及時處理危機。從壞事中看到機遇和希望,就能夠化腐朽為神奇,甚至反敗為勝。
九、要重視「無」的價值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譯文:
三十根輻條彙集到一根轂中的孔洞當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空虛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給人便利,「無」發揮了它的作用。感悟:
做人做事一定要看到「無」的價值。盆子內部是「無」的,所以能裝東西;房子內部是「無」的,所以能住人。當然這種無不是絕對的沒有,在這裡是說無形,看不到的東西,比如信用、道德等等,但我們一定要知道他的價值。
十、做事情不要怕別人嘲笑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譯文:
上士聽了道的理論,努力去實行;中士聽了道的理論,將信將疑;下士聽了道的理論,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為道了。感悟:
一些人,聽聞了大道也嘲笑不已。我們就明白了,就連大道都會遭到人的嘲笑,更何況是我們普通人做事呢?所以千萬不要怕被人嘲笑。《論語》重有記載,弟子問孔子,所有人都說這個人好,這個人是不是很好呢?孔子說,這個人肯定不好。真正的好人是這樣的,好人誇獎他,壞人損貶他。
十一、六親不和,才會有孝慈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譯文:
大道被廢棄了,才有提倡仁義的需要;聰明智巧的現象出現了,偽詐才盛行一時;家庭出現了糾紛,才能顯示出孝與慈;國家陷於混亂,才能見出忠臣。感悟:
這段話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一是它的直接內容,即指出由於君上失德,大道廢棄,需要提倡仁義以挽頹風。老子對當時病態社會的種種現象加以描述。二是表現了相反相成的辯證法思想,老子把辯證法思想應用於社會,分析了智慧與虛偽、孝慈與家庭糾紛、國家混亂與忠臣等,都存在著對立統一的關係。
國家大治、六親和順,就顯不出忠臣孝子;只有六親不和、國家昏亂,才需要提倡孝和忠,這也是相互依屬的關係。這是說,社會對某種德行的提倡和表彰,正是由於社會特別欠缺這種德行的緣故。
十二、靜中有大智慧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譯文:
厚重是輕率的根本,靜定是躁動的主宰。因此君子終日行走,不離開載裝行李的車輛,雖然有美食勝景吸引著他,卻能安然處之。為什麼大國的君主,還要輕率躁動以治天下呢?輕率就會失去根本;急躁就會喪失主導。感悟:
君在古代意思很豐富,不僅指君王、君主的意思。一個人精神上的主導也可以稱為君。老子這裡是告訴我們靜的作用。常言道,靜水流深。內心的靜是我們看事情、思考問題的一個基礎。靜能定,定能生智慧。《大學》中說,靜而後能定,誠然。
十三、做事情要懂得「正」和「其」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譯文:
治國要用「正」,帶兵打仗要用「奇」,取得天下要通過「無事」。感悟:
正和奇是一組相對的辭彙。老子說以正治國,就是說治國要名正言順,發布法律規章讓大家知道,按部就班,有條不紊,就是要講規則。以奇用兵,就是說,帶兵打仗要時常突破常規,出奇制勝。這給我們做事做人啟發很大。做人要正,講信用、心口如一。做事情則要講變通,打破常規,創新方式。
十四、成大事與做難事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譯文:
要想做成難事,必須從容易的事著手;要想做成大事,必須從細小的事情入手。感悟:
都是很多事糾纏在一起,盤根錯節,要從容易的地方入手;天下的大事,也都是由小事糾纏在一起,所以做大事,要從小事做起。因此聖人始終不直接去做大事,所以能夠成就大的功業。輕易許諾肯定難以兌現,把事看得太容易肯定會遇到太多的困難。因此聖人要把它看得困難一些,所以最終不會遇到困難。老子這幾句話,講出了事物難易、大小的辯證關係.很富有哲理意味。
在老子看來,對於難事,應從容易下手的地方作起I對於大事.應先從細小處著手。他主張先易後難,逐步完善,以螞蟻啃骨頭的勁頭,一點一點擊干。老子告訴我們做事的方法策略,值得每一個人深思。
十五、如何管理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譯文:
最好的統治者,人民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統治者,人民親近他並且稱讚他;再次的統治者,人民畏懼他;更次的統治者,人民輕蔑他。統治者的誠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感悟:
