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太極求真錄:含胸拔背淺論

太極求真錄:含胸拔背淺論

10月21日

太極養生堂公眾平台將在10月21日繼續邀請太極拳友相聚武當「祈福太和,問道武當第二期太極拳研修班,結緣武當,祡宵同修,大道同行!

報名方式: 請添加白老師微信諮詢

含胸拔背,或曰涵胸拔背,箋傳已久。前賢今人對這四個字,一直有不同的看法和議論,人言各殊,莫衷一是。

愚意此四字須分兩節讀,分兩節解。含胸屬收、屬陰,概指每一拳式由無極態向內收,向下伏時,肩使臂、臂使腕、腕使手,通體回收下落、肩沉肘墜,自然而然形成含胸之勢,為吸外勢、蓄內勁之體用。拔背屬開、屬陽,概指每一拳式自含胸之末尾,自收斂勢、含蓄式、陰勢之極、之終端,開始向上、向外伸展,轉腰松胯之勢不變,全身脊柱逐漸節節放鬆,頭頂如有繩索縛束向上提升,即所謂之「虛領」;因「虛領」而有「頂勁」。以此「頂勁」,隱隱然如拉牽提伸背部脊骨及骨帝二指余位置之兩排穴位,盡量向上伸展,這種感覺,相對於「松胯」而言,成為「拔背」。虛實二足隨全身鬆軟單沉之勁,而粘於地面。如此拔背而至其極,直達無極態。所謂無極態,是雙足雙腿虛實已盡,得雙沉之拳態,脊骨、肩胛骨、勁骨、肘腕骨節、膝、胯骨節等,節節拉伸、鬆開至極度,其中氣內勁,則始終節節如珠,貫串於頭頂與尾閭之間的背脊骨;其自我感覺,則全身如與天地相接,上頂天,下陷地,如打呵欠,如伸懶腰,如蛟龍出水,如大鵬展翅。求此狀態,得此意境,「 拔背」乃其中一個至關緊要的環節。

練太極拳者如能求「含胸拔背」之道並得其真,日積月累,歷時既久,則在生活中,無論坐、立、起、行,其背脊當會筆直、柔韌而有彈性,彎腰駝背者無。

形變、神亦變;內變、外亦變。反之亦然。形神兼具,內外合一,是練太極功夫的要點之一。

太極拳的每一式,都有一個瞬間的無極勢,即陰陽平衡之「雙沉」態。此時即「拔背」之最。與此同時,肩、肘、腕、指,均達到最鬆開、最伸展之位置,上有頂天之勢,左右雙臂,或平行,或一臂上伸、另一臂下墜,有伸展至遠之概。頭頂百會穴、中腹丹田穴與胯下會陰穴三穴聯成的一條線,處於腰背脊頸伸展最長、最松之狀態,並始終與地面相垂直。練拳者自「無極態」變換為上下左右相應的一陰一陽,陰生而長,陽退而消,腰背脊椎骨自然放鬆,於腰、背、脊、軀旋轉之過程中,自然回縮。所有「回縮」,皆不用力,而任憑其各關節放鬆,則「拔背」退而「含胸」生,雙肩胛、雙肘、雙腕自然放鬆,繼續自然回縮,以其「沉肩」、「墜肘」,而成其「含胸」之勢。

「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松胯」、「虛領」、「頂勁」,其實都是陰陽易變、渾然一體之進程。以意領之,以氣行之,假以時日,就可得其真諦。不練,則不過是紙上談兵而已。

無論是103式還是24式之太極拳,每一式均有一次「拔背」、一次「含胸」。「含胸」盡,則「拔背」起,「拔背」終,則「含胸」生;「含胸」屬陰,「拔背」屬陽,無論陰陽,皆是過程。

「 含胸」或「拔背」都是以自身之腰為軸之螺旋運動態。二者不同之處在於:「含胸」依拳式之不同,有明顯的上下左右前後之「收斂」性螺旋運動,「拔背」則是垂直於地面的上下方向螺旋運動態,其前後左右之動,完全隨身軀之動而動。虛領頂勁,須保持立身中正。切勿歪斜。頭頂百會穴至胯間會陰穴之聯線,即為人體中線,丹田為中線上之中。「守中」,至少有兩個要點:氣守丹田為其一,人體中線始終垂直地面,為其二。以會陰為其最下端的人體中線,始終有上下、前後、左右之整體、柔和、均勻之移動。此移動,則須始終在雙足粘地、兩足心虛聯線的六分之五或五分之四的範圍內,無論練拳盤架子還是推手,還是推手、實用,人體中線之下端會陰穴之地面投影點,切不可越出任何一足粘地處之外。只有在金雞獨立、左右踢腳、蹬腳等拳式中,人體中線與單足相重合。人體中線在任何時間、任何情況下,均須垂直於地面,「守中用中」,為太極拳之要訣之一。無人體中線與地面相垂直之態勢,決不可得其「中」。「守中用中」,當然也就落空了。能「守中 」,才能有雙沉的「樁」的感覺,有「樁」的感覺,才能使周身四肢之螺旋運動,始終圍繞此「中」、此「樁」,而起落放收,上下左右前後,無往而不柔,無往而不利也。

