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3個85後技術男,代表了中國科技圈的新生力量
撰文 | 不走心
在由馬雲帶來了海量流量的雲棲大會第一天過去後,阿里似乎將第二天主論壇的舞台完全交給了技術專家與年輕的技術創業者們。
大概「後生可畏」這個詞完全適用於 AI 領域的創業者。在當下的人工智慧技術創業浪潮中,創始人們除了有「年輕」這個標籤,還普遍有著雄厚的學術與科研背景。
阿里專門在主論壇中插入了一個名叫「中國青年π」「圓桌對話環節」,而「圍爐夜話」的三個人,是三個年齡均為 85 後的技術創業者。
然而這三位的技術背景與他們正在做的事情,卻足以引起全球科技圈的關注。
陳天石,寒武紀創始人。這是一家在今年 8 月震動了中國整個人工智慧圈的 AI 晶元創業公司,其在 8 月獲得 1 億美元融資後,成為中國首個 AI 晶元獨角獸。緊接著,9 月初華為 AI 手機晶元麒麟 970 被曝光自己的 NPU 正是陳天石團隊研發的 1A 處理器。後者也是世界首款商用深度學習專用處理器。
陳天石
吳翰清,除了阿里首席安全科學家的頭銜,其另一個身份是國內頂級黑客。他 15 歲考入西安交大少年班,大學期間創辦民間組織幻影,現在也是阿里巴巴集團最年輕的高級安全專家。
吳翰清
顧嘉唯,物靈科技聯合創始人。畢業於清華大學的顧,曾任百度人工智慧研究院人機交互負責人以及微軟研究院研究員。截止目前,他共擁有囊括硬體和軟體等 22 項美國發明專利,120 余項國內專利。2016 年,他曾被 MIT 評選為 MIT 全球 35 位世界傑出科技創新家。
顧嘉唯
阿里將三位中國科技圈的頂級精英聚集在一起,除了希望我們能從他們口中聽到更多關於人工智慧技術研發與應用的獨到觀點,也希望讓大眾看到,這些中國科技界年輕人,已經成為提升中國綜合國力不可忽視的一股新興力量。
以下是機器之能整理後的三位在圓桌中的對話:
主持人:各位來賓上午好,我們今天圓桌主題「中國青年π」,代表我們年輕人面對的無窮變化的環境,以及在其中探索中不確定的美,今天論壇我們有幸邀請到三位中國科技前沿的青年代表,他們是中國科技界的後起之秀。
相信對於在座的科技迷來說,TR35 並不陌生。MIT TR35 是麻省理工大學科技評論雜誌專門針對 35 歲以下的正在改變世界的傑出青年科技工作者和發明家的獎項。每年會頒發給全球範圍內 35 位。從 1999 年這個獎項設立以來,18 年來總共有 17 位來自中國的獲獎人,今天有幸邀請到其中的兩位,他們是:2016 年獲獎人顧嘉唯,2017 年獲獎人吳翰清、
另一位嘉賓是陳天石,科大少年班,作為弟弟,這次代表的也是這個獎項的 2015 年獲得者陳雲霽(他的哥哥)來到現場,有請三位。
陳天石:大家好,我叫陳天石,我所從事的方向是 AI 晶元領域的基礎研究和產品開發。
我之前是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看到今天的論壇,上午有好幾位前輩,像閔萬里、周靖人,待會要演講的湯曉鷗都是中國科技大學校友,非常榮幸。現在我工作於中國科學院,最近創建了一家企業名叫寒武紀,從事 AI 晶元的研發。
吳翰清:我是阿里雲的吳翰清,我也不懂人工智慧,還在學習,向各位前輩學習。
顧嘉唯:大家好,我叫顧嘉唯,現在做的一家公司叫物靈科技 (ling.ai),在此之前一直在微軟研究院和百度深度學習實驗室從事人機交互研究和人工智慧的產品化工作。
昨天很高興看到阿里宣布成立「達摩院」,研究方向也定在了機器智能、智聯網和人機自然交互,可見我過去幾年的研究方向在最近正在越來越受到科技圈的高度關注。
現在物靈科技我們想把 AI 帶入家庭,做的是消費升級,家裡面智能硬體的品類。過去幾年有一些智能硬體公司都做不下去了,在我看來當時的智能硬體是聯網硬體,不是真正的智能硬體。
在積累了幾年數據之後,現在的計算能力和 AI 技術在語音語義技術和計算機視覺技術上的突破,逐漸把我們帶入萬物智能時代。像剛才阿里發布的 AliGenie 語音開放平台一樣,現在有很多語音技術平台,包括 BAT 還有科大訊飛都在做。這種技術紅利能夠助力新的創新,創造新的一波能夠做升級消費產品的機會。
主持人: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今天的人工智慧就尤如昨天的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當一個新的事物到來時,總會有人懷疑、觀望,有人積極擁抱,想請問三位人工智慧對於創新創業者,到底意味著什麼?
