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廟72將系列:李勣 讓李世民割須合葯的純臣
李大嘴 大嘴讀史
——史料摘譯——
原文:
武德二年,密擁眾歸朝。其舊境東至於海,南至於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勣並據之,未有所屬。勣曰:「魏公既歸大唐,今此人眾土地,魏公所有也。吾若上表獻之,即是利主之敗,自為己功,以邀富貴,吾所恥也。宜具錄州縣戶口,總啟魏公,聽公自獻。」使者以勣意聞奏,高祖大喜曰:「徐世勣感德推功,實純臣也。」——《舊唐書·李勣傳》
譯文:
武德二年,李密聚集余兵歸順唐朝。李密原來管轄的地盤東到大海,南到長江,西到汝州,北到魏郡,都被李勣佔據,沒有具體歸屬。李勣說:「魏公已經歸附大唐,如今這裡的人民土地,是屬魏公所有,我如果上表獻出它們,就是借主人的失敗得利,自己為自己邀功,用來求取富貴,是我認為恥辱的。應當一五一十地記錄州縣的戶口,全部報告魏公,讓魏公自己獻給朝廷。」使者把李勣的本意上奏給高祖,高祖非常高興地說:「徐世勣感懷主人的恩德、推辭功勞,確實是一個純厚的臣子。」
1
關於初唐名將李勣(jì)的名字,是一個曲折的故事。
人家本來姓徐,叫徐世勣,字懋(mào)功,可能是覺得「懋」寫起來比較麻煩,演義小說中,以他為原型的人物就寫成了徐茂功或者徐茂公。
徐世勣歸順唐朝之後,因為功勞很大,唐高祖李淵發布命令,徐世勣被賜姓「李」,徐世勣成了李世勣。
等到李世民坐上皇位,按道理說,這個「世」字是要避諱的。不過,李世民很寬容,他規定只要「世民」兩個字不連在一起就不用麻煩改來改去了。所以,李世勣還是李世勣,另一個凌煙閣功臣虞世南還是虞世南,就連六部中的「民部」也沒有改名。
到了唐高宗李治的時候,為了表示對他爹的尊重,規定單獨的「世」、「民」都要避諱,李世勣變成了李勣,民部也變成了戶部。虞世南死得早,要不然也得改成虞南。(魚腩?呵呵)
2
李勣是個富N代,史稱其「家多僮僕,積粟數千鍾」,不過,李勣從小就有任俠之風,江湖氣十足。
隋末,天下大亂,李勣投身瓦崗軍,實現了自己嘯聚山林的夢想。
李勣的成名之戰是幹掉了有隋朝柱石之稱的名將張須陀。當時,張須陀討伐瓦崗寨,時任瓦崗寨首領翟讓被張須陀的威名震懾,打算跑路,被李勣制止。李勣採用誘敵深入的戰法,設下埋伏,殲滅了討伐軍,張須陀戰死,瓦崗軍聲名大振。
這一年,李勣只有22歲。
這一點,和大唐軍神李靖的大器晚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當時,後來和李勣同為唐朝開國功臣的秦瓊秦叔寶正是在張須陀軍中,在此戰中僅以身免,不過,秦瓊並沒有直接歸順瓦崗,而是依附於另一位隋朝名將裴仁基,投降瓦崗軍是第二年的事情了。
之後,瓦崗寨易主,李密取代了翟讓。
李勣在李密的手下,對戰王世充,巧取黎陽倉,擊敗宇文化及,成為瓦崗軍中獨擋一面的將領。
3
在跟隨李密加入大唐這個更高層次的平台之後,李勣的軍事才華有了更多施展的空間。
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徐圓朗、輔公祏,一個個梟雄被降服;
東突厥、薛延陀、高句麗,一個個外敵被踏在腳下。
李勣一生中只有兩次打敗仗的記錄。一次是敗在竇建德手下,「力屈降之」,一次敗於劉黑闥,被殺步卒五千,「僅以身免」。
