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世情懷是我們生命的定位
人生困惑、生活難題,請問『如孝法師』
佛陀有一種精神,叫智慧;還有一種生命品質,叫慈悲。慈悲表現在佛教提出和解決生死問題後的第二個階段。慈悲的一個集中思想就是人類社會所需要的——生命的定位,即「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是一種濟世的情懷。
這種濟世的情懷,中國人骨子裡本來就有。中國人認為,生命都不是孤立的。所以,一談什麼,都是談天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是中國人與生俱來的一種美德。這也符合人類自身的宇宙的能量。但是,如果我們不能夠系統地認識它,或者沒有開發它的方法的話,它就成為一種感性的情緒,就不足以拯救現實。
對於佛教來講,四大菩薩(地藏、文殊、普賢、觀音)都有這種內在生命的思考:要發展慈悲,發展智慧,發展願力,希望眾生得到幸福。這也是中國佛教,其內在很重要的因素。它超越了個體而談所有人的生死問題;它超越了個體而關注所有人的幸福——如何解決他們生命的盲點?如何開發他們生命的智慧?這就成為一種菩薩道的精神,也成為一種人文的信仰,更重要的是成為一種價值觀。
東漢之前,在中國沒有佛教的時候,中國人的這種疑問,這種情懷不能得到滿足。包括春秋戰國時代的紛爭,也都是人們對於這個問題的探討。人類為什麼要戰爭呢?說到底,就是某個族群要解決其一個族群的問題。那能不能達到集體的認知,照顧到更多人呢?這就是中國人提出來的王道思想——「內聖外王」。它可以達到與所有人的生命形成共同體,而共進退。這就是成為大同世界的理想。這個理想在現實面前經過了大概幾千年的沉澱。後來,發現方法不夠用。這時,帝王就屈尊降貴到國外把佛教精神請了回來。
佛教精神主要實現了一個很偉大的目標,同時具有操作性。這是我們學佛一定要注意到的。中國人往往志向太過於高大,而在操作性上搞不通。這就是在東漢前後的五百年之間,對於一個思考生命的人,他沒有一個方法去實驗,以達到一種科學方法的傳播。
所以,佛教提出來的個體生命的完善,即一個個體生命的自我進化,很重要。怎麼進化呢?按照「戒、定、慧」的方法,讓人的身心和智慧得以開發。開發以後,就有可能有一個完善的人,一個完整的方法。這個方法就可能讓這個人提升生命品質,而其他人也可以。這個方法來源於佛陀的經驗。這就是佛教的誕生。這是很重要的。
今日智慧增長點:
1
佛陀慈悲思想的集中體現是生命的定位,即「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是人類社會需要的一種濟世的情懷。
2
中國人提出的「內聖外王」的王道思想,即大同世界的理想,經過了幾千年的沉澱。發現方法不夠用時,帝王就屈尊降貴把佛教精神請了回來。
3
佛教精神實現了一個偉大的目標,即有操作性。佛陀的經驗、佛教的誕生,一個完整科學的方法,讓所有個體完善自我生命,提升生命品質成為可能。
系列文章:
【連載一】學佛不是迷信,而是對自己的生命負責任
【連載二】生與死,我們知道多少?我們可以面對嗎?
【連載三】濟世情懷是我們生命的定位
【連載四】人生應該不斷地成長(預告)
【連載五】掌握生命的主動權(預告)
【連載六】探究生命的真相(預告)
我們是否擁有和可以兌現
濟世的情懷?
歡迎您在文末留言互動,
或添加小編微信XIANBMZJY交流。
長按、識別圖中的二維碼、讚賞
少一點煩惱,多一點智慧
掃描二維碼關注
這兒有你要的人生答案
※一念禪:出離
※一念禪定:等待
※生與死,我們知道多少?我們可以面對嗎?
※一念禪定:覺醒
※學佛不是迷信,而是對自己的生命負責任
TAG:如孝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