陳天石:這個問題比較難回答的,凡是比較大的問題都是比較難回答的。從我們角度出發,我們從事 AI 晶元方向的產品研發,我們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去研發能夠加速人工智慧處理的專用處理機晶元。
有了這樣的晶元以後,上層的開發者以及創業者,能夠獲得更加廉價,更加高效,性能更好的晶元去支持我們的創業者去開發上層的人工智慧應用。
只有整個計算機系統更廉價,更加節省功耗,更加容易獲取,才會有希望去推進人工智慧創新創業的發展。
至於上層的應用,我相信我們的人民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大家肯定會在上面想出很多特別有意思的應用。這個我們其實是抱著一個特別樂見其成,願意提供支撐的角度來看這個事情。
顧嘉唯:說到這個應用層面,其實我們可以對比美國和中國在信息科技領域的發展,過去幾年,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我們中國很多創業者都在上面做模式創新,很多基礎建設好了,你做整合就行了。
到智能時代,即便是在美國,很多部件型技術也還沒有成熟。一些限定技術邊界的單項領域,雖然按 CV 和 NLP 領域都有突破,但是通用智能沒有到來,所以商業化不是人們以為的那樣智能什麼都可以解決。
那麼在找應用機會的時候,我們把 AI 分成兩大塊:
我把它定義為新 AI 時代的前十年和後十年,前十年我們要做的是行業+AI。今天有各行各業的領域可以被人工智慧這個新生產力工具升級替換效率。
以前的互聯網是解決 ABC 點的連接問題,但是在很多行業領域供需不平衡,就沒有辦法用「互聯網+」的辦法去簡單地連接解決問題。智能時代可以解決供需關係的再分配,幫助提升供給端效率,這是很大的革命創新,幫助行業提升,解決製造業的問題,金融的問題,安防的問題,醫療的問題,這都是我們的萬象 AI 研究院在做的事情。
新 AI 時代的後十年我們要做的是消費者+AI。這也是物靈科技今天扎進去做的事情。我們旨在希望創建一個「萬物有靈」的人機共生的世界。
這個時代需要越來越多的人工智慧部件型技術越來越完善。我們也看到了機會——人工智慧是可以革新人機交互的新始點。美國人看到類似 Amazon Echo、Google Home 等智能音箱類產品迅速成為一個新的爆款消費級產品,這樣的機器智能帶給人們交互方式的革新,交互方式本身催生了新的機會。
過去的每個十年,人機交互的創新都會催生巨大的公司,比如 Intel、Microsoft、Apple 等。當年馬車被汽車取代的時候,人們是措手不及的,今天有人把人工智慧比作電力、蒸汽、輪子,那麼我們這些發明者就有機會在這個激動人心的時代,像當年汽車、飛機、手機這些偉大發明一樣,創造出下一個十年的基於 AI 的消費者產品進入家庭改造生活方式,比如無人車、家用機器人、個人智能助理等等。
吳翰清:2015 年我到美國看了一圈,當時所有的公司都在談深度學習。2016 年去的時候所有公司在談人工智慧。從深度學習到人工智慧的跨越,實際上是代表從技術到業務的一種眼光的轉變。它的本質其實是類似的。
今天我覺得人工智慧實際上不是第一次在整個產業開始變得非常活躍,歷史上出現過兩三次。所以今天這一次我覺得也不應該是最後一次。
實際上這次人工智慧的熱潮是因為深度學習引起的,而深度學習是因為近些年來在計算上的突破。所以從神經網路的角度來講,實際上今天的深度學習只是它的計算層數更多了,本質還是計算引起的革命。然後又在某一些領域裡面實現了一些突破。比如說在計算機視覺、語音領域實現了一些突破。實現了一些突破之後讓大家看到了新的機會,這是今天大家談人工智慧的基礎。
今天談人工智慧很多人不知道自己談什麼。人工智慧領域涵蓋了太多的東西,每家公司對人工智慧的理解都不一樣,包括計算機視覺、包括語音,自然語言處理,包括人機對話,包括人工智慧的框架,AI 的框架,演算法的框架以及計算包括晶元。
所以,當我們在談人工智慧的時候,不知道自己在談什麼,這是我想批判的第一件事情,今天人工智慧的熱潮,大家都在趕時髦。
第二就是今天整個人工智慧,做的所有事情依然糾結如何讓機器變得像人。