不過,些許失敗並不影響李勣的赫赫戰功,唐王室也不吝賞賜:賜姓李,封英國公,兩個兒子先後被加封縣公、郡公。
不僅如此,李勣先後兩次在重大儀式上作為亞獻。一次是平定竇建德、王世充之後,跟隨李世民前往太廟告捷。一次是滅亡高句麗之後,跟隨李治祭天,這可是不一般的待遇。
李世民和李勣君臣相得,關係很融洽。
有一次,李勣得病,藥方說需要龍鬚做藥引,李世民親自剪下自己的鬍鬚,為李勣合葯,這在奉行「身體髮膚受諸父母」的時代,是絕無僅有的。
李勣還是李世民為自己的兒子李治選定的輔政大臣,李勣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報答了這難得的信任。
4
但凡名將,往往會落個「兔死狗烹」的下場,但「大唐二李」李靖和李勣都完美規避了所謂「名將陷阱」。李靖靠的是低調,李勣則是用自己的「忠」、「義」打動了身邊的人。
當年,李密投唐,但偌大的地盤還是在李勣的控制下,李勣認為這些地盤上交給大唐是理所當然的,但李勣沒有給朝廷上「表」(這是臣子對君王的文體)而是給李密寫了一封「啟」(這是下級對上級的行文)。
李勣的意思是,這些地盤不應該用自己的名義上交,而是應該交到李密手中,再由李密進獻。
李淵大讚李勣「實純臣也!」
等到李密反叛被殺之後,李勣又上表請求收葬李密,披麻帶孝,安葬李密。
單雄信是李勣在瓦崗寨的老弟兄,單雄信投靠王世充之後兵敗被俘,即將走上刑場,又是李勣,先是上表「若貸死,必有以報,請納官爵以贖」,想用自己的功名換兄弟的性命,在求情未果之後,李勣在刑場送別單雄信,號哭不止,割下腿上的肉讓單雄信吃,「生死永訣,此肉同歸於土」,李勣還收養了單雄信的兒子,視如己出。
朝廷、民間都認為李勣忠肝義膽。
5
李勣治家嚴謹,兄友弟恭,和弟弟、姐姐的關係都十分融洽。
李勣雖然貴為宰相,但到了姐姐生病的時候,一定親自為她煮粥。甚至被爐子上的火苗燒到了鬍鬚。姐姐於心不忍,勸李勣說:「家裡有這麼多下人,你何苦這樣為難自己。」李勣回答:「哪裡是因為缺人呢!只不過看到姐姐年紀大了,我也老了,即使想要年年為姐姐煮粥,又怎麼可能呢?」
李勣在臨終前對自己的弟弟說,要吸取房玄齡、杜如晦這些名臣的子孫敗家的教訓,要嚴格規範子孫的行為,對「不厲言行,交非類者」的不孝子孫必須「急榜殺以聞」。
家教之嚴,可見一斑。
6
李勣幾乎完美的一生,除了兩次戰敗的記錄之外,只有一個瑕疵。
當時,唐高宗李治想廢掉王皇后、立武則天為皇后,朝中大臣以褚遂良為首,一片反對之聲。李勣說了一句話:「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讓李治堅定了廢王立武的決心,武則天因此走到歷史舞台的中間。
在李勣去世後十四年,李勣的孫子李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駱賓王寫了著名的《為李敬業討武曌檄》。
李敬業兵敗被殺之後,武則天下令追削李勣的官爵,掘墓砍棺,恢複本姓徐氏。
當年一句話,造成這樣的後果,這是李勣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的。
※八卦史記109:一個逆襲屌絲的惡趣味
※八卦史記110:秦國最丑宰相
※扁鵲見蔡桓公 這個蔡桓公其實是齊桓公(八卦史記148)
※八卦史記108:不聽好人言 送命在眼前
※八卦史記107:春申君有個楚王兒子
TAG:大嘴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