「不知有之」,有版本作「下知有之」,意思相近。老子的政治智慧是很先進的,他告訴我們什麼是最好的統治者。話說在齊國,洪水衝垮了橋,一位老人被阻在河水這邊。這時候晏子(齊國宰相)也要過河,就用自己的船把這位老者載到了對岸。老者過河後感激涕零,稱頌晏子的盛德。這就是老子說的:其次,親而譽之。最好的統治者是這樣,發現橋被沖毀,立即組織人修好橋,無聲無息地就把橋修好了。人們不知道橋是誰修的,或者說人們僅僅知道統治者很快修好了橋,或者根本不知道橋壞過。
十六、不自私,才能「成其私」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譯文:
有道的聖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聖人堅持以其無私的心態,反而成就了他個人。感悟:
這裡當然不是指那種以退為進的權術。這主要是因為對「私」的誤讀,「私」的本意是「個人,自己」,而不是只作「自私、私利」講。聖人「後其身」、 「外其身」自然是無私之為、無心之為,而不是為了成就自己私利的花招。因為無私得到人們的推崇而有所成就,不是聖人的陰謀,而是自然的結果。聯繫人生的體驗可了解,如果心存私念,要做到「後其身」、「外其身」,一時一事或許可能,持久而為就做不到了。所以,老子的「無私」不是假「無私」,老子所提倡的行道而不是陰謀。
十七、給予別人而自己愈有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譯文:
「聖人」不積累財貨,他盡全力幫助別人,自己反而更充足;他儘可能給予別人,自己反而更豐富。天的法則是利物而不害物,「聖人」的準則是幫助別人而不和別人爭奪。感悟:
世上的人都在不斷積聚財富,老子告訴我們另一種富有。真正有智慧的人,不在於他積累多少財貨,因為積累起來的財貨總是有限的。行善幫助別人, 而與人而愈有。在現代社會,我們滿耳充斥的都是「競爭」、「競爭」、「競爭」。殊不知,天地間萬事萬物的規律恰恰是相反的,你不爭,謙讓,給予,一心一意地去做事,反倒會得到的更多。小人錙銖必較,爭而不為,一天到晚爭來爭去,常常什麼都得不到。就算一時得到,也終有一天「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其實,想明白了就會發現,給予的同時也就是在獲得,堅持不斷地給予,就一定會有大收穫。正所謂「助人者,人恆助之」。我們奉獻不求回報,我們施捨不求得到,我們堅持廣種福田,一定會「愈有愈多」,這就是「無為而無不為」的道理吧。
十八、成熟是一種光而不耀的境界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譯文:
聖人方正而不孤傲,喻指道者雖有所合於規矩;有棱邊而不至於割傷別人。比喻為人廉正寬厚。坦率但不過分為放肆。"光而不耀"即光明而不耀眼。感悟:
《易經·乾卦》上說:亢龍有悔。亢就是飛得太高,至進不知退。只看到事物的一個方面,就是不成熟的表現,必然會招致不好的結果。真正成熟的人一定懂得辯證,懂得度。真正的成熟就是老子說的,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這的確是一種難得的境界。
十九、修道要作減法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
譯文:
求學要每天積累學問,修道卻要每天減少;不斷減少,以至於無為。感悟:
任繼愈先生認為:「老子承認求學問,天天積累知識,越積累,知識越豐富。至於要認識宇宙變化的總規律或是認識宇宙的最後的根源,就不能靠積累知識,而要靠『玄覽』、『靜觀』。他注重理性思維這一點是對的,指出認識總規律和認識個別的東西的方法應有所不同,也是對的。
二十、大道之行,不責於人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譯文:
和解大的怨恨,必然還有殘餘的怨恨,怎麼能算是妥善呢、因此,聖人執借據卻不逼索於人。有德者就象執借據而不逼索一樣,施德不求報,得理能讓人。感悟:
人生最難的就是不責於人,這是很高的修養。老子強調,為人寬善,即使我們佔盡優勢,也不能咄咄逼人。老子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叫「為善」。當我們處於劣勢的時候,不責於人是大多數人能做到的。一旦你佔了優勢,還能做到不責於人,這才是真正的善。命運預測
· 婚姻 · 財運 · 名字 · 風水
微博:
@南玄子命運預測
八字面相交流QQ群:
344392863
※《易經》:人的命運,藏在這三個字里
※面相過三關婚姻關
※面相一二三
TAG:國學易經八字面相風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