阿里對這件事情有不一樣的地方,我們認為真正的智能應該讓機器做人做不到的事情。今天阿里談機器智能的原因,因為今天做了太多讓機器變得像人的事情,這還是解決人能解決的問題,今天機器要解決的是人所不能解決的事情,這是機器存在的意義。
我從事的領域,之前一直是網路安全,安全是一門應用科學,它做的是如何把各種技術應用於去保護我們自己的資產。這是一門研究對抗的學科,研究人與人之間的對抗。
在過去十多年我一直研究如何在網路上打擊犯罪,現在做的事情是想把網路兩個字拿掉,變成打擊犯罪。今天這個領域需要越來越多的數據,去構建、完善一個真正安全的大腦,讓我們所有的決策變得智能,做人真正做不到的事情。
從這個角度來講,今天依然要不斷反思,人工智慧時代做的事情是不是足夠的,從深度學習的角度來說,今天很多事情是用非常簡單粗暴的計算去把整個智能推到新的高度,但這未必是正確的道路。
所以今天學術界也是反思今天做的所有事情,用大數據去研究,去產生出智能。未來可能真正需要考慮的是如何用小數據去催生出智能。比如一頭牛剛生下來也沒有太多的數據,就能學會吃草,這才是真正的智能。
這條道路還有非常長的路要走,今天還遠遠只是開始,而且我可以斷定這不是我們最後一次談論人工智慧。
主持人:謝謝小黑。我作為一個人,希望在智能時代有所作為,練就十八般武藝。學習了這麼多年,到底要做些什麼才能更好跟這個時代處呢?請大家用一句話講講對我們的寄語。
陳天石:我覺得如果用一句話總結,應該是要終身學習。
吳翰清:今天這個時代更多的應該是去思考如何用新的技術做業務創新。
當技術浪潮來的時候,我們從事的每一個,每一份工作,每一份職業可能都會面臨被顛覆的風險,所以當我們自己不去改變,而別人改變的時候就是自己會被淘汰的時候,所以我們需要不斷的前進,嘗試,而很多業務創新是因為技術創新引起的,所以我覺得需要對技術保持高度的關注。
顧嘉唯:先說一下觀點——我們需要真正在這個時代找到商業模式。
我用一個例子來說明,原來在 2011 年前後我在微軟做了一些基於人機交互的各種 prototype,原型 demo,發表的專利和論文很多,後來到百度去用 AI 技術嘗試做可落地的產品,2013 年開始我們就用深度學習改進搜索準確率,做圖像搜索、語音搜索等用戶產品。
我們是最早用人臉檢測捕捉人臉部 72 個特徵點的,實現了在手機上的實時特效增強現實換臉。像臉優 app,發布的產品 15 年底時候很多人用,收集了不少數據,後來一堆公司陸續都開始做類似的技術和產品,用在直播等應用場景中。當時我們還做了一些軟硬體結合的產品,有基於語音和圖像智能的 BaiduEye 可穿戴設備,智能自行車,無人車等原型。
但是現在創立物靈科技,我們就不只是在做原型創新,更多地是要真正找到人工智慧的商業落地場景。
舉一個例子,Luka 繪本機器人,就是基於兒童教育場景中繪本,基於 2 到 6 歲孩子高頻需求場景打造的。像 AlphaGO 學了所有棋盤一樣,我們學了市面上所有繪本的知識圖譜,通過圖像識別直接講解繪本內容故事,跟孩子進行語音互動,這是一款有靈性的 AI 消費品。
我們的目標,是希望將 AI 技術與靈性設計進行結合,創造的產品成為孩子的玩伴,把小孩從屏幕拽回到真實的閱讀習慣。
今天到了非常好的時代,今天的人工智慧,會催生出 BAT 這樣新巨頭的機會,但是關鍵是要看在今天的智能時代技術突破過程中,誰在創造類似於互聯網時代搜索引擎這樣的兼具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的好產品;
在大家還看不到、看不懂的時候,誰能最先產品化、商業化,找到商業翹動點則是最關鍵的。
主持人:少年志則中國志,少年強則中國強,少年進步則中國進步,人工智慧時代有非常多的未知,但是它在台上台下各位的手中。感謝三位的分享嘉賓,謝謝。
※伯克利提出強化學習新方法,可讓智能體同時學習多個解決方案
※人工智慧如何幫你找到好歌:探秘Spotify神奇的每周歌單
※阿里巴巴iDST首席科學家任小楓聊了聊AI給新零售帶來的想像空間
※這3個「圍爐夜話」的85後技術男,代表了中國科技圈的新生力量
※在保持創新的路上,摩根大通正用5000萬美元尋找金融科技公司
TAG:機器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