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裡的中國香都
點燃三炷香,
跪在佛前,輕念佛號,
叩首膜拜,虔誠恭敬,
心誠則靈。
篾香人
天氣預報說,
未來幾天福建將進入降雨集中期。
永春的篾香師傅們聽了,
個個皺起了眉。
代代相傳的制香手藝,
讓他們學會了看天氣。
若下雨,
第二天就沒必要上工。
若天晴,
便得凌晨兩點就起床,
趕在日出前完成之前所有工序,
曬出當天第一批香。
凌晨兩三點,
星星都睡了,
蔑香師傅們早早趕到香廠。
裁切成統一長度的竹篾先要經過分揀。
把竹篾紮成一捆,用力豎著向下扔,
彈出一些斷的或質量不好的。
之後再倒過來扔一次,
如此反覆數次。
挑選好的竹篾,就可以沾香粉了。
一雙雙粗壯的大手,
富有節奏地抖著香粉,
太極般出神入化。
只三兩下,
整個車間都被或黃或紫的粉塵瀰漫。
人與香融為一體,如夢似幻,
朦朧中竟有種不真實的禪意。
我們擔心的卻是蔑香師傅的身體。
他們被香料染紅的雙手,
蒙著粉塵的渾濁的眼睛,
甚至是車間外那隻「紅」鴨子,
都讓我們不安。
可蔑香師傅們深信這香無毒,
他們的祖輩制香一輩子,
都活上了80歲。
沾好香料的篾香,
均勻交錯地晾在香架上。
大塊大塊的條狀色塊鋪就,
美艷壯觀。
沾、搓、浸、展、
掄、切、晾、染、曬,
一氣呵成。
從凌晨開始馬不停蹄,
直到下午兩點當日最後一批香暴露在日光下。
「跺香花」
是永春篾香製做一道特別的風景線。
GIF/1.4M
先將篾香紮成一束,立於地面,
雙手輕扶,而後快速朝一側轉開,
篾香便像一朵朵花盛開地面 ,
整個永春一片花海。
福建泉州永春縣達埔鎮漢口村,
是永春篾香產地。
這裡盤踞著多家制香企業及加工作坊,
國內寺廟祭祀用香大多出自於此,
被稱為「中國香都」。
到了下午,
這些蔑香便被封裝成箱,
運往全國各地。
通過繚繞的煙,
抵達神明。
或遠渡東南亞等國,
在彼岸的寺廟裡裊裊生煙。
永春蔑香最早可回溯到宋朝,
當時海上絲綢之路繁盛,
阿拉伯人將制香技術傳入泉州,
永春蒲氏後人代代傳承。
如今近千年過去了,
時間並沒有抹去香的痕迹,
反而歷久彌新。
2012年統計,永春蔑香產值為10億元,
2013年27億元,2014年35億元。
盛產篾香的永春
也因此成為中國四大制香基地之一,
與廈門翔安、廣東新會、河北古城齊名。
雲上裊繞,
最終也要回歸泥里生活。
永春新一代的制香人漸漸認識到,
要復興中國傳統「香道」。
中國的香文化博大精深,
走過了幾千年的興衰變遷。
除了留存於神壇廟宇之上的祭祀用香外,
以修身養性、祛疫辟穢為主要目的的生活用香
在香文化發展和演變過程中
更是起到了不可輕視的推動作用。
90後「香二代」曾志彬,
一直致力於傳播傳統香文化。
還開創了創意養生香,
用科學為養生香正名。
他還放眼國際,
把目光投向了喜歡香料的歐洲。
「永春蔑香,香飄世界」。
在永春,
這幾乎是一句人人皆知的口號,
而曾志斌想讓它成為現實。
而香廠的蔑香師傅們不會知道「香道」,
這種自帶高雅的事物似乎天生與他們無關。
眼下要做的,
不過是曬一排又一排香,
跺一束又一束「花」,
在煙氣氤氳中,
拿下每天300塊的工資。
在一個小山村,
這已經是很高的工價了。
今夜月朗星稀,
不出意外明天還是大晴天。
蔑香師傅們扒了口飯,
往車間走去。
- END -
來源丨醉美匠心
※他畫一張海報200萬,《讓子彈飛》《黃金時代》《我在故宮修文物》都讓他畫驚艷了!
※唯美4D機械原理動態圖,看了會上癮
※故宮秋·一首風花雪月的詩
※Heat Star設計大賽 網路評審環節
TAG:老坑文化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