無論內家、外家的中國功夫,均有站樁、騎馬樁等式。練「樁」,神應內斂於「中」,氣須下沉於「中」,肢體似有似無,亦歸守於「中」,得其環中樞紐,此即「萬法歸一」。

有「守中」,才有「用中」,有「萬法歸一」,才有「變化無窮」。於太極拳、劍、刀,「守中」之始,則是雙沉之「無極勢」,是運動中的瞬間勢,是「起勢」,亦是「收勢」。太極之動,即經過種種「無極勢」,陰陽互易,源源不絕也。

「 含胸拔背」乃「陰陽互易」過程中相生相消之現象表現,得之於自然。以意帶領「含胸」與「拔背」,每一式均有內在之互動、之相生、之相長,練得久了,便得內勁,自腰脊發出之螺旋內勁,通過「周身一家」、「節節貫穿」,形之於拳、掌、臂、足、腿、體,即不是單獨上臂肌肉發力所能比擬者。

「站樁」為靜,為「雙沉」,但一呼一吸,均可以有極微、極緩、極松、極自然的內在「拔背」與「含胸」,背、脊、頸、軀、腿,均自然放鬆挺直,久而久之,不以為意,亦有內在之胸、脊之微動,於日常生活中,便可能經常有內息、內功之陰陽互易、互生的過程。

太極名家李雅軒曾說過,「含胸拔背這句話,老論(指《太極拳論》)上沒有。這是形意拳、八卦掌上的規矩。因為陳微明早先跟孫祿堂練過一段時間的形意拳,後來才跟楊老師學太極拳,陳著的太極拳書上,有太極拳十要。把老論上的一些話,反正說了一些,又添了這句含胸拔背。以後練太極拳的人,以為這句話與太極拳也無妨礙,作書的也將這話沿用了,從此就成了練太極拳的規矩了。其實,不是那回事,所以我今告訴你們,對這句話不要過分強調,如強調了,就脫離了自然。太極拳是以端正為主要的基礎。在這種基礎上,胸腰脊背為了動作的需要,是有時含,有時挺,有時凹,有時凸。這是身勢動態,不能抓著這個含字,就說一定非含不可,成了規矩。」(摘自《太極拳理傳真》24頁)

李師之話說明:含胸拔背四字,乃「身勢動態」不可始終「含胸」,同時又「拔背」。至於說此四字為陳微明所引自形意、八卦,創而為論,則未必確實。

楊澄甫著《太極拳體用全書》中的「太極拳起勢」一節,即有「立定時,頭宜正直。意含頂勁。眼向前平視,含胸拔背。不可前俯後仰。沉肩墜肘。」等語。「意含頂勁」即「拔背」、「沉肩墜肘」即「含胸」。「起勢」系「守我之勁,以待人之動,則內外合一。體用兼全。」「含胸拔背」即陰陽合一,有其意而蓄其勢,可見此四字並非陳微明遽然目引之於形意拳、八卦掌,自作主張,隨便添上這四字也。

其實,中國功夫有其相通相同之精粹在,並非只有太極拳、或只有內家的形意、八卦,才有「含胸拔背」的四個字的形容或要求。少林內功,也有類似的拳勢或拳意。

傳為武當山張三峰祖師遺諭的《太極拳論》曰:「虛實宜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無絲毫間斷耳。」有虛實、有陰陽互易互生、此消彼長的過程,才有周身節節貫串,也才有「含胸拔背」這四個字的動勢和變換。王宗岳《太極拳論》中說的「隨曲就伸」,即由陰而陽之意。「虛領頂勁」、「立如稱准」,即含自然的「含胸拔背」之意。

李雅軒在致他的學生的信上說:「練拳,意氣要沉下去,臀部收進垂直座正了,胯部以下,往下沉著,胯部以上,是往上拔著,肩垂肘墜,」(摘自1963年11月18日信)。「吾們練拳,應本老論,行動心解,塌肩垂肘,頂頭拔背,繃開了,沉下氣去,穩穩靜靜地鬆開勁去暈味,決不會錯。」(摘自1964年3月2日信)「關於身勢方面,只要一身鬆開,虛著頂起勁來,氣自然地沉到丹田,也就夠了。上有提勁,下有沉勁,物(身也)必自直,並且勁整。一提一沉,自然就會端正。全身鬆開,自然會下墜,神提起來,自然會有靈機。你們看雞沖頭、蛇行、馬跑,不都是頂起頭來嗎?頭只要頂起來,提起神來,不是動作很機靈了,很迅速了嗎?如他們那種瑣瑣碎碎地在局部上去找,我以為是都不必。要以我的看法,含胸拔背這一條規矩,也不可強調,不然也會練不出很自然的功夫來。」「太極拳是提綱挈領抓大體,不找零體。」(摘自1964年12月18日信)

先賢諸言,已盡釋「含胸拔背」之真意焉。

加入微信群一起和我們交流分享!獲取海量太極拳教程、視頻資料(最新增加40張DVD資料)、電子圖書,和我一起免費學習太極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九五太極養生 的精彩文章:

太極拳解密之以整為形!太極拳所有的松,必須建立在整體的松的基礎上的松,才是真正的松
太極拳直接練套路為什麼很難出功夫?
太極拳學習:練習中出現「偏差」的原因
楊氏太極拳方位順序解秘

TAG:九五太極